- 生生不息:甘肅文化的傳承·甘肅始祖文化(第一卷)
- 馮玉新 李卓 田云霞編著
- 4638字
- 2025-04-28 17:43:06
第二節 始祖文化在華夏文明發展中的意義、歷史地位及作用
華夏文明以其獨特的方式不斷發展完善,傳承千年。“華夏”之名,由來已久。“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47]《左傳·定公十年》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48]的記載。唐代的孔穎達曾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49]在魏晉時期,“中國”與“華夏”兩詞共同稱為“中華”,特指中原,也指中國全境。
發展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目前已批準的相關戰略有三個:一是2009年6月,明確提出“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的戰略定位,由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頒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簡稱“發展規劃”)。二是2011年9月,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2012年12月,國家發改委進一步明確和強調了這一戰略定位,并正式頒布了《中原經濟區規劃》。三是201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復了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申請,提出了“一帶三區十三板塊”的建設格局,三區中有“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
一 始祖文化在華夏文明發展中的意義
(一)發展始祖文化的政治意義
始祖文化作為華夏文明中最早期的文化,祭拜和緬懷始祖們的豐功偉績使民族凝聚力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如今我們進行祭祀伏羲、紀念黃帝等人文始祖的活動,不僅表達了對整個中華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認同,還表達了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情感。自發展始祖文化以來,每年的祭祖大典,都有很多港澳臺及海外同胞前來參加,這是一種融合了民族情感和凝聚了民族親情的大團圓,就如同子女與父母的家庭聚會。曾經許多華人與祖國大陸失去了聯系,常年漂泊在外,如今弘揚始祖文化,為這些遠離祖國的人們提供了與祖國親密接觸的機會,并帶著感恩之情來祭奠自己的祖先。
偉大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始祖文化表現出了其強大的博大開放的精神,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促進民族大團結方面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
(二)發展始祖文化的文化意義
弘揚中華文化可以使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有助于中華兒女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創新。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女媧補天造人、伏羲演八卦、大禹治水等故事外,每個始祖文化都有一系列傳奇的故事值得我們去研究,我們都知道神農嘗百草,但是神農還會做五弦琴,他是否還有其他的貢獻呢?如果我們不去真正了解關于人文始祖的故事以及文化,始祖文化就失去了文化意義。弘揚始祖文化,有助于加強每一個中華兒女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了解和體會,從而學習并傳承始祖文化。
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多元文化的統一形成了中華文化,而最重要的始祖文化,則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演變中保留和積累的寶貴財富。始祖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風格獨特,蘊涵著優秀的文化遺產、精神資源和思想源泉,為現代文明建設和傳承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三)發展始祖文化的經濟意義
近年來,我國旅游市場發展迅猛,旅游熱興起。從本質上說,旅游活動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的消費活動、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世界上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正因為文化始終貫穿著人類的生活,所以,文化的旅游功能由文化本質決定。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始祖文化,只有充分挖掘開發其文化內涵,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我國各地都有始祖文化的遺跡,旅游的熱潮使始祖文化的深度挖掘更進一步。充分挖掘始祖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是發展文化旅游的關鍵所在。人們崇尚始祖文化旅游,在旅游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始祖文化。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經濟效益。所以,發展始祖文化對于我國來說,是可以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并行的目的。
二 始祖文化在華夏文明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三皇五帝”是中華人文始祖,他們創造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始祖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文化內涵博大、團結奮斗的偉大標識。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選擇和確立起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就是始祖文化。人文始祖是上古時期人類文明的開拓者,他們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開天圣人、人文源頭,在五千多年華夏文明的發展中奠定了基礎。
在上古時代,中華始祖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創造了燦爛的中華始祖文化,形成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不僅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融合了中華兒女的情感,而且對華夏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民族歷來富有創新精神,這還需追溯到華夏文明時期。上古時代是中國早期文化變化最頻繁的時代,戰爭頻繁,社會分化加劇,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增多,從而在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上產生了許多發明創造,這對中華民族的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如《世本·作篇》記載“作市”“作兵器”“作煮鹽”“始穿井”“作旃”“作冕旒”“作占日”“作占月”“作占星氣”“造律呂”“作甲子”“作算數”“作調歷”“作書”“作圖”“作衣裳”,[50]這些諸多發明創造,為人類走向文明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 始祖文化在華夏文明發展中的作用
(一)始祖文化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獨特的精神風貌、文化意識和民族思維方式。它具有民族文化生活的基因,經過世代相傳,能逐步適應周圍環境,從而在自然與歷史的互動中,不斷被重新創造,進而增強了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創造力。而在如今社會,生活方式的加速和信息技術的擴展,已經嚴重影響到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逐漸消亡,并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始祖文化同樣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體現了文化多樣性和標本價值。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科學的保護,是各國和各民族弘揚民族精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文化訴求。保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就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對始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研究,深挖其豐富的內涵,同樣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始祖文化有利于繼承和發揚華夏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古史傳說體系中,遠古時代社會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型,由漁業和畜牧業向農耕文明進化,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歷史階段,伏羲、女媧、軒轅黃帝等始祖都是創世英雄。由于他們獨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貢獻,過去的祖先和圣人都是基于他們的文化創作活動,進而產生許多生產發明。除了民俗和信仰的普及外,也逐漸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始祖文化。始祖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始祖文化,就沒有中華文明的發生和發展,也沒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壯麗輝煌和富有創造性的生命力。華夏文明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自先秦以來,已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眾多數量的各種地域文化。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升華與重造都與地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在中華民族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形成世界聞名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親和力,始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輻射性具有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當地文化以樸素性、獨創性和無與倫比的民族多樣性培養開放性,共同鑄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弘揚始祖文化,挖掘始祖文化的深層內涵和最有價值的內容,實質上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直接繼承和傳承。
(三)始祖文化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
何謂民族精神?類延旭在《論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中說道:“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優良傳統。它反映了民族價值觀、一個心理素質、品格意志和精神風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從其運動屬性的角度看,它是歷史與時代的統一;從其基本性質來看,它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從其作用方式看,它又是間接滲透性與直接能動性的統一。”[51]宋志明與吳潛濤編輯的《中華民族精神論綱》中說:“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所體現的生命力和卓越思想。它是一個國家的共同價值觀,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它具有對內動員民族力量,對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52]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永無止境的發展和成長的不竭動力,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當今世界,人們不斷增強的尋根意識,使得中華兒女即使遠游千里,仍不忘落葉歸根,熱愛中華的故土,重視中華人文始祖傳承千年的文明。對于實現了現代化并有著富裕安康生活的人們來說,他們有著更為強烈的追求文化認同感,希冀尋求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之根,這便是即使在任何地方仍不遠千里的尋根謁祖活動逐漸盛行的深層原因。因此,為了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使海內外炎黃后裔的認同感增強,我們要加大對始祖文化的研究與宣傳,使始祖文化的傳承發揚更具有意義。
[1]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 陳建魁:《伏羲、伏羲時代與伏羲文化散論》,《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3] 《周易·系辭下傳》。
[4] 《尚書序》。
[5] 張新斌:《伏羲與中國姓氏之源》,《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6] 《山海經·大荒西經》。
[7] 《世本·氏姓篇》。
[8] 《春秋世譜》。
[9] 張新斌:《論伏羲與炎黃共為中華人文始祖》,《中州學刊》2007年第5期。
[10] 張新斌:《伏羲與中國姓氏之源》,《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11] 倉林忠:《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之辨》,《鹽城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2] 王劍:《論中華民族共同先祖的確認——兼及“羲黃文化”》,《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13] 《太平御覽·詩含神霧》。
[14] 《后漢書·郡國志》。
[15] 《補史記·三皇本紀》。
[16] 《左傳》。
[17] 《潛夫論·五德志》。
[18] 張新斌:《太行山的文化定位與開發的戰略思考》,《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19] 《路史·后記二》。
[20] 劉北鎖:《洪洞縣趙城媧皇陵廟歷史地位簡論》,《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21] 《周易·系辭下傳》。
[22] 《管子·形勢》。
[23] 《世本·作篇》。
[24] 《國語·晉語》。
[25] 霍彥儒:《陜西省志第80卷炎帝志》,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126頁。
[26] 《史記·五帝本紀》。
[27] 《世本·作篇》。
[28] 《史記·五帝本紀》。
[29] 《國語》。
[30] 《史記·五帝本紀》。
[31] 《路史·國名紀》。
[32] 《史記·封禪書》。
[33] 《史記·五帝本紀》。
[34] 李立新:《試論顓頊帝嚳二帝與中華人文始祖》,《顓頊帝嚳與華夏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5] 張新斌:《內黃顓頊帝嚳二帝陵的文化定位及其思考》,《顓頊帝嚳與華夏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文化尋蹤》,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164頁。
[37] 張新斌:《顓頊帝嚳及葬地與祭祀初探》,《顓頊帝嚳與華夏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8] 《史記·五帝本紀》。
[39] 《史記·五帝本紀》。
[40] 韓非子《五蠹》。
[41] 墨子《節用中》。
[42] 《韓非子·十過》。
[43] 《史記·五帝本紀》。
[44] 《舜帝廿二大臣》。
[45] 《史記·五帝本紀》。
[46] 張新斌:《渭河上游地區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地域原點》,《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評論:第一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7] 《尚書·周書·武成》。
[48] 《左傳·定公十年》。
[49] 《春秋左傳正義》。
[50] 《世本·作篇》。
[51] 類延旭:《論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社科縱橫》2004年第10期。
[52] 宋志明、吳潛濤:《中華民族精神論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