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社區治理模式研究
- 冷向明 吳旦魁
- 1173字
- 2025-04-28 18:41:14
三 理論范式變革:從“國家與社會”到“政黨、國家與社會”
國家與社會關系范式是我國國家治理長期以來依賴的研究范式,在解釋城市基層治理場域中的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強弱的比較以及關系等方面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從學術演化的角度看,國家與社會關系分析范疇形成于西方社會,從黑格爾、馬克思關于市民社會的討論到韋伯對國家概念的經典界定,大致勾勒了這一現代范疇的起源脈絡。[14]在這一范式的影響下,我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研究引發了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在這一問題上的交叉討論,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解釋,如“強國家—弱社會”“強國家—強社會”“社會中的國家”“政府中心主義”“社會中心主義”“制度與生活”等[15],試圖對新時代背景下的國家與社會力量的對比態勢進行解釋。事實證明,這些解釋在當時確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我國國家與社會的實際。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批判并修正“國家與社會關系”范式,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的要求。
(一)社區治理實踐亟須“中國方案”
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國家”更多的是指政府,西方話語體系中的政黨(party)與國家(state)是分開的,在我國,政黨與國家不能簡單地一分為二。[16]基于中國國家治理的實際情境來解釋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當前學術研究的重要方向與思路。在城市基層治理的研究中,也要切合黨、國家與社會在社區中的作用發揮與優勢進行解釋,尋求貼合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國方案”。
(二)社區治理實踐催生“新的”理論解釋
近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與統合力量在國家治理實踐特別是基層治理實踐中日漸凸顯,傳統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范式并沒有充分關注到這一新形勢與背景的變化。黨的組織體系并不只是平行于行政與社會的網絡,而是統籌行政與社會的、具有整合力量的網絡,這是“國家與社會”分析范式解釋中國國家治理實踐特別是基層治理實踐的一個主要缺陷。在技術賦權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這樣的新變化也催生了政黨、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新的解釋模式。[17]
(三)政黨“在場”的理論解釋呼之欲出
城市社區是政黨、國家與社會共同作用的治理場域,各種力量在此聚集并在日常任務執行、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交互作用。因此,關于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主體所攜帶的資源等要素的討論是重要話題。在社區治理場域中,長期以來的行政化帶來了社區社會組織在自主性上的缺失,這是基層社會難以成長的現實障礙,形成了“政府不放手、社會沒成長”的尷尬情境。因此,在社區治理場域中,“將政黨帶回來”是時代的理論要求,或者說,政黨一直“在場”但一直未受到重視是長期以來的理論研究現狀。當前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就是要用理論描述當前政黨“在場”這一重要現實,通過描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鮮活的實踐模式與機制,解釋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情境特別是基層治理實踐中所發揮的作用,這是實踐對于理論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