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歐盟列國志
  • 田燁 李正芳
  • 3183字
  • 2025-04-28 18:34:31

二 芬蘭

芬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nland)簡稱芬蘭,位于歐洲北部,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芬蘭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0%,有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

芬蘭波爾沃小鎮

在距今約9000年前的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從波羅的海的南部和東南部遷居至此。[20]這一時期的居民使用石器,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芬蘭南部沿海地區出現了農業生產,但狩獵和捕魚仍然是當地居民獲取食物的重要來源。公元前1300年,芬蘭境內的居民開始制造青銅器具。在鐵器時代,芬蘭南部的人口快速增長,他們與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居民交流頻繁。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芬蘭境內有維京人的聚落,但維京人曾通過貿易或劫掠與芬蘭先民接觸。

芬蘭共和國首任總理卡羅·尤霍·斯塔爾伯格

芬蘭國家博物館

直到公元12世紀左右,芬蘭仍處于原始公社階段。瑞典人曾于12世紀初試圖占領芬蘭,迫使信奉多神教的芬蘭先民皈依天主教,臣服于瑞典國王。從13世紀始,芬蘭逐漸融入了歐洲中世紀的文化圈。1249年,天主教多明我會(Dominican Order)傳入芬蘭并產生了重大影響。1293年,第三次瑞典十字軍控制了西卡累利阿(Western Karelia),西卡累利阿因此歸于西方文化圈,而東卡累利阿由于被諾夫哥羅德控制,在文化上逐漸轉向俄羅斯和東正教。

12—14世紀,瑞典和諾夫哥羅德發生了多次沖突,沖突各方于1323年簽訂了《諾特伯格條約》(Treaty of N?teborg),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界線也隨著該條約的簽訂而定于芬蘭的東界。

在中世紀時期,芬蘭發展緩慢,城市化程度非常低。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沿岸只有一些以農業為生的芬蘭先民定居于此,其他地區分布著以漁獵和小規模農耕為主的薩米人。12—13世紀,大量的瑞典人移民至芬蘭南部和西北部。在奧蘭群島及奧蘭群島和圖爾庫(Turku)之間的群島中,瑞典語廣泛流行,并成為那一時期芬蘭其他地區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語言。1362年,來自芬蘭的代表獲邀參加瑞典國王的選舉,這一事件常被認為是芬蘭融入瑞典王國的表現,代表著芬蘭接受了瑞典的統治。

1389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Margaret Ⅰ,1375—1412年在位)將瑞典、丹麥、挪威三個王國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之后又成立了卡爾馬聯盟,丹麥女王成為瑞典的君主,芬蘭的總督由丹麥統治者進行委任。芬蘭在這一時期發展較快,人口不斷增長,從而進入相對富裕的時期。1523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恢復獨立,瑞典建立了瓦薩王朝,重新恢復對芬蘭的統治。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Gustavus Ⅰ,1523—1560年在位)于1550年建立了赫爾辛弗斯(Helsingfors)——即后來的赫爾辛基,但自建立后兩個世紀以來,赫爾辛弗斯仍然只是個漁村,發展速度緩慢。

16世紀,由于瑞典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常年的征戰使芬蘭人飽受戰爭帶來的征兵、重稅和軍隊的騷擾,從而引發了1596—1597年歐斯特博騰尼亞(Ostrobothnia)、北塔瓦西亞(Northern Tavastia)和薩沃(Savo)地區的農民起義,起義因瑞典的血腥鎮壓而結束,芬蘭史稱這場起義為“棒民暴動”(Cudgel War)。

自16世紀中葉起,瑞典開始和俄國、丹麥、德意志、波蘭爭奪波羅的海霸權,芬蘭淪為戰場,長期陷于戰亂之中。1630年,瑞典和芬蘭聯合軍隊進入德意志,參加三十年戰爭,芬蘭提供了多達三分之一的兵力。

在大北方戰爭(也稱為第二次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1700—1721年)時期,俄國軍隊戰勝了瑞典軍隊,瑞典被迫與俄國進行不平等的和談。瑞典和俄國于1721年簽訂了《尼斯塔德條約》(Treaty of Nystad),瑞典將愛沙尼亞(Estonia)、利沃尼亞(Livonia)、英格里亞(Ingria)和芬蘭東南部割讓給俄國,芬蘭史將之稱為“大仇恨時期”(Great Hate)。1741年,瑞典對俄國發動復仇戰爭,俄軍再創瑞芬聯軍,占領了芬蘭的大部分土地。戰爭各方于1743年簽訂了《奧布條約》(Treaty of ?bo),俄國獲得了芬蘭居密河(Kymi River)以東廣大土地,芬蘭史將之稱為“小仇恨時期”(Lesser Hate)。

1808年,俄國迫使瑞典參加反英同盟未遂,對瑞典發動討伐戰爭,瑞典再次戰敗,雙方于1809年簽訂了《弗雷德里克斯姆條約》(Treaty of Fredrikshamn),芬蘭殘余部分悉數被俄國吞并,成為俄國的一個大公國,稱為芬蘭大公國(Grand Duchy of Finland),沙皇兼任芬蘭大公,芬蘭因此結束了長達約6個世紀的瑞典統治,開始被俄國統治,但擁有自治權利。在自治背景下,芬蘭完善了自身的管理和制度,促進了芬蘭文化的復興,芬蘭語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推動了芬蘭民族主義的發展。

1835年,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出版,這是一部把芬蘭民間廣為流傳的歌謠和神話故事匯集起來的民族史詩,記錄了從遠古時代開始到圣女瑪麗亞生下卡累利阿王為止芬蘭人世世代代的業績。[21]這部作品激發了使芬蘭走向獨立的民族情緒。

芬蘭民族意識的覺醒,與使用瑞典語的芬蘭上層階級刻意發揚芬蘭文化和語言有關,芬蘭上層階級以此為手段喚醒民族意識,使之成為國族建構的支柱,建立起芬蘭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的集體認同。1863年,芬蘭語被允許在行政事務中使用。芬蘭語于1892年獲得了與瑞典語相等的官方語言地位。在此背景下,芬蘭民族主義逐步高漲,直到最終擺脫俄國統治走向獨立。

在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發生后不久,芬蘭代表于1917年末前往彼得格勒接受蘇聯人民委員會承認芬蘭共和國主權獨立的決議書。[22]同年12月6日,芬蘭宣布獨立,建立了共和制度,這一天成為芬蘭的國慶日。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承認芬蘭為主權國家。

由于芬蘭國內政治派別的分歧,導致芬蘭于1918年1—5月陷入了一場內戰。參戰的一方是反社會主義的白軍(White Army),另一方則是主要由工人運動的激進工人分子組成的紅衛隊(Red Guard)。白軍得到了德國的支持,在內戰中逐漸取得勝利。白軍被迫同意接受德國黑森親王腓特烈·卡爾(Frederick Karl)為芬蘭國王,是為瓦伊諾一世(V?in? 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在芬蘭的影響力也因此突然中止,腓特烈·卡爾于當年12月14日宣布放棄繼承芬蘭王位,芬蘭重新成為一個共和國,卡羅·尤霍·斯塔爾伯格(Kaarlo Juho St?hlberg)于1919年當選為共和國首任總理。

新共和國成立之初就面臨著奧蘭群島分離問題,由于該群島多數居民說瑞典語,且希望回歸瑞典,但芬蘭政府對這一要求予以拒絕,僅同意給予奧蘭群島自治地位。但是,奧蘭群島居民對此不滿意。在國際聯盟的參與下,最終奧蘭群島成為芬蘭下轄的自治省,芬蘭保障奧蘭群島居民使用瑞典語的權利,并保留他們的文化傳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蘇聯于1939年發動了蘇芬戰爭,芬蘭被迫割地。此后,芬蘭在1941年加入德國陣營,參加了對蘇聯的戰爭。二戰結束后,芬蘭成為戰敗國,主權和外交長期受制于蘇聯。

在此背景下,為了加強地區合作,芬蘭則于1955年正式加入北歐理事會,并于1961年3月成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聯系國。1986年,芬蘭成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由于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削弱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影響力,加之英國和丹麥于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并退出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其余成員國也分別于1972—1973年間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簽訂協定,組成了歐洲自由貿易區。芬蘭也于1972年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簽署協定,成為歐洲自由貿易區的一員。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對芬蘭的影響減弱。此時芬蘭由于解除了對貿易的管制,國內出現了較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推動經濟發展,芬蘭于1992年3月申請加入歐共體,正式談判始于1993年2月。鑒于芬蘭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關系,歐共體在談判中給予了芬蘭一些讓步。1994年,歐洲議會同意芬蘭加入歐盟,芬蘭隨即就加入歐盟舉行全民公投,贊成加入歐盟的比例達到了56.9%。[23]

自1995年1月1日起,芬蘭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國家。共同的貨幣政策為芬蘭帶來了更加穩定的市場,推動了芬蘭經濟的發展。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芬蘭出口總額的59%為歐盟內部貿易,進口總額的70%來自歐盟成員國。[24]2001年3月25日,芬蘭正式成為申根國家。在第9屆歐洲議會705個席位中,芬蘭擁有13個席位。

芬蘭總面積約33.8萬平方公里,全國總人口約554萬(截至2021年11月)[25]。芬蘭主體民族為芬蘭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3%。[26]芬蘭的官方語言是芬蘭語和瑞典語,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吉隆县| 台安县| 青龙| 惠东县| 瑞安市| 永德县| 启东市| 屏山县| 富蕴县| 高邮市| 县级市| 依兰县| 镇平县| 喜德县| 高陵县| 新民市| 盱眙县| 朝阳县| 政和县| 石城县| 荣成市| 乐昌市| 星子县| 九江市| 太仆寺旗| 潼关县| 金阳县| 桃源县| 武宁县| 沙湾县| 巫山县| 新郑市| 义马市| 慈溪市| 丽江市| 会昌县| 南投市| 恩平市| 任丘市|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