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理念、行動與特征作者名: 于化民主編本章字數: 3303字更新時間: 2025-04-27 17:20:23
從“問題”到難題的思維轉換
——也談“中共革命勝利來之不易”[1]
李金錚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海內外社會各界尤其是學術界一直沒有停止討論一個最基本的命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取得了革命的勝利?討論的焦點一般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中共革命成功的經驗,比如“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武裝斗爭”三大法寶。應該說,對于革命成功經驗的探討是最多,也是最深入的。另一個方面是中共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比如共產黨的仁人志士和普通民眾為了革命而拋頭顱、灑熱血,革命勝利是用他們巨大的奉獻和犧牲換來的。與此相聯系,也會談到中共革命遇到困難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尤其是“左”傾機會主義者對革命造成的巨大危害和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不過,相比而言,對中共革命遇到哪些困難,為什么暫時遭到了挫折,中共又是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走出困境的,仍遠遠關注不夠、研究不夠,鮮見具有強大解釋力的論著。這一狀況,不僅對中共革命史的深入研究是不利的,也不利于中國共產黨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更不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很復雜,但有一個原因是必須提到的,這就是,有人以為,揭示困難、困境就是暴露中共革命的“問題”,就是給共產黨抹黑,就是影響了中共革命的光輝。如果中共革命存在如此多的“問題”,革命還能成功嗎?甚至動輒上綱上線,導致一些學者噤若寒蟬,望而卻步。
應當說,的確有人戴著有色眼鏡,專門盯問題、挑毛病,以“陰謀論”來裁決革命史。這種以偏概全、信口雌黃的“歷史虛無主義”做法,顯然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但他們往往不是嚴謹的學者,而是借助網絡,匿名發帖,擾亂思想,破壞秩序。這些離譜的、聳人聽聞的言論原本是不值一駁的,但由于影響廣泛,也不能聽之任之,置之不理。但有力的回應辦法,不是高喊“政治正確”的口號,更非以罵對罵,而是經過史實考證,用真正有說服力的成果,以正視聽。在筆者看來,批駁這些極端言論并不是特別費力,而是如何對待一些嚴肅的學者所提出的“問題”。針對有人將中共革命所遇到的“問題”理解為負面,甚至是給共產黨抹黑的說法,筆者則認為,如果反向提出,將革命中出現的“問題”視為中共政權需要克服和戰勝的難題,所謂抹黑論就基本上不成立了。進一步說,只有實現從“問題”到難題的話語轉換,且講全、講深、講透,才能真正理解中共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真正維護中共革命的合法性。
“左”傾機會主義給中共革命造成的問題和危害,是我們最熟知的例子。即便如此,也不能將揭示這些問題僅僅理解為“問題”,更不能理解為抹黑,而是應該作為中共革命所遇到的難題來對待。任何一場規模巨大的革命,都是前所未有的實驗,都不是一片坦途,都可能出現種種難以預料的問題。關鍵是領導者有無應對問題的勇氣和決心,有無解決難題的辦法,是否最終獲得了勝利。歷史證明,共產黨不僅做到了,而且獲得了成功。其間盡管有反復,但也正因為此,更加體現了中共革命的艱難、曲折,更能證明中共革命的偉大。否則,何談革命勝利來之不易?當然,“左”傾現象的反復出現的確值得反思和研究。
中共革命所遇到的問題,更多地不是表現于“左”傾機會主義傾向,而是共產黨如何動員農民支持革命、參加革命或者說廣大農民如何對中共革命認同的過程。[2]在傳統革命史觀的著述中,為了表現共產黨的偉大、權威和正確,將中共政權與廣大民眾之間視為簡單的“領導”與“被領導”、“動員”與“被動員”、“控制”與“被控制”、“揮手”與“跟隨”的關系,將共產黨的領導策略與農民的革命認同之間呈現為一種必然的、理所應當的邏輯關系,輕而易舉的結果。譬如:中共實行土地改革政策,給人們呈現的是雷厲風行、所向披靡。農民不僅很快接受了土改政策,而且在獲得了土地之后,革命積極性大大提高,大批青壯年如潮水般涌入人民軍隊。[3]又如,中共實行革命性的錢糧征收政策后,不僅解決了根據地、解放區的財政收入,農民的負擔也大大減輕,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隨之提高。[4]
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當然不會如此簡單。在中共建立根據地、解放區之前,農民一直生活在傳統社會之中,或主動或被動地認同傳統的租佃制度、雇傭制度和借貸制度,因此他們的直接反應是,不愿意或者說不敢響應對他們極為有利的土地改革政策。[5]農民因為獲得了土地,有的會基于感恩和保衛勝利果實之心而參加到革命隊伍,但更多的人并不是因為土改,而是為了獲得其他私利而參軍,更有農民躲避乃至抵制參軍和被迫參軍的。[6]至于錢糧征收,農民也多不會抱著歡迎的態度積極繳納,而是依然按照傳統的方式,通過隱瞞“黑地”的方式規避征收,對征收數額也是討價還價。以上現象顯然是中共革命過程或者說中共政策“地方化”中遇到的問題,更是難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問題更多是傳統社會的慣性力量帶來的,而非中共革命本身滋生的。但恰恰是這些難題,被僅僅關注“政策—效果”的人忽視了,反而視為突出了革命的所謂“問題”和“陰暗”面,有損于中共革命的光輝。他們更忽視了中共政權解決這些難題的過程,其實正是經過這一過程,才得到應該得到的結果。具體地說,通過階級意識的啟發,通過訴苦,解決了農民地主之間“誰養活了誰”的思想觀念,從而推動農民投入到土地改革運動之中;通過調整民間借貸政策,緩解乃至解決了減息廢債和借貸停滯之間的矛盾;通過政治思想工作和物質利益的刺激,使為了各種私利參軍和被迫參軍的農民變成真正的革命戰士;通過調查土地分配、反“黑地”斗爭,盡量合理地分配負擔,促使農民繳納錢糧。當然,問題產生和解決難題始終處于矛盾和統一之中,問題的反復出現同樣值得反思和研究。
無論如何,正是經歷了以上過程,才真正反映了中共革命勝利來之不易。相反,如果僅僅像傳統革命史著述所描述的那樣簡單,表面上看似乎是極大地抬高了中共革命的偉大形象,實際效果卻是相反的。因為誰也不會認為簡單的革命是可敬的,這應該是不難理解的道理。所謂“好心辦壞事”,斯之謂也!
近些年,針對傳統革命史觀所存在的問題[7],筆者提倡中共革命史研究要向“新革命史”轉型,也許可以為“中共革命勝利來之不易”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念和方法支撐。概括地說,新革命史是回歸歷史學軌道,堅持樸素的實事求是精神,力圖改進傳統革命史觀的簡單思維模式,重視常識、常情、常理并嘗試使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對中共革命史進行重新審視,以揭示中共革命的運作形態尤其是艱難、曲折與復雜性,進而提出一套符合革命史實際的問題、概念和理論。[8]這一理念和方法,既可以對中共革命勝利之道,也能對中共革命遇到的困境,作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要特別強調的是,冷靜、理性的態度,同情理解的精神是研究一切歷史領域的不二法門,一切極端的情緒化的表達,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都不能視之為學術,都應該反對。
(作者簡介:李金錚,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1] 該文發表在《社會科學輯刊》2017年第1期。
[2] 參見李金錚《農民何以支持與參加中共革命》,《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3]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9、170、240—242頁。
[4] 魏宏運、左志遠主編:《華北抗日根據地史》,檔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132、215—219頁。
[5] 參見李金錚《土地改革中的農民心態:以1937—1949年華北鄉村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革命策略與傳統制約:中共民間借貸政策新解》,《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
[6] 參見李金錚《“理”、“利”、“力”:農民參軍與土地改革關系考(1946—1949)——以北岳、太行和冀南區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3期,2016年。
[7] 傳統革命史觀的最大問題,就是將革命時期的理論與研究革命史的理念和方法混為一談,將革命者、現實角色與歷史研究者混為一談,極端地突顯了政治、黨派、主義、階級、英雄、反帝反封,將研究者變成革命者,變成革命理論、政治話語的宣傳者。而且,所關注的僅僅限于“革命”本身,而忽略了其他革命史的面相。當然,這種現象并非只存在于中國革命史領域,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乃至古代史領域同樣存在。
[8] 參見李金錚《再議“新革命史”的理念與方法》,《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11期;《向“新革命史”轉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突破》,《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
-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基層組織“三會兩制一課”實施細則試行)
- 李大釗與早期中國共產黨
- 論“建”:兩新組織黨組織書記方法論(“拾年”叢書之三)
- 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規定學習手冊
- “全面從嚴治黨”大家談
- 反“四風”與中國古代官員官德修養
-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通論
- 自我革命: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方略
-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大字條旨版)
- 中國共產黨轉型與中國的變遷:海外學者視角評析
- 圖解黨支部工作一本通
- 多黨合作在四川(農工黨卷)
- 支部黨務工作一本通
- 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工作條例(2019年版)
- 黨員作風建設工作手冊:反對“四風”貫徹群眾路線重要文件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