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蘊

李國強[1]

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統(tǒng)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學術界從思想內涵、理論淵源、思想價值、重要意義等多個維度,展開了深入研究。本文希冀從歷史深處,結合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黨的文化建設歷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進一步探究并闡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邏輯及其所蘊含的深厚歷史底蘊和鮮明理論品格。

一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源泉

文化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注的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揭示了文化的本質和文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并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了批判性考察,對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提出了建設性構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發(fā)展,是對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

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理論的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從社會實踐出發(fā),明確文化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決定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同時,文化對政治、經濟又具有反作用。在特定的階級社會里,文化為特定的階級服務,正如在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文化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況一樣,文化具備意識形態(tài)屬性。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fā)展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fā)生作用。這并不是說,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而是說,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相互作用。”[2]文化的影響作用在性質上表現為促進或阻礙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在程度上表現為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因此,充分發(fā)揮文化的積極作用,是引領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guī)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貫穿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和實踐生涯中,一再強調“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4]恩格斯強調:“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chuàng)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5]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人類個體與群體的歷史作用的基礎上,科學闡釋了人在創(chuàng)造歷史中的作用,包括為滿足精神文化需求而進行的精神生產。列寧進一步強調要提高所有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必須取得全部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6]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7]“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8]“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9]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的奮斗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鍛造政治靈魂,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發(fā)展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習近平文化思想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貫穿始終,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緊密聯(lián)系,致力于通過“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這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無數事實表明,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二 黨的文化建設歷程厚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根基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及其在20世紀初的新發(fā)展,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探索和文化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在百余年奮斗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建設之路,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毛澤東同志在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重大理論命題。他指出,“我們要革除的那種中華民族舊文化中的反動成分,它是不能離開中華民族的舊政治和舊經濟的;而我們要建立的這種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離開中華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經濟”。[10]毛澤東同志將中國文化戰(zhàn)線上的斗爭分為“五四”前與“五四”后兩個歷史時期,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11]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性質與基本內涵,系統(tǒng)回答了“文藝為什么人服務、怎么服務”的問題。[12]毛澤東同志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建設重要意義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意義的科學概括,回答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任務、方向、目標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理論的基石。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以推動改革開放這個核心任務為出發(fā)點,強調文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相協(xié)調的重要性,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13]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1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是對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的深刻把握和深邃洞察,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文化思想工作的重視達到歷史新高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面臨的新形勢,提出“科學發(fā)展觀”重大戰(zhàn)略思想,[15]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功開啟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于新時代的制高點,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從歷史性成就、使命與地位、戰(zhàn)略目標、實踐舉措等方面,闡明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的內涵與時代意義,建構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進一步指明了文化發(fā)展的前進方向。把文化發(fā)展列入國家“五位一體”總布局之中,在已有“三個自信”基礎上增加文化自信,將社會主義文化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層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華民族的文化沃土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滋養(yǎng),進一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推進到了新境界。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強調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性質和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職責,明確了“四個講清楚”的要求,[16]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從文化建設角度認識和做好宣傳思想工作這一重大時代任務。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將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規(guī)律性認識概括為“九個堅持”。[17]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突出了宣傳思想工作“興文化”的使命任務,要求將宣傳思想工作與文化建設緊密結合,指明了新形勢下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行動方向。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明確了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七個著力”的戰(zhàn)略部署。[18]這次會議與上述前兩次會議相比,不僅在名稱上增加了“文化”二字,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關鍵路徑。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深刻揭示了文化在人類歷史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為人們正確認識文化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充分發(fā)揮文化對于促進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指明了前進方向。列寧作為首次提出無產階級文化概念的馬克思主義者,指明了無產階級文化建設的道路,即繼承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吸收國外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

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所以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地“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毛澤東同志十分注重用民族的形式、群眾的語言來闡釋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漢書》有一句話:“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毛澤東同志將“實事求是”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有機融合,賦予實事求是全新內涵,并使它成為黨的基本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鄧小平同志用“小康”這個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古老概念,賦予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特色,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思想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本思想相結合,提出人民至上思想;把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相結合,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觀;把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思想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思想相結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黨的文化建設,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而且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者和創(chuàng)新者。正是因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正是因為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三次理論飛躍,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黨的文化建設的輝煌歷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厚植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基礎,而且使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最有力的政治前提和最重大的方向指引。

三 習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

在中華文明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華夏大地上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推動早期中國跨出了從蒙昧走向文明的一大步,奠定了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天下為公等為核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20]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不斷淬煉,構筑了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精神內核,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文化沃土。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治理念,為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奠定文化底蘊

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德治、禮治思想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尚書·堯典》記載堯舜時期:“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述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記·哀公問》記載,孔子在和魯哀公交談時指出:“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孔子家語·大婚》記述,“故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與!”我國傳統(tǒng)國家治理對文治的重視和推崇,厚植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文化工作的歷史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1]“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22]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tài)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23]“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24]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更加突出;在啟航新征程的新形勢下,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地位更加顯著。無論什么單位、什么部門,都不是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清凈之院”“世外桃源”,都面臨嚴峻復雜的形勢和風險挑戰(zhàn),都要直面來自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各類錯誤思潮的沖擊。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視文脈傳承,涵養(yǎng)了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行動自覺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文脈的傳承,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傳承。[25]儒家思想的傳承脈絡上接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學派,在之后兩千多年與其他文化交流融通,在傳承中得到不斷發(fā)展。儒學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諸子百家學說,又在三教合流的大背景下借鑒佛道思想,進行融通、揚棄和創(chuàng)新,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重視文脈傳承的思想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論語·堯曰》最早論及王道相繼之序,堯命舜而禪以帝位,舜又命以禹。《中庸》言孔子之道,“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以五百年為界間隔圣人之道傳緒,由堯、舜至于湯、文王、孔子,皆為五百有余歲。兩漢以降,董仲舒、揚雄、王通等諸儒倡其道,立正學。中唐韓愈在《原道》中從先秦“王統(tǒng)”至孔孟之道,強調其正統(tǒng)和弘道意識。及至南宋,朱熹突出圣賢一脈相傳的“十六字心傳”。明代王陽明在“心即道”“道即是良知”基礎上主張自得其心求圣人之道,明清學人在歷代學術的譜系化過程中不斷使文脈得到傳承發(fā)展,而且“成為在傳統(tǒng)思想世界開鑿縫隙以接引西學的契機”。[26]

近現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強烈沖擊而出現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推動中華文化進入一個新階段。

(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民惟邦本”的價值追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fā)展理念的源頭活水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我國最早的民本思想闡述,鮮明地展現了我國古代先賢對人民主體地位的深刻認識。《孟子·離婁上》記載,孟子在孔子仁學的基礎上推行仁政,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皇明經世文編》記載:“蓋民心之向背,系天命之去留。有天下者不能固結民心,而欲久安長治者難矣。夏、商、周、漢、唐、宋,俱有天下數百年,而歷世之綿遠者,固結民心之所致也。”[27]這些記述都表明,民心向背是決定歷代王朝能否持久穩(wěn)定的根本。

西周是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發(fā)軔期。“敬天保民”的思想使人從原始宗教中解脫出來,人的主體地位和生命價值受到重視,凸顯了從“神本”走向“人本”的人文精神和政治文明。《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源頭和核心,民眾在治理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社會認同。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主張獲取人民信任是政治穩(wěn)定的前提。孟子進一步完善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提出“民貴君輕”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反映了“愛民重民”的“民本”人文關切。就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價值合理性而言,統(tǒng)治者應把“民”作為執(zhí)政之“本”,將實現仁者愛人、重民養(yǎng)民作為“仁政”的最高價值原則和追求,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標準,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應然訴求。

歷史實踐中的民本具有道德和政治的雙重標識性。一方面,民本尤其是儒家民本,極具道德理想主義的價值論內涵。政治首先要解決價值問題,當民本被儒家作為一種仁政、德治的政道大加弘揚之時,即被賦予極高的道德意義,最理想的、最好的統(tǒng)治者被認為是完全踐行民本思想的統(tǒng)治者。民本建立在“禮”的道德規(guī)則之上,它分別“以‘仁’與‘和’作為標志理念構建國家—民眾之間理想的道德秩序與互動關系”,[28]民本對君主權力的相對約束、對人民的政治地位與歷史作用的積極肯定,蘊含了重要的道德價值。更重要的是,民本為先秦以來的主流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種統(tǒng)一的、自洽的倫理基礎,幫助中國傳統(tǒng)政治在數千年的演進中保持了總體上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成為傳統(tǒng)政治描繪其開明形象的決定性論據。另一方面,民本終歸是一種指導統(tǒng)治行為的政治思想,因此,它在根本上是一種執(zhí)政觀或統(tǒng)治觀,提供了一套關于如何實踐“民為邦本,政在養(yǎng)民”的治理規(guī)則。

習近平文化思想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探尋民本思想的初貌,汲取“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百姓心為心”等執(zhí)政智慧,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積淀中的民本精髓,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fā)展理念,對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一統(tǒng)”思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根據

中華大地上繁衍著眾多民族,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悠久的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的精神。夏、商、周時期,已經形成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包括“五方之民”的“族群觀”。這一時期的族群觀念,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天下”“四海”“夷夏之別”等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生成“大一統(tǒng)”觀念,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秦朝實施“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歷程;漢代設立西域都護府統(tǒng)轄新疆,唐代創(chuàng)設羈縻府州經略邊疆,元代設宣政院管理西藏,清代設立理藩院、實施盟旗制等,使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不斷走向鞏固。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敵入侵,家國破碎,民不聊生,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大一統(tǒng)”思想成為團結國人的重要精神力量。無數志士仁人在“大一統(tǒng)”思想的召喚下,為探求救亡圖存之路而前仆后繼。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肩負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斗、浴血奮戰(zhàn),共同譜寫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復興、文明振興的壯麗詩篇。

“大一統(tǒng)”思想講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29]注重文化認同下的國內政治秩序統(tǒng)一。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強調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與“大一統(tǒng)”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0]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fā)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精神紐帶。

(五)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共生”理念,為交流互鑒的文明觀提供思想資源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平、和睦、和諧構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源起于萬年前、率先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端的中國農業(yè),不僅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的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而且是奠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平和諧和睦思想理念的重要基礎。以農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培育出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對家族興旺的責任和對祖先的敬奉,衍生出“敬天法祖”的觀念,逐步萌發(fā)出天人合一、講求秩序,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思想元素,“和合”成為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最樸素的文明基因。《左傳·隱公六年》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禮記·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是中華文明信守和平理念的樸素表達。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fā)展史中,中華民族以“君子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為信條,以“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為追求,以“天下大同,聲教遠被”為志向,凝練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萬方融合”的民族品格。[31]

中華文明在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互匯聚中持續(xù)豐富。大量考古發(fā)現確證,真正意義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五千多年前就已經起步,我國的彩陶、黍、稻向西傳播,西亞和亞歐草原的黃牛、綿羊、山羊、小麥、青銅和塊煉鐵技術傳入我國。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使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從東地中海和西亞、中亞來到中國,豐富了中華文明的物質內涵,也為異域宗教文化進入中華大地提供了通道。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耆那教,波斯的祆教、景教、摩尼教,西亞的伊斯蘭教,以色列的猶太教,歐洲的天主教、基督教等,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自身所服膺的儒家思想和本土宗教,但對外來思想與宗教兼容并蓄,在中華大地上都有其發(fā)展空間,最終因中國化本土化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融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公元8世紀前后,漢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以及科學技術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深刻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的政治體系、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源于我國的大乘佛教經陸路傳到朝鮮、越南,經海路傳到日本,對亞洲鄰國佛教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科舉制傳至歐洲后,為近代歐洲國家所效仿,并運用到官吏制度改革中,促成西方的文官制度。[32]以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術為代表的中華文明,傳播至世界各地,深刻影響了西方國家的歷史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在與世界各文明的交往中追求和平、維護和平、推進和平。我們堅決抗擊外來侵略,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守永不稱霸的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致力于構建一個和平和諧和睦的美好世界,使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太平繁榮。

“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推崇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觀念。“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共同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這與我國傳統(tǒng)的思想理念具有共通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yōu)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33]

四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品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黨和國家事業(yè)顯著位置,為新時代文化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擘畫了藍圖,在持續(xù)深化新時代文化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發(fā)展的進程中,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具有重大實踐意義和鮮明理論品格。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判斷是非的根本遵循。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根本和關鍵。只有立場堅定、理論徹底,才能面對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34]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基本原理,又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文化新境界,為全黨全社會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性和實踐性。

(二)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旗幟,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出“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深邃思考,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貫通歷史、當下、未來,融通古今中外,鮮明地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全新時代命題,它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以文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歷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支撐。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充分挖掘和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內涵,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歷史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入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深入闡釋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深刻揭示“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把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深厚基礎、內在動力和基本原則,用中華文明歷史闡釋中國實踐。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鮮明的政治底色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顯著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世界上從來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以什么樣的思想為指導,關乎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為了誰、依靠誰,實現什么目標、達到什么目的等一系列原則性、根本性問題,決定著哲學社會科學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鮮明地標注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方向、道路、任務和目標,為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為科學闡釋中國道路、精準解讀中國實踐、完整建構中國理論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顯著的時代特征、最鮮明的理論品質,就是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取得的諸多成就,充分表明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科學指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才能行穩(wěn)致遠。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筑牢思想之基,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永葆理論之樹常青的最大保障,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前行路上不迷失、不偏航的最大保障。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從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出發(fā),深入探索本源,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價值內核,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做有思想、有靈魂、有風骨的理論研究。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在與世界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強化價值引領、激發(fā)奮斗精神,不斷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chuàng)造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守正道的定力、勇毅前行的動力、變革創(chuàng)新的活力;在與國際學術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展開平等而有尊嚴的對話,清晰而響亮地發(fā)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正聲。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時代文化使命,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挖掘新材料、發(fā)現新問題,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guī)律性的新實踐,不斷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派,以高質量理論成果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總之,從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進程中觀察,從黨的百年歷史征程中體察,從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中感悟,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思想理論層面的認識論,也有實踐層面的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規(guī)律性認識,也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新發(fā)展、新創(chuàng)造、新升華。習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廣袤的中華大地和深厚的中華民族歷史沃土,茹古涵今,博大精深,點亮了以中國式現代化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燈塔,熔鑄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精神之魂,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zhàn)略家的歷史主動精神、非凡理論勇氣、卓越政治智慧、強烈使命擔當,必將成為中華文化思想發(fā)展史上最璀璨的篇章。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3期)


[1] 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頁。

[3]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9頁。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4頁。

[6] 《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頁。

[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頁。

[8]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 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6日。

[9]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頁。

[10]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頁。

[11]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698頁。

[12]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879頁。

[13] 參見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頁。

[14] 參見《胡錦濤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2頁。

[15] 參見《胡錦濤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13頁。

[16] 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155—156頁。

[17] 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311頁。

[18] 參見《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人民日報》2023年10月9日。

[19] 《漢書》卷53《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410頁。

[20] 參見陳勝前《中國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學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260—270頁。

[21]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頁。

[22]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2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頁。

[24]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頁。

[25] 參見鄢曉實《中國傳統(tǒng)法治文化的再認識及其當代價值》,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63頁。

[26] 葛兆光:《道統(tǒng)、系譜與歷史——關于中國思想史脈絡的來源與確立》,《文史哲》2006年第3期。

[27] (明)李賢:《上中興正本疏》,載(明)陳子龍等選輯《皇明經世文編》卷36,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6—277頁。

[28] 王正緒、趙健池:《民本賢能政體與大眾政治心理:以政治信任為例》,《開放時代》2021年第4期。

[29] 《漢書》卷72《王吉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063頁。

[30]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85頁。

[31] 參見中國歷史研究院《以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基》,《當代世界》2023年第10期。

[32] 參見中國歷史研究院《以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基》,《當代世界》2023年第10期。

[33] 《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頁。

[34]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人民日報》2023年10月9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清徐县| 韶关市| 屏山县| 卓资县| 方城县| 潜江市| 城口县| 扶沟县| 崇明县| 蒙城县| 普兰店市| 天台县| 响水县| 德格县| 滨州市| 河间市| 东光县| 吉安县| 夏河县| 龙陵县| 胶南市| 富川| 宝丰县| 迭部县| 长春市| 秭归县| 湟中县| 桂东县| 卫辉市| 常德市| 岚皋县| 徐水县| 鞍山市| 德州市| 河北省| 新巴尔虎右旗| 微山县| 罗城| 方山县| 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