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中國政治智慧的多維向度、綜合特色與基本教誨

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在五千年文明史的演進歷程中,中華民族創造和積累了豐富而深具重要啟示意義的治國理政經驗和獨樹一幟而極具思想魅力的政治智慧。在本書中,我們將分十一個專題對此進行一些初步的梳理和探討、總結和論述,嘗試運用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充分展示和呈現這些極具中國特色和思想魅力的政治智慧,并深切希望本書的主題能夠引起人們普遍的關注和興趣以及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在歷史上,中國先哲提出了各種各樣成熟而系統的治國理政的政治思想主張,學術流派眾多,思想多元,異彩紛呈,最重要的便是人們所熟知的儒、墨、道、法等各家,恰當、綜合而平衡地運用各家各派的治國理念,正是一種最具中國特色的政治智慧。總的來說,中國人的政治智慧不僅深具一種豐富的多維向度,而且富有這樣一些綜合特色:既富有包容而博大的政治情懷,追求協和萬邦、天下和平和世界大同的高遠社會理想目標,又不乏注重現實的務實精神和實用理性;既持久一貫地奉行以仁義為本、崇尚道德教化的道德政治信念,又富有貴中尚和、與時偕行、因應時變的靈活性;既強調以士人君子和圣賢人物為政治的主體,又重視統治者的責任并倡導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既在天人關系的觀念框架下思考和探究代天理民之政治事務的代理性質和公共功能,又在通古今之變的思維方式下涵養和培育以史為鑒的深厚歷史認知和居安思危的政治憂患意識。

當然,毋庸諱言的是,在我們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傳統中也確乎存在一些固有的弱點和缺陷,比如它始終沒有超越君主政體的歷史局限,只是近代以來在西方政治思潮的影響下才有所突破;盡管它也一直試圖以天命、道德和祖宗之法要求和限制君主的專斷權力,但成效并不顯著,乃至使國家長期處于君主專制的統治支配之下;內部的腐敗和外部的威脅,世襲君主制的弊端和外戚、宦官、后妃、重臣的專權對正常政治秩序和國家治理的不良干擾和破壞,不能很好地處理和維持集權與分權的平衡之道;以及自然經濟的脆弱性和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不得力或不得其法等種種因素,常常使國家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乃至造成周期性的革命和王朝更替,這些都始終困擾著中國傳統政治,而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向他人虛心學習的方面。不過,全面總結和反思中國政治智慧正反兩面的歷史經驗教訓并非本書的目的,我們的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希望人們對于中國人的政治智慧能夠首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希望人們能夠首先正視并認真對待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而且,我們也深知,要想講清楚人類歷史中所蘊含著的豐富智慧,其實絕非易事,因為歷史本身便是一個充滿變幻莫測、波蕩詭譎的風云迷霧而變動不居的動態過程,而政治智慧又廣泛蘊藏于人們錯綜復雜的思想觀念、思想家富于理想的理論構想、政治家講求現實的治國理念和為政方略,以及國家實際的制度運作與政策設計中。更為嚴重的是,人類常常陷入不可理喻的各種誤區,歷史的進程也常常走向難以逆轉的迷途。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有必要去梳理和總結人類在歷史的奮斗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智慧,以便讓它們幫助我們撥云見日,擺脫和走出歷史的陰霾,并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和道路,帶給我們未來的啟示和希望。

在人類的各種智慧當中,有關政治方面的智慧尤其彌足珍貴,因為我們是有組織的、生活在政治共同體中的群居性社會動物。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喬治·薩拜因所言,“群居的生活和組織乃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手段”,而人類尤其如此,因為“人類不像海龜那樣有著堅韌的甲殼,也不像豪豬那樣有一身刺毛”,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人類必須過群居生活,并有效地組織自身的群居生活,而政治智慧就蘊含和體現在“人類為了有意識地理解和解決其群體生活和組織中的各種問題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當中。[1]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圣哲先賢們就早已充分自覺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認識到了我們人類在所有生物中雖然是心智最為靈秀的智慧生物,但并不像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其他動物那樣,有著天生的堅牙利爪、鱗甲羽毛以及快速奔跑的能力,以便守衛自身的安全,防御寒暑的侵襲,滿足生存的嗜欲,逃避可能的傷害。那么,人類究竟靠什么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呢?面對各種生存的難題,人類不僅具有事先預防和準備的能力,最主要的還是依靠群聚合作的力量。[2]而人類要組織和協調自身的行為,過一種不單純依靠自身體力以求生存的協作性的群體生活,又必須依靠自身仁愛的德性和理性的智慧。[3]因此,說到底,人類必須靠自身的德性和理性而生存。

相對來講,中國古代的哲人一般較為重視人的德性,常常將人的德性置于優先考慮的首要地位,而西方古希臘的哲人一般較為重視人的理性,總是將人的理性置于優先考慮的核心地位。當然,他們也都希望在德性的培養與理性的發展兩者之間最好能夠實現一種協調與平衡,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大體而言,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人便致力于探求知識性的真理,對最佳政制的知識探究從而構成了西方古典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意識[4],而自先秦以來,中國哲人就從事于追尋智慧性的道,對最佳治道的智慧追尋從而構成了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意識。對西方哲人來說,真理就是知識,而對中國哲人來說,道就是智慧。西方古典的政治哲學圍繞著不同性質的政府類型或政體制度而展開,中國古典的政治哲學則圍繞著統治者的道德修養和不同性質的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而展開。

在古希臘有一個關于巨吉斯戒指的神話,“這個戒指可以讓戴上它的人隱身,結果就是所有人在能逃避懲罰的條件下都會行不義之事”。對此,美國學者詹姆斯·羅德之評論道:“這個神話要比想象的更為現實。政治權力就好比巨吉斯的戒指,因為它經常使其擁有者不可見和免于懲罰,而擁有政治權力的人不會都保持自己的手腳干凈的。……見好就偷,見愛就搶,隨意殺人。這一道德上無可救藥的政治邪惡已經深植其靈魂之中。”[5]

其實,中國的思想家同樣面臨著上述由政治權力所帶來的“無可救藥的政治邪惡”問題。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孟子·梁惠王下》篇中所記載的發生在孟子和齊宣王之間的兩次著名對話,較之上述神話故事更加精彩有趣而耐人尋味。

一次,齊宣王問孟子:“和鄰國交往有需要遵循的原則和方法嗎?”

孟子回答說:“當然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份來服事小國,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份服事大國。能以大國身份服事小國的,是樂天知命者;能以小國身份服事大國的,是敬畏天命者。樂天知命的人可以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可以保全自己的國家。”

宣王說:“您講的話很有道理呀!不過,我有個毛病,我喜好勇武,恐怕不能夠服事別的國家。”

孟子答道:“希望大王不要喜好小勇。那種手撫按刀劍、瞪著眼睛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抵得住一個人。希望大王能把勇擴大!像周文王、武王的勇那樣,周文王一發怒就平息了侵略他國的戰亂而使天下的百姓都得到安定,周武王也是一發怒就推翻了暴君的統治而使天下的人民都得到安定。現在,如果大王也一發怒就使天下的人民都得到安定的話,天下的人民唯恐大王不喜好勇武呢!”

還有一次,孟子與齊宣王談論實行王政的問題。

孟子曰:“年老而沒有妻子的人叫作鰥夫,年老而沒有丈夫的人叫作寡婦,年老而沒有子嗣的人叫作孤獨者,年幼而沒有父親的人叫作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百姓中沒有依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照顧他們。”

宣王說:“您講得真好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好,為什么不去實行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好錢財。”

孟子答道:“大王如果喜好錢財,能與百姓共同享有充裕富足的物質生活,實行王政又有什么困難的呢?”

宣王又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好女色。”

孟子答道:“大王如果喜好女色,能與百姓共同享有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實行王政又有什么困難的呢?”

上面齊宣王與孟子之間的對話,其實就像古希臘巨吉斯戒指的神話所告訴人們的一樣,掌握了政治權力的統治者常常好勇黷武,而隨意殺人;常常好貨貪婪,而見好就偷;常常好色縱淫,而見愛就搶。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和化解這種政治邪惡呢?西方政治哲人希望通過外在客觀的制度來制約和限制統治者對政治權力的濫用,而中國政治哲人如孟子則希望轉化和提升統治者的人生境界,以便使統治者通過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而為政以德,乃至與人民共享安樂與福祉。也許我們可以說,這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政治智慧,但不管怎樣,他們似乎都將政治看作“人類試圖改善生活并創造美好社會的活動”[6],而用中國古人的說法講就是“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尚書·畢命》)。

眾所周知,在人類歷史的發展演化和變遷過程中,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以及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既可能呈現出一種顯著的連續性,有時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動,而不管怎樣,政治智慧可以說就是在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應對自身生活環境的過程中發展演生而來的,歷史上國家治亂的經驗教訓、激烈權力斗爭和政治現實的殘酷考驗、治國理政實踐的磨礪以及對社會政治理想目標和人類未來美好生活愿景的向往與追求,從中所展現出來的人類的心智水平,特別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和統治者關于是非好壞的價值判斷及其行善去惡的道德品格與行為能力,洞察幾微和預知未來發展趨勢的清醒理智、遠見卓識與深刻悟性,以及追求良法善治的政治理性精神,足以揭示和說明這個國家的人民和統治者是否具備和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來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按照中國政治哲學的主流觀點,有關治國理政之道的政治智慧應該教導人們正己修身、追求道義、踐行仁德、體認天理、守護良知、造福生民;作為“天地之心”“萬物之靈”的智慧生物,人類不能依恃自己的心智和靈性來宰制自然、支配同類、操縱他人、役使人民,而是應順應自然、關愛同類、推己及人、保障民生。在中國人的政治智慧中,從來就不缺乏道德的精神、博大的情懷、崇高的境界、遠大的理想、開闊的視野、深邃的意涵、辯證的思維、開明的理性、包容的心態、文明的理念等,然而,智慧與智慧的具體運用不同,智慧在于洞察而明見事理,智慧的運用則既要有膽識又要能明斷,而且須措置得當而施行合宜。正如魏晉思想家嵇康《明膽論》所言:“明以見物,膽以決斷;專明無膽,雖見不斷;專膽無明,則違理失機。”明而無膽則無以決斷,膽而無明則無以見物,明與膽相資為用,方能使智慧在治國理政的具體運用中真正發揮其積極建設性的作用。

《周易·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詩經·大雅·文王》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古便追求天人合德的精神境界,以涵養自己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君子品格,自古就推崇不斷追求自我更新的人生目標,而且深信自己的國家雖然只是一個古國舊邦,但它卻承受、擔負著新的天命或新的歷史使命。今天,我們身處古今中西文化的交匯處,為了完成和實現天命中國的新的歷史使命,也許我們應該并能夠像明清之際思想家方以智所說的那樣,“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間”,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方式而將貫穿千古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更加發揚光大,乃至不斷開創、拓展、推進和深化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實踐、新境界。而貫通古今、融會中西,我們或許可以說,中國人的政治智慧所能昭示和帶給我們的最為重要而有益的教誨就是,所謂國之大者,必在于其能文明以止、協和萬邦;政之優者,必在于其能天下為公、持中貴和;治之善者,必在于其能法天合德、與民一體。


[1] [美]喬治·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四版)上卷,托馬斯·索爾森修訂,鄧正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2頁。

[2] 《呂氏春秋·恃君覽》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從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然且猶裁萬物,制禽獸,服狡蟲,寒暑燥濕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備,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與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則利出于群,而人備可完矣。”

[3] 《漢書·刑法志》曰:“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無毛羽以御寒暑,必將役物以為養,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為貴也。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群而不足,爭心將作,上圣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心說而從之。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

[4] [美]施特勞斯:《什么是政治哲學》,李世祥等譯,華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

[5] [美]詹姆斯·羅德之:《柏拉圖的政治理論,以及施特勞斯與沃格林的闡釋》,張新剛譯,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第25頁。

[6] [英]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第二版),張立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望江县| 乐亭县| 嘉义县| 嘉荫县| 萝北县| 平顶山市| 荔波县| 中卫市| 萨迦县| 佛教| 商南县| 札达县| 新和县| 抚宁县| 镇原县| 华蓥市| 辰溪县| 连平县| 永善县| 微博| 泸州市| 武隆县| 海盐县| 松桃| 大邑县| 张家港市| 保亭| 临桂县| 望奎县| 卓尼县| 铅山县| 吕梁市| 江门市| 新和县| 丹凤县| 巴林右旗| 西畴县| 绥中县| 牟定县| 岚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