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文獻系年要目(1911—1949)
- 展龍 閔祥鵬
- 2172字
- 2025-04-29 18:58:10
序
黃河是一條自然的河,也是一條文化的河。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也出現在大河流域——黃河流域。這里孕育出光輝燦爛的黃河文明,造就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民族性格,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維方式和信仰世界。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黃河始終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文化紐帶和價值源泉,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并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形態、發展道路和價值體系。
黃河是一條古老的河,也是一條現代的河。自古至今,黃河這一古老水體,已從單純的地理坐標演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標識,承傳著中華文明肇興發展的文化情結、民族情感和國家情懷,保留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精神紐帶和生存依據。文脈不絕,國運必昌,綿長的文化血脈,深厚的文化積淀,賦予了黃河文明久遠而現實的意義。新時代深入挖掘黃河文明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無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為深厚、最為核心、最為可靠的文化根脈和歷史根基。
黃河是一條民族的河,也是一條世界的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她所孕育的黃河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文明最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獨特的黃河文明正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融碰撞中,顯示出無比強大的融合力、影響力和生命力,最終成為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仍生機勃勃的原生文明,并以從容寬厚,包容開放的文化特性,長期影響了東亞乃至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的今天,傳承黃河文化,創新黃河文明,對于促進世界多樣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部黃河史,就是一部黃河治理史;一部黃河治理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奮斗史。歷史上,黃河在造就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燦爛文化的同時,也曾桀驁不馴,泛濫成災,給流域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從遠古大禹治水開始,熱愛家園的中華兒女在與黃河洪患的不懈抗爭中,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和奮勇前進的民族精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進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國民疲弊,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際,古老黃河成為中華民族風雨歷程、奮斗不息的歷史見證,黃河文明塑造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支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中顯示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在那個風云變幻,世事滄桑的年代,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采取不同的方式,運用不同的視角,記述研究了這條自然之河、文化之河和精神之河,并留下了大量寶貴文獻資料。一頁頁黃河文書,載錄了歷代政府依靠黃河、治理黃河、利用黃河的真實畫面;一篇篇黃河論著,呈現了文人學士敘說黃河、書寫黃河、傳播黃河的文化自覺;一首首黃河詩詞,描繪了廣大民眾“頌黃河”“嘆黃河”“怨黃河”“憂黃河”的復雜情愫;一曲曲黃河歌謠,奏響了中華兒女“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的時代華章……
為全面展示近代以來的“黃河歷史”,講述近代以來的“黃河故事”,弘揚近代以來的“黃河精神”,茲謹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有關黃河的文獻資料,編為《黃河文獻系年要目(1911—1949)》。本目所錄黃河文獻概有三類:一是政府文書,如奏折、政令、公報、公告、新聞、議案、法規、訓令、紀要、報告、預算、檔案等,這些文書及時記載了1911年至1949年間與黃河有關的災害治理、水利工程、戰時應對、生態保護等實時情況,具有極強的政治性、社會性、時代性特點,是研究近代以來黃河治理史的重要文獻;二是學術文章,主要為發表在《東方雜志》《黃河水利月刊》《禹貢》《黃河》《國民雜志》《古黃河》《申報》《文史雜志》《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月刊》《中山學報》《水利通訊》《史學季刊》等的報刊論文,如翦伯贊《南宋初年黃河南北的義軍考》(《中蘇文化雜志》1941年第5期)、蒙文通《國史上黃河初次改道與種族之禍》(《史學季刊》1941年第2期)、嚴愷《黃河下游各站洪水量推算方法之研究》(《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月刊》1944年第8期)、顧頡剛《黃河流域與中國古代文明》(《文史雜志》1945年第3、4期)、鄭華《防止黃河水患新法芻議》(《交大土木》1945年第3期)、廬鋈等《黃河流域的天氣和氣候》(《地理教學》1947年第1期)等,皆有極強的學術性、專業性、技術性特點,是研究近代以來黃河學術史的重要依據;三是文藝作品,主要以詩歌、民謠、歌曲、小說、劇本、散文、圖畫、照片等藝術手法,生動表達了時人深沉的黃河情結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如抗戰時期,高詠、納維《過黃河》(《戰時民眾》1941年第11期),潭風、高崗《搶黃河》(《北戰場》1942年第5、6期),馬可《別讓鬼子過黃河》(《新音樂月刊》1942年第6期),周軍、鶴童《黃河小調》(《新音樂月刊》1942年第6期),李恩敏、馬可《黃河水手謠》(《音樂藝術》1945年第5期)等黃河歌曲,皆有極強的藝術性、民族性、革命性特點,是研究近代以來黃河藝術史的重要資料。凡此,本目大體呈現了1911年至1949年,人們治理黃河、研究黃河、記錄黃河的發展軌跡、基本特點和總體成就,具有寶貴的文獻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黃河文獻系年要目(1911—1949)》所錄黃河文獻按照年份分條著錄,每條文獻詳列標題、作者、來源、時間、卷期、頁碼等信息,部分文獻列有提要及類型,以備讀者檢索利用。
近代以來黃河文獻浩如煙海,種類繁多,載錄散雜,囿于編者見聞,疏漏難免,尚祈讀者指正,以待修訂葺補。
展龍
202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