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 先秦的歷史地位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譜系中,先秦指的是從中國境內人類誕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這一長時段的歷史。其中包括距今170萬年至距今5000年的原始社會的歷史。此一時段的歷史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已經從中國豐富的考古發現中得到清晰的證明。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大荔人、丁村人、馬壩人、長陽人、徐家窯人、河套人、峙峪人、山頂洞人,基本上標識了自170萬年前至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序列。而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歷史,正與傳說中的“鉆燧取火”的燧人氏相對應。裴李崗、磁山、仰韶、馬家窯、河姆渡等標志性遺址,則構成了新石器時代發展的文化序列,并與傳說中的“制耒耜,教民農作”的神農氏相對應。從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是中國歷史自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與之相對應的是大汶口、龍山、齊家、良渚、屈家嶺等文化和傳說中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時代。分布于中國廣袤大地上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生和發展是“滿天星斗”式的多元一體模式。與世界幾個古老的文明發祥地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古印度遵循同一規律,但又展示出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特點,形成獨立的文明發展系統,貢獻了獨特的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道路。近年來,隨著眾多考古遺址的發掘,中國在5000年前已經邁進階級社會的門檻已是鐵定的事實,即在五帝時代已經迎來文明社會的第一縷陽光。到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的時候,作為占據中國中心區域的奴隸制國家政權,完全能夠與世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肩。
夏朝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前2070—前1600年),歷經14世17王、約400多年的歲月,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直轄疆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奠定了商朝和西周的發展基礎。繼夏而起的商朝,從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046年,歷經17世31王600余年的歲月,直轄疆域達到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創造了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繁榮期。其中,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制度文化,以青銅器為代表的物質文化,“君權神授”理念和甲骨文為代表的精神文化,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率領的諸侯聯軍攻伐商朝最后一個君主紂王,經牧野(今河南淇縣一帶)一戰,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周朝。[1]周朝達到了中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以嫡長子繼承、諸子分封、“世卿世祿”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專政的政治制度,以“井田制”和“工商食官”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多級占有的經濟制度,以“德治”和禮樂教化為代表的政治意識和精神文化,展示了周朝統治的獨特風貌。
按照郭沫若先生關于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分期的觀點,[2]周朝到幽王統治結束的公元前771年,奴隸社會走向瓦解。這一年,居于西陲的犬戎發兵襲擊周王室,攻破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并將周幽王殺死于驪山下,史稱“鎬京之變”。幽王的兒子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繼續周朝的統治。中國古代的歷史編纂學將武王至幽王這一時段的歷史稱為西周,將平王以后的歷史稱為東周。因為東周時期的歷史基本上被魯國史《春秋》一書記載,所以東周的歷史又稱春秋時期。而從春秋即東周開始,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其實,春秋時期更多呈現的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過渡的特點。這一時期,政治上,周王室權力日漸衰落,幾個大的諸侯國輪番走強,“尊王攘夷”,五霸迭起。經濟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和私營工商業誕生并茁壯成長。在思想文化領域,“禮崩樂壞”“學在王官”的制度式微,私學勃興,道家、儒家初展頭角,思想學術上的爭鳴顯露端倪。經過近三個世紀的社會發展特別是諸侯爭戰,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時代結束。下一年,即周元王繼位的公元前475年,歷史進入戰國時代。[3]
經過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4],到戰國時代啟幕的時候,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和幾個夾在大國之間茍延殘喘的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與此同時,眾多氏族、部落構成的族群和他們建立的小國,大部分融入華夏民族中,中華民族的雛形已經展現在廣闊的華夏大地上。
戰國時代(前475—前221年)的兩個半世紀,是繼春秋之后的又一個劇烈變動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戰爭變成了列國間爭取統一中國的決斗,最后由秦國逐次滅掉六國,第一次從真正意義上完成了中國的統一。通過封建化的變法運動,各大諸侯國基本上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化。政治上,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官吏的任免制代替了“世卿世祿”制。經濟上,地主土地私有制(國有與私有互補)、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工商業的國營和私營互補,成為主導的模式。思想文化領域的“百家爭鳴”,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推向第一個高峰,留下一批具有永恒魅力和價值的思想文化元典。
顯然,經過中國古代先民的奮斗開拓,中國自進入文明社會后約三千年間的先秦時期,已經取得了影響中國此后兩千多年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成果,留下了豐厚強大的文化基因,奠定了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