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歷史,事物的歷史首先是其自身存在的時空合集,它自身的存在與演變構成客觀歷史。然而,任何事物的歷史都是人的觀念建構的,人會用自己的思維將已經發生的歷史重新構造出來,從這個角度而言,任何歷史都是主體性歷史。所以歷史又不能等同于社會變遷,歷史性是“置身于始終面臨變遷的社會中的一種特定感覺”[1]。客觀歷史一去不返,后世之人卻會盡最大可能通過思維再現客觀歷史,當然,無論如何是無法恢復客觀歷史原貌的,而且主體思維難免在眾多歷史陳跡中出現迷失。只是主體不會放棄主體性歷史的建構,因為歷史就是人的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其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從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期對前人思想的批判繼承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公開問世,從第一國際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到俄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豐富的成長經歷和歷史內涵。再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對于深刻理解它的思想內涵意義重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的再現自然不是歷史材料的堆砌,而是需要找到其本質的規律,也就是其內在的邏輯,只有掌握了其內在邏輯才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展現出來,也才能夠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實世界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主要表現在其一以貫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正是有了這條邏輯主線,馬克思主義哲學才得以銜接傳承、創新發展。

其一,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鮮明的特色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發展動力上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有著本質的區別,唯心史觀認為道德觀念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而唯物史觀認為尋找社會變革的力量不應該在意識中尋找,而應該在物質性活動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現存的沖突中去解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明確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2]生產方式中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運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之源,這一基本矛盾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滅亡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得到了合理確證,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滅亡,而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只能是公有制,共產主義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最終結果。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的生存是社會歷史的前提,“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生產方式就是人們為了改造自然界而結成的勞作方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作為矛盾主要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而生產力之中最具創造力的因素是勞動者,現實的人的勞動實踐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雖然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規律的方式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自然歷史性,但它同時也蘊含著人通過自身勞動創造歷史的深刻思想。一方面是人通過生產實踐滿足自身需求的基本規律,一方面則是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創造歷史的基本規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自然會得出以人民群眾為根本的價值立場,實現每個人尤其是普通民眾的解放與自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價值追求。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每一位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的共產黨員都勢必堅守歷史唯物主義,矢志踐行實現人類解放的初心使命,譜寫出了超越資本主義政治解放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輝煌篇章。

其二,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方法論。共產主義因其遠大而具有了信仰價值,但是這種信仰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是未來與當下的統一,不僅具有“彼岸性”,也具有“此岸性”,它從未脫離當下具體的社會實踐,具體體現為現實的價值遵循和行為準則。馬克思主義突出實踐的哲學世界觀為實現共產主義正義找到了現實路徑,它以辯證法為武器對現存世界展開無情批判,并用理論的力量掌握群眾轉化為現實力量進行社會革命,在具體實踐中實現社會正義。“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并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于我們了。”[4]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掌握好現實的力量,使它能夠服務共產黨人的目的的達成,這就需要掌握唯物主義辯證法,將辯證法作為銳利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武器實現對現實社會的變革。

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那天起,它就開始了改造社會的革命。《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5]無產階級的斗爭首先就是對經濟利益的追逐,通過改變生產關系而真正占有生產力并實現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為實現人的解放奠定物質生產的基礎。經濟解放不能脫離政治解放而獨立存在,而是在后者的支配下方能實現,歷史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形態的更替向來都是政治解放和經濟解放的辯證統一,都是階級圍繞經濟利益展開斗爭的歷史。這一點正如德里達所闡述的那樣:“馬克思已經賦予那政黨的形式以一種特定的政治力量結構,根據《共產黨宣言》的觀點,這種結構將必然是革命、變革、占領國家繼而最終使之消亡,以及終結政治本身等等的動力。”[6]不同時代共產黨人所面臨的具體的任務是不同的,但是不同時代具體任務所面臨的艱難險阻卻是一致的,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需要在不斷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方能實現,這一切都突顯了掌握辯證法提升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性。

其三,堅持理想信念與現實行動的有機統一。從最初表達來看,共產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邏輯體現,至于它成為一種社會理想則是新唯物主義的現實要求和具體展現,所以,當我們把共產主義正義作為社會理想進行信仰踐行時尤其需要深刻理解其蘊含的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無論為了使這種共產主義意識普遍地產生還是為了實現事業本身,使人們普遍地發生變化是必需的,這種變化只有在實際運動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實現;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夠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勝任重建社會的工作。”[7]共產主義正義從來就不是彼岸世界的美好圖景,而是現實世界中人的切身實踐,是物質性實踐、政治性實踐和精神性實踐的有機統一,是人的自由不斷實現的歷史過程。“歷史活動的主體愈是能夠準確地、全面地、深入地把握社會生活及其歷史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客觀規律,社會生活的發展就愈有可能體現人類的內在價值目的。”[8]共產主義正義所體現出來的是人改變世界、改造自身的實踐本質,它是每個人實現價值追求的社會理想。毫無疑問,人的生存希冀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變,這種轉變意味著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動,代表著自由度的增加和幸福感的增強。“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9]。追求幸福生活和實現自我是人之本能,但是如何獲取幸福和自我實現卻需要主體進行學習認知并結合實踐不斷感悟,將個人價值追求與社會正義實現結合起來是實現自我的必經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造現實世界的學問,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機統一的實踐的學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0]。理論的內容終究要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之中,體現在對現實世界的改造之中,體現在為人民創造幸福美好生活之中,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就失去了價值目標和動力源泉。無論如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要義所在,而這一點恰恰是最難的,因為那樣就要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奮斗終生。

作者

2023年元月五日于長沙白茅鋪


[1] [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49頁。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頁。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頁。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6] [法]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何一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6年版,第104頁。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3頁。

[8] 陳晏清、閻孟偉:《辯證的歷史決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頁。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宣恩县| 仙游县| 保德县| 城固县| 辛集市| 韶关市| 齐齐哈尔市| 重庆市| 台中市| SHOW| 鄂托克旗| 东阳市| 双城市| 莆田市| 固镇县| 井陉县| 贞丰县| 汝阳县| 大丰市| 芜湖县| 瑞丽市| 揭阳市| 界首市| 墨脱县| 驻马店市| 响水县| 稻城县| 余江县| 常州市| 封开县| 廊坊市| 文山县| 社旗县| 太原市| 大田县| 莒南县| 新津县| 涡阳县| 钦州市|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