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與實的糾結:20世紀前半期管縣派出政府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 侯桂紅
- 2字
- 2025-04-28 19:49:45
緒論
一 主要概念
管縣派出政府制度,顧名思義,是指管理縣級(縣、縣級市、州)的派出政府或機構的制度,此類政府并非正式的一級政府,在行政層級中一般被視為是虛級或半級。我國自古以來的管縣派出政府分為兩類,一是由中央派出的,二是由省級派出的。管縣派出政府或機構最初多承擔監察、督導縣政的職能;其工作方式有的是“行管”,即按時出來到各縣巡察一番,有的是“坐管”,即在固定地點建立辦事機構,有一套官僚組織;其首官的品級,大多不高;其轄區,“坐管”的均有固定轄區,“行管”的或有或無。如漢代的部州制,其長官刺史是由中央派出的,品秩六百石,無固定治所、無固定掾屬,每年“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1],按“六條問事”,事畢即歸。再如,明代的守、巡道制是由省級派出的,分守道由布政使司派出參政、參議,以行政監察為主,分巡道由按察使司派出副使、僉事,以司法監察為主,分守道、分巡道的轄區或有重疊與交叉,且二者均屬臨時性質,無治所,無固定品級,視所代職銜而定,參政為從三品,則守道同,僉事為正五品,則巡道同。
由于管理幅度與管理層級的矛盾,及行政機構的自我膨脹定律,管縣派出政府最終大多演變為正式的一級政府。如東漢末,刺史改為州牧,升為二千石[2],有了典領郡兵等郡縣“守令殆不可為”[3]的職權,有了別駕、治中、兵曹等固定僚屬和治所,州即由中央派出的監察區變為郡縣之上的正式行政區,即由虛變實,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體制。同樣,道制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雖在每朝不完全一樣,但最終在民初也實化為正式的一級政府,形成省—道—縣三級體制。在歷史上也存在少數沒有實化的派出政府,如明代的守、巡道制和宋代的路制,二者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權力分散難集中。
在20世紀上半葉,管縣派出政府制度主要是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是民國廢除道制以后建立的。行政督察專員(簡稱“專員”)的辦公機構稱“專員公署”(簡稱“專署”),輔助省政府管理縣,其轄區稱“專區”“專員區”“行政督察區”。1924年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提出中國地方政制應實行“省—縣二級制”,但省級政區轄縣數量多,行政不便,也不利于后來“剿共”的推進,于是自1925年開始,一些省自創了臨時管縣制度。1932年8月,行政院與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分別頒布《行政督察專員暫行條例》和《剿匪區內各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條例》(簡稱“剿總條例”“行政院條例”),要求停止各地自創的制度。此后,兩個“專員條例”并存且一消一長。1936年3月,行政院頒布新的“專員條例”,劃一兩個條例,專員公署幾近實化為一級正式政府。10月又新增專員職責九條,標志該制度定型。全面抗戰期間,潰敗或逃亡的省政府喪失正常管縣能力,專署變得重要,因應事實和輿論,民國政府先后制定了4個強化或實化專員制度的草案,均因糾結于是否實化還是保持虛化而未公布,塵封于檔案中。只在1941年10月頒布了一個退回到1936年狀態的“暫行辦法”,這也是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最后一個組織法。
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解放區也建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將該制先后改為專區專署制度(1950—1966年)、地區行署制度(1978年至今)[4]。因此,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對于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地方行政、軍事、財政運作,乃至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管縣派出政府制度的建立和運作,均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本書聚焦的民國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在民國及當代還有很多其他叫法,如“專員制”“行政專員制”“行政督察專員制”“專員區公署制”“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筆者在本書中使用全稱“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或簡稱“專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