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基本概念辨析

(一)廉潔

“廉”“廉潔”是本書中最基本的概念。

《儀禮·鄉飲酒禮》篇中曾說:“設席于堂廉東上。”漢代學者鄭玄解釋說:“側邊曰廉。”[1]《禮記·月令》篇中曾有“孟秋之月……其器廉以深”的說法。清人孫希旦解釋說:“器廉以深者,外有廉隅,而其中深邃,象金氣之嚴肅而收斂也。”[2]他認為,“廉”指的是器物的棱角。

漢代司馬遷《史記·樂書第二》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唐代張守節《正義》曰:“廉,隅也。若外境尊高,故己心悚敬,悚敬在內,則樂聲直而有廉角也。”“廉角”,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棱角。東漢劉熙在《釋名·釋言語》中曾解釋說:“廉,斂也,自檢斂也。”所謂“自檢斂”,即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覺主動的檢討和反省。《史記·趙世家》中說:“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鉅鹿斂三百里。”張守節《正義》曰:“斂,減也。言破齊滅韓之后,燕之南界,秦之東界,相去減三百里。”《漢書》中又說:“郡中長吏皆令閉門自斂,不得逾法。”[3]所謂“自斂”,即要求相關人員,進行自我管束、克制,減損私欲,奉公守法。

概而言之,“廉”的字義為:“邊”“棱角”“減損”“自斂”等。因其具有“減損”“自斂”的含義,所以,它也就逐步成為人們論說倫理學、政治學領域重要問題的基本概念了。

據《尚書·虞書·皋陶謨》中記載,皋陶在和禹談話時提出了“九德”說。“九德”的內容為:“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這里的“廉”,意為“廉隅,指人的性格、行為不茍”。[4]

《管子·牧民》篇提出“國有四維”,將“廉”視為關系到國家安危存亡的四種主要道德中不可或缺的一德。所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這里的“廉”,意為“正直”。所謂“廉不蔽惡”,是說具有廉德的人,直道而行,從不文過飾非。

《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陳仲子認為其兄之祿是不義之祿,其兄之室為不義之室,故而不食、不居。匡章稱其為“廉士”。《呂氏春秋·仲冬紀·忠廉》中則把“廉”釋為“臨大利而不易其義”。書中指出,具有廉德的人“不以貴富而忘其辱”。不難看出,在《孟子》和《呂氏春秋》中,“廉”的含義是指對“義”的遵守和堅持。不因貴富而忘“義”,能夠始終遵守和堅持“義”者,稱為“廉士”。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漢代劉向在《說苑·談叢》中強調,“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占有了不應當占有的地位、獲取了不應當獲取的財富,這就叫“妄取”。所謂“應當”或“不應當”以是否合乎“義”為標準。所謂“廉士不妄取”,是說具有廉德的人,面對富貴是取還是不取以是否合乎“義”為依據。這其實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見利思義”[5]“見得思義”[6]“義然后取”[7]

與“廉”經常連用的是“潔”。《楚辭·招魂》中有“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之說。對于這里所說的“廉潔”,王逸解釋說,“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潔”。[8]所謂“清”,就是不違背道義去求取名利地位、金錢財富;“廉”,則是不違背道義收受貨財;“潔”,則是沒有污點。《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褒揚屈原:“其志潔,其行廉。”據《辭海》解釋,“潔”的本義為“干凈”,引申義為“人的品德高尚”。[9]顯而易見,“廉潔”概念涵蓋了內外、表里。“廉”指人外在的言行舉止合乎道義;“潔”則指人內在的品性高尚。在實際生活中,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潔”的品性,那么在行為舉止上才能合乎“廉”的要求。“潔”的具體表現為“廉”,“廉”是對“潔”的展現、確證。而在實際生活中嚴格遵循“廉”的原則行事,也會促使內在“潔”的品性不斷提升到新的境界。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與“廉”相對應的范疇是“貪”。對于“貪”,東漢劉熙曾在《釋名·釋言語》中說,“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蘇輿解釋說:“《說文》:‘探’遠取之也。物非己有,而妄意取之,故云‘探取入他分’。”[10]所謂“貪”,即“妄取”,也就是違背道義,獲取了本不應當獲取的財貨。與“潔”相對應的范疇是“污”。《釋名·釋言語》中說:“污,洿也,如洿泥也。”蘇輿解釋說:“《說文》:‘洿,濁水不流也,一曰窳下也。’……《荀子·性惡篇》楊《注》:‘洿,穢行也。’案此污與潔對,專自人之品類言之。”[11]“貪”與“污”聯系起來,構成“貪污”范疇,具體指人妄取財貨的穢行。人如果有了這種妄取的穢行,就會像其他物品受到病菌感染那樣腐爛、變質。因此,“貪污”與“腐敗”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貪污”也就意味著“腐敗”。“廉潔”與“貪污”“腐敗”都是相對應的。

《周禮·天官冢宰·小宰》中指出:“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漢代鄭玄解釋說:“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能,政令行也;敬,不解于位也;正,行無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不解于位”,即“不懈于位”。唐代賈公彥疏曰:“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六者不同,既以廉為本,又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故云六計弊群吏之治也。”又說:“云皆以廉為本者,此經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將廉為本。廉者,潔不濫濁也。”不難看出,此之謂“六計”,就是要從六個方面對官府各級官吏進行具體考核和評價。而“廉”則在這些具體內容之前、之上。這也就是說,“廉”是居官行政的首要條件,考核、評價各級官吏,首先要看其是否做到了“廉”。假如未能做到“廉”,其他方面無須再論,就應當直接否決了。這里所說的“廉”,即“廉潔”的略稱。顯而易見,在《周禮》作者看來,居官行政首先要做到“廉潔”,這樣在施政過程中才能夠行“善政”,并因此“有辭譽”;才能夠“政令行”;才能夠盡職盡責、“不懈于位”;才能夠在行為處事中剛正不阿、正道直行;才能夠“守法不失”;才能夠聰明睿智,是非清晰明辨。反之,假如居官不廉潔,上述六個方面也就無從談起了。試想,貪贓者能秉公辦事嗎?能明辨是非嗎?無數歷史事實早已證明,貪贓者必然枉法。居官者枉法,必然導致是非混淆,從而造成人心不穩,社會動蕩,最終導致敗亡。這就是《周禮》作者將“廉”置于“善”“能”“敬”“正”“法”“辨”六者之前的道理所在。

據《晏子春秋·內篇問下》記載,晏子曾與景公就“廉政”問題展開討論。

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對于這里所說的“其行水也”,張純一指出:“是‘言廉政如水,內明而外柔,可比德焉’。”[12]“廉政”的主體,既指國家機構,也指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從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角度講,做到了“廉潔”,就可以居官“長久”。從國家機構的角度講,做到了“廉潔”,就可以實現社會長久的和諧穩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做到了“廉潔”,其德可比“水”也。那么,“水德”是怎樣的呢?首先,晏子指出,水清則可以洗去物體上的臟污,水濁則可以和泥涂飾墻壁。清、濁皆可助物,所體現的是一種奉獻精神。其次,水又具有“柔弱”的品格和特性。因其“柔弱”,故而不會與他物發生沖突。既能擁抱他物,又能為他物所擁抱。與他物相互滲透、親密無隙。所以,能夠“長久”。

景公又問:“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晏子回答:“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這段對話,反映了另一種情況。在政治實踐中,有時施政者盡管廉潔,但也“速亡”了。晏子指出,這是因為“其行石也”,即具有石一樣的品德和行為。石的品行是“內不清明,外則頑固”,“不能容物,又不為物所容”。[13]因而,導致“速亡”。這說明,施政者要實現“長久”,不僅要廉潔,而且還必須不斷增強實際施政能力與親和力。在政治實踐活動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有靈活性和切實可行的策略與方法。同時,通過“水”與“石”的這種比較,也進一步說明了施政者具有“水”一樣品行的重要性。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還有晏子與景公討論“為臣之道”的記載。他們所討論的“為臣之道”,即國家公職人員在行使公權力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也是對國家公職人員必須廉潔行政的明確要求。針對景公的提問,晏子的回答包含了以下九方面的內容:第一,“見善必通,不私其利”,即發現效率高、效果好的做事方法、技術和經驗,能夠及時公開推廣,以幫助他人,造福社會,而不能隱匿良道,以圖個人之私利;第二,“薦善而不有其名”,能夠積極推薦善人、善舉,但不借此沽名釣譽,圖謀私利;第三,“稱身居位,不為茍進”,承擔與自身的德才能力相匹配的職位,不為榮華富貴投機鉆營、一心上爬;第四,“稱事受祿,不為茍得”,只接受與自己所做的實際工作相匹配的俸祿,不去做投機取巧、一心謀利的事情;第五,“體貴側賤,不逆其倫”,不論身居何位,都要遵循倫常秩序,和上諧下;第六,“居賢不肖,不亂其序”,對于自己的下屬人員要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根據其德才能力授以相應的職位,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這樣,不論是賢者還是不肖者,都能夠得其所、安其位,彼此相處,和睦有序;第七,“肥利之地,不為私邑”,在土地的分配使用上,拋卻私心、不謀私利,不將肥沃多利之地作為私邑;第八,“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在人才的選拔任用上,要從大局考慮,要把那些素質高的賢能之士舉薦到更需要、更適合他們的地方,使其為國為民作出更大貢獻,不能將他們占為己有用作家臣;第九,“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積極主動地向君主建言獻策,但不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為君主所采納,讓民眾得利而自夸己功。不難看出,晏子所講的九條“為臣之道”,正是國家公職人員廉潔自律的九項準則。這九條準則的核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克己奉公。晏子還曾指出:“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廉之謂公正,讓之謂保德。”[14]強調“廉”是為政之本,為政必須做到“廉”。而“廉”的內涵,則是“公正”。他強調為政者必須做到“廉”,也就是處事必須“公正”,而不能徇私舞弊、貪贓枉法。

據劉向《說苑·政理》篇記載,子貢做了信陽令,向孔子辭行。孔子囑咐他:“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孔子要求子貢做官處事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決不可徇私舞弊。對待金錢財貨,一定要做到清正廉潔,決不可貪財求貨、中飽私囊。孔子強調,用公平、公正和清正廉潔來守衛自己,這樣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此后,不少思想家和開明的政治家也都對“廉政”問題多有論述。

《漢書·宣帝紀》記載,漢宣帝曾在其所下詔書中說,“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這里一方面強調了官吏必須做到清正廉潔、處事公平,否則國家就不可能治理好;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一個事實,即官吏做事勤懇、兢兢業業,所得俸祿卻很微薄,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他們廉潔奉公、不魚肉百姓,那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漢宣帝要求適當增加官吏的俸祿。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們因為心理上的不平衡或經濟上的實際困難,做出貪污受賄、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顯而易見,這里多少包含一些以薪養廉的思想成分。

《晉書·阮種傳》中也曾指出:“夫王道之本,經國之務,必先之以禮義,而致人于廉恥。禮義立,則君子軌道而讓于善;廉恥立,則小人謹行而不淫于制度。”“夫廉恥之于政,猶樹藝之有豐壤,良歲之有膏澤,其生物必然茂矣。”《晉書·阮種傳》明確肯定“禮義廉恥”是治國理民的根本,為政者在施政過程中必須首先以“禮義廉恥”教化民眾,使民眾樹立廉恥之心。此外,廉恥對于政治的決定意義,猶如沃土之于各種作物的種植,雨露之于各種作物的生長、豐產那樣,不可有一絲一毫的質疑。用禮義教化民眾,使其樹立廉恥之心,實乃“王道之本,經國之務”。這與《管子》中的“四維”說是一脈相承的。

唐代武則天《臣規·廉潔》中也說:“理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寶也……君子行廉以全其身,守清以保其身。富財不如義多,高位不如德尊。”武則天強調為官必須做到處事公平、公正,必須做到清正廉潔。“廉德”之于官吏是無可比擬的珍寶。具有了“廉德”,不論其地位高低,也不論其財貨多寡,都將為人們所尊崇。“行廉”“守清”是官吏們的“護身符”。有此“護身符”,才可“全其身”“保其身”。舍此,必將失官喪命,為人們所不齒。

綜上所述,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廉”很早就成為道德生活、政治生活領域中的重要范疇,并與公權力行使者的實際履職實踐活動密切結合起來,形成了“廉潔”“廉政”范疇。“廉政”是從道德方面對政治主體實際履職實踐活動的規范和要求。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講,它反映著政治主體的權力行使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

(二)腐敗

“腐敗”一詞,本指包括糧食在內的有機體因霉菌等生物的侵害所發生的腐爛、霉變。同時,也指對包括糧食在內的有機體的現存狀況的描述和評價。《韓詩外傳·卷八》曾就“賢君之治”評述道:“不奪民力,役不逾時,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無凍餒,食無腐敗。”包括糧食在內的收獲物的完好保存和充分利用,是“賢君”治國理政的重要政績。《漢書·食貨志》在評述漢孝景至武帝之初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時說道:“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因連年豐收,京師糧倉里的糧食因食用不完而年年累積,結果庫滿而無所容,只能露天堆積,導致腐爛變質不能再為人所食用了。后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腐敗”概念的使用逐步延伸至政治學、倫理學等領域。其含義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

第一,指國家、政府機構及其制度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在根本性質上出現了變化。

眾所周知,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由于根本利益的沖突,彼此之間必然要發生激烈斗爭。對于這種激烈斗爭,如果不加以限定,不加以調和,那么人類就會在這種無休止的激烈斗爭中同歸于盡。為了避免這種悲劇國家應運而生了。由于國家擁有限定和調和社會各階級、階層及各成員之間矛盾沖突的使命,因此,一方面國家必然要擁有各社會階級、階層及各成員都不可違逆的權威,另一方面國家制度的制定、政府各機構的建立和運行,也必然要顧及其他社會各階級、階層及各成員的切身利益。當然,這并不是說國家沒有階級性,而是說國家要在保障本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顧及社會其他階級、階層的利益。只有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利益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社會才能保持穩定。也正因為如此,國家、政府機構行使的權力被稱為公權力,所要謀求的、維護的利益被稱為公共利益。由此可見,國家、政府機構和制度的價值目標指向只能是一個“公”字,而不能是別的什么。與“公”字對應的是一個“私”字。國家、政府機構和制度的價值目標如果蛻變成了“私”字,也就是運用公權力來謀求、維護個別人或者小團體的私利,這就表明了權力的性質發生了質變,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謂的“腐敗”。

第二,指國家、政府機構的公職人員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目標指向發生了根本變化。

國家制度的制定、貫徹,政府機構的組成、運作,都是人在作為。離開了人,一切都將無從談起。負責國家制度的制定、貫徹與負責政府機構的組成、運作的人員并非是隨意指定的,而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形式選拔出來的。這些人員被統稱為國家公職人員。這些人員的根本職責就是代表國家、政府機構行使公權力,以謀求和維護各階級、階層和各成員共同的利益,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公共利益。顯而易見,國家、政府機構的公職人員的價值目標指向也必然是一個“公”字。如果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手中掌握的公權力謀求、維護自身或小團體的私利,這就表明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目標指向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是“腐敗”。這樣的行為者,就是遭世人唾棄的腐敗分子。

第三,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那些居于統治地位的、行將衰亡的階級、政府、政治集團,在做最后的垂死掙扎時,往往會倒行逆施,制定并施行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制度與措施,以圖挽救滅亡的命運。這樣的行為者,是階級,是政府,是制度本身。所以,這些被稱為階級腐敗、政府腐敗及制度腐敗。

綜上所述,腐敗的主體,是公權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包括國家、政府機構、公職人員;腐敗的表現,是公權力的私用、濫用;腐敗的結果,是公共利益遭受損害,是私人或小團體利益的最大化。腐敗問題,就是公權力的異化變質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道真| 汕尾市| 乌拉特后旗| 鄂托克旗| 滨海县| 金昌市| 盐山县| 荆州市| 塔城市| 泸溪县| 凯里市| 布尔津县| 镇沅| 隆昌县| 翁牛特旗| 固始县| 宽城| 巨鹿县| 顺平县| 察哈| 双牌县| 瑞昌市| 博乐市| 瓮安县| 错那县| 兴国县| 舞钢市| 西峡县| 邳州市| 浦北县| 灵寿县| 沽源县| 岱山县| 阳山县| 吴川市| 新泰市| 竹山县| 德安县| 河南省| 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