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視野下中日夢記研究
- 趙季玉
- 2310字
- 2025-04-28 17:48:30
第四節 道教與佛教中的特色夢
包爾丹在《宗教的七種理論》中指出:“無論基督教各個教派的信仰多么不同,無論美洲印第安人的宗教儀式或是印度圣人的教誨是什么,所有這些最終都能溯源到最早的人類所信仰的自然宗教。”[82]發源于人類原始信仰的夢也是如此。越是接近古代,人們對夢的認識越相近。因此,道教和佛教中關于夢的作用方面有如上諸多共通認識也就不足為奇。
同時,道教和佛教畢竟是不同的宗教,由于各自所誕生的土壤和教義等的差別必然會導致對夢的認識不同,進而導致夢在兩大宗教中的作用也不盡相同。除了上文提到的之外,兩者還有以下兩點不同之處。
首先,作為人和“異界”相會的“橋梁”,佛教中的夢除了發出建寺和造像等指示之外,還能告知信徒的前世。成書于唐代的《弘贊法華傳》[83]中記有這樣一則故事。新羅國金果毅的兒子從小出家誦讀《法華經》,但他總記不住第二卷中的某字。一日,他“夢有人告小師前生向某卿某金果毅家生,亦得出家。在彼生時誦讀法華經,誤燒一字,是以今生隨得忘”[84]。此人方知,今生記不住一字是前世誤燒《法華經》中此字所造成的。顯然,這則故事意在宣揚因果報應。同時,其背后也折射出來一條信息,即夢是佛教信徒知道自己前世因緣的途徑。
不僅如此,佛教中夢還能告知前世善惡。《善見律毗婆沙》中有下面一段論述:
想夢者,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若福德者,現善夢。惡者,現惡夢。……夢善耶,為無記耶。答曰,亦有善、有不善者、亦有無記。若夢禮佛聽法說法,此事善功德。或夢殺生、偷盜、奸婬,此是不善。若夢見赤、白、青、黃、色,此是無記夢也。[85]
該律指出,夢有“善”“不善”和“無記”之分,夢見禮佛聽法等是“善夢”;夢見殺生偷盜邪淫等是“不善夢”;夢見赤白青黃色之類的客觀現象是“無記夢”。而夢像的善惡是由前世的“業”所決定的。前世有善業則今世可做善夢;前世有惡業則今世做惡夢。反之,做善夢可知前世有善業;做惡夢可知前世有惡業。
其次,在證明是否實現了宗教理想時,佛教借助了夢,而道教沒有。具體而言,在成仙或者往生前,道教和佛教中都有仙人或菩薩于夢中提前告知的故事。但是,至于人去世后是否確實成仙或者往生,兩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佛教以夢佐證死者往生的事實。據《今昔物語集》第十五卷第十一篇記載,在比叡山修行的仁慶常年從未間斷念誦《法華經》,勤于修行顯密二教。他去世后,“有一鄰人夢見一朵五色祥云隨著美妙悅耳的音樂冉冉自天而降,落在大宮大路前,只見仁慶新剃了頭發,身穿法服,手捧香爐面西而立,這時天空中落下了一座蓮臺,仁慶登上蓮臺,騰空而起,遙向西方飛去。正在這時,有人說:‘這是仁慶誦經圣僧往生極樂去了。’……后來,在七七四十九日的佛事修滿的當夜,有人說,他也得了相同的夢兆”[86]。仁慶往生的事實是通過近鄰之夢獲得保障的。這種以夢告來驗證往生的例子在佛教中不勝枚舉。
道教沒有借助夢,而是通過“尸解仙”等形式來證明亡者去世后確實成仙的事實。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內篇·論仙》中記載了李少君尸解成仙的故事。西漢時期的方士李少君因懂得長生不老之術見寵于漢武帝。他死后,武帝令人開棺,發現“無尸,唯衣冠在焉”。葛洪對此評論道:“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87]所謂“尸解仙”是指道士得道后可如蟬蛻一般脫離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形化為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尸解”的方式具體有劍解、水解、火解和杖解等幾種。鑒于人終有一死的事實,“尸解仙”是道教中最常見的成仙方式。《列仙傳》共記載了七十多位仙人。其中,尸解成仙的有將近十人。可見,夢雖然在道教中是仙人指導信徒羽化升仙的重要“橋梁”,但并不是向第三方證明此人死后確實已得道的方式。
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佛教將“三世因果”理論應用于釋夢。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凡人處于前世、現世和來世的因果往復循環之中。過去之業為因,帶來現在之果;現在之業復為因,招感未來之果。這樣因果相續,不斷流轉。《涅槃經》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88]那么,人如何知道自己的前世和來世呢?能夠和“異界”相通的夢自覺地充當了聯系三者的媒介。這樣,佛教中的夢既可以告知夢者的前世,又可以通過第三者保證亡者來世的往生。道教也有和佛教的“業報輪回”類似的“報應思想”,即“承負說”。它是《太平經》在《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89]。何謂“承負”呢?“承者為前,負者為后;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90]今人要承擔先人的過失,此為承;先人的行為可能會給后人帶來禍福,此為負。善惡承負,天道循環。在道教的“承負說”中,個人除了要承負上述先人的善惡之外,還要為家族、社會和自然界承負[91]。這和佛教中嚴格的個人對個人的“自業自受”完全不同。而且,道教中既沒有“三世”思想,也沒有本人對本人的“承負”之說。所以,自然不需要告知前世和來世的夢境。第二,“形神統一”是貫穿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教重“生”,而神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生”,和生命本源的“生”一樣,也需要“形”和“神”的同時存在。在這種背景之下,即使是成仙后的證明也要有形體的依托。所以,“尸解仙”可以說是證明成仙的最好方式。佛教則不然。它以現世為苦海,尋求肉體生命的解脫。形體的保存和往生成佛沒有必然的關系。臨終前修行者身邊所現的往生成佛之像——蓮花、美妙音樂和紫云等才是預示往生的吉相。入滅之后,第三者的夢境是亡者確實已經往生的最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