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泥村:一個西南山村的變遷與振興
- 周力等
- 5456字
- 2025-04-28 16:59:46
第一節 黃泥村所在縣的基本概況
麻江縣總面積為957平方公里,地處貴州省中部,清水江 [1]上游,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大門。麻江之名是苗語“麻哈、麻峽[2]”的音轉,有“水上之疆”之意。麻江作為后來的衍生地名,可以歸到以地理河流命名的類別之中。本節將主要介紹麻江縣的自然地理、歷史沿革、資源以及工農業發展情況。
一 麻江縣的地理概況
麻江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處于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東西長40.7公里,南北寬36.7公里,介于東經107度17—53分、北緯26度17—36分之間??h城地處“三市一礦”之間,東鄰凱里市,距離40公里;南與黔南州都勻市毗鄰,距離23公里;西與貴定縣交界,和省會貴陽市直線距離109公里;北與甕福磷礦基地福泉市接壤,距離21公里。麻江是近海內陸縣區,與南海直距500公里。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戶苗寨 [3]位于麻江縣東部80公里。
縣內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交通網絡交織,是連接貴陽市、福泉市、都勻市、凱里市的樞紐和交集區域。滬昆鐵路、滬昆高速公路、蘭海高速公路和滬昆高速鐵路客運專線貫穿縣境。320國道、210國道和206、309、311省道在縣內縱橫交錯??h、鄉道路纏繞群山,實現了“村村通產業路,組組通柏油路,戶戶通水泥路”。便利的交通為打造“黔貨出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麻江縣的自然概況
(一)氣候
麻江縣地屬黔中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熱同季的特點。麻江縣年日照時數為1109.5小時,季節日照差異較大,夏季日照比較充足,冬季日照較少。全縣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3%,年平均無霜期為275天,最長無霜期為329天,最短無霜期為233天。全縣年平均降雨量為1404.5毫米,雨季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6%。年平均風速為2.1米/秒,最多風向為東北風,風向頻率為23%。
麻江縣年平均氣溫為15.5℃,無嚴寒、少酷暑。特殊的地貌條件使得麻江縣內立體氣候差異顯著。地勢自東向西逐漸抬升,形成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斜坡地貌,東北部最低,海拔在600米左右,西南邊緣最高,海拔在1400米以上。由于東西部地勢高差大,麻江形成縣境東部、中部、西部3個不同的氣溫帶。比如,東南部宣威鎮的平均氣溫常年比中部的杏山鎮高1.2℃,比西部的谷硐鎮高1.3℃。
(二)水文
縣內共有河流228條,總長712.9公里,河川徑流總量達1035億立方米,流域總面積1201.4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的1級、2級河流有11條,這些河流全長238.24公里,分屬清水江馬尾河段和魚梁江支流。馬尾河屬清水江干流,流經縣境37.5公里,主河道坡降1.73‰,流域面積458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羊昌河、龍山河、回龍河、下壩河、三道河、白河等6條,共接納大小支流80余條,魚梁江系重安江上源支流。在縣境中部和西、北部分布有雨源性河流、溪流118條,流域總面積578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麻哈江(江水河)、響水河、景陽河、小堡河等4條。表1—1列舉了麻江縣主要河流的河長及匯流面積。
表1—1 麻江縣主要河流一覽表

資料來源:根據《麻江縣縣志》整理而得。
(三)自然災害
受地形地貌、季風和冷暖氣流的影響,縣內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暗勾汉薄⒈ⅰ⒋汉?、伏旱、洪澇、秋雨連綿、凝凍天氣等災害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1) 旱災:每年7—8月,縣境大部地區高溫炎熱,光照強,雨水少,蒸發量大,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發生。東部的下司、宣威鎮海拔較低,氣溫相對高,降水量較少,蒸發量大;中西部的杏山、谷硐兩鎮海拔較高,氣溫相對低,蒸發量小。伏旱分布以下司、宣威兩鎮較重,谷硐、杏山兩鎮相對較輕。過去30年,最嚴重的旱災發生在1992年,全縣境內降水量比歷年同期少60%以上,連晴少雨,平均地表最高溫度為50.3℃,最高可達到65.8℃,造成田土龜裂,水井干枯,人畜飲水困難。
(2)冰雹:全縣境內四季都有冰雹,但在大小、次數上不同。冰雹災害主要分布在谷硐、杏山兩個片區。根據《麻江縣縣志》所記載,一般情況下,冰雹發生有兩條路徑:一條從貴定縣入境,經壩芒、樂埠與谷硐三鎮之間直下賢昌到宣威虎場;另一條由福泉的馬場坪、沿糧田分叉,一叉直奔賢昌,另一叉散于杏山鎮境內。
冰雹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壩芒南部位于斗篷山[4],對流云團不易通過山高之處。在山脈抬升作用下,迎風面的對流云團對流更強,極易產生冰雹,使壩芒鄉成為重雹區。二是在海拔1000—1200米的山川河谷上,水汽充足,對流旺盛,也容易形成冰雹,糧田就處在山川河谷的冰雹路徑線上。因此,冰雹幾乎年年不絕。
(3)“倒春寒”:“倒春寒”多出現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期間。麻江地處南高北低的斜坡迎風面上,由于特殊的地形結構,受冷空氣影響要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大,導致縣境內“倒春寒”出現次數多而重。持續“倒春寒”天氣造成全縣作物大面積減產,也會影響正常的春播進程。
(4) 凝凍:縣內冬季氣溫較低,凝凍天氣多。其中,中部和西部的凝凍天氣居黔東南州各縣之首。凝凍天氣主要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
(5) 秋風:秋風天氣出現時間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一般表現為3天以上的連續陰雨,最長時間可達6天。秋風時期,日平均氣溫低于20℃。這種天氣對水稻揚花造成的影響較嚴重,例如水稻會發生嚴重的穗頸稻瘟病,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
(6) 洪澇:麻江縣氣象局統計數據顯示,1991年至2018年,全縣有7年發生洪澇災害,受災15次。其中,1996年7月2—3日特大洪災損失最為嚴重。該段時間連降暴雨,造成3人死亡,18人受傷,36戶156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達1.1億元。
(7) 病蟲害:全縣水稻、玉米、油菜、小麥與蔬菜病蟲害情況較為嚴重,采用包括農業、生物、化學、物理等綜合防治措施。2003年以來,病蟲測報對象分為系統測報對象和一般測報對象[5]。系統測報對象有稻飛虱、二化螟、稻曲病、玉米螟和斑潛蠅5種;一般測報對象有稻縱卷葉螟、蔬菜小菜蛾、稻瘟病、地老虎、蚜蟲、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烤煙黑脛病8種。2005年3月起,縣內實行旬報制度,每月逢8上報1次,全年共印發病蟲害旬報27期千余份,準確率均在90%以上。
(四)自然景觀
麻江縣擁有獨特秀美的自然風光,用當地人的話來說,“有探不完的奇,攬不盡的勝”。東部長嶺崗氣勢磅礴,形成天然屏障;南部丘陵起伏,連綿成片;北部群峰爭雄,難分伯仲;西部天生橋鬼斧神工,皆天造地就。此外,更有馬尾河金流洞鐘乳瑰麗,似寶窟仙境;老人坡煙霧縹緲,若即若離;清水江的山情水韻,深入人心。
三 歷史沿革
麻江縣歷史悠久,縣境開發較早。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隸象郡。漢代隸屬于隸牂牁郡 [6]且蘭縣。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隸牂牁郡賓化縣。唐貞觀四年(630年),隸黔州都督府牂州。宋大觀二年(1108年),隸都云定云安撫司。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五月,置麻哈平蠻安撫司,隸都云定云安撫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麻峽縣,隸定遠府屬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明初縣廢,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麻哈長官司,隸貴州都指揮使司屬平越衛。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置麻哈州,隸都勻府。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平縣并入麻哈州。麻江縣隸屬地變遷如表1—2所示。
麻江縣雖不能稱為是人才輩出的寶地,但也有不少知名人物,夏同龢便是其中一位。他是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名文狀元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狀元身份出國留學的學生。夏同龢在日本留學時,接受了《法律新聞》記者的采訪,當記者問道:“回國后將怎樣謀求國家的改良進步”時,他表示“使法律思想普及于國民則國力自強”,并認為自己將來的事業就是能通過開辦法政學堂,在普通民眾之中普及法律知識,通過讓民眾依法辦事來謀求國家富強。果不其然,回國后的他出版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近代行政法學書籍《行政法》,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法政學堂之一—廣東官立法政學堂(今中山大學前身)并出任監督 [7]。
表1—2 中國古代麻江縣隸屬地變遷表

資料來源:根據《麻江縣縣志(1995—2005年)》整理而得。
麻江縣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也經歷了較大的建制變遷,民國時期共有8次行政區劃改革 [8]。新中國成立后,麻江縣人民政府于1949年11月23日設立。1956年7月,麻江縣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這之后,麻江縣經歷過一次重大的行政區劃調整,從撤銷合并到恢復原來地位。到1990年,全縣轄4個區、1個區級鎮、3個鄉級鎮,2個民族鄉、17個鄉,5個居民委員會、32個居民小組,129個村委會、129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9年末,全縣戶籍人口51369戶,共計169929人。全年共出生人口2203人,死亡人口1009人。自然增長率為1.7‰。麻江縣人口特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男女性別比失調,男性90645人,女性79284人,男女比例約為114∶100。第二,農村人口仍占主體,按照地域劃分,麻江縣城鎮人口62915人,鄉村人口107014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7.0%。第三,人口流動性較大,2019年末常住人口12.47萬人,流動人口占比約為27%。第四,人口密度大,麻江縣人口密度為175人/平方公里 [9]。第五,少數民族類別多、占比高,有苗族、布依族、畬族、仫佬族、瑤族等3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37642人,占縣總人口數的81%。[10]麻江縣人口年齡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 麻江縣人口年齡結構圖
四 麻江縣的資源概況
(一)礦產資源
麻江縣內地下蘊藏著19種金屬礦和非金屬礦 [11],其中石灰石、煤、重晶石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全縣有礦床、礦點135處,其中中型礦床1個,小型礦床26個。
(二)土地資源
截至2017年,麻江縣土地總面積達143.51萬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3.15%。其中,農用地134.62萬畝,占麻江縣土地總面積的93.79%[12];建設用地4.6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3.22%[13];未利用土地4.2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2.99%[14]。
(三)生物資源
麻江縣生物資源豐富,主要植物有馬尾松、杉木、柏木、毛竹等925種,野生藥材有金銀花、杜仲、天麻等二百多種,野生動物有熊、野豬等154種。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森林覆蓋面積大。
(四)水力資源
水力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并發揮經濟效益。據1984年麻江縣委對縣境內流域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的11條干流的普查結果顯示,全縣水能資源蘊藏量43238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36 千瓦,可開發建設水電站34處,裝機容量為36975千瓦。其中,馬尾河段流域32060千瓦,魚梁江支流流域4915千瓦。縣內河流主要依靠降水補給,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總量為8.26億立方米,豐水年為9.30億立方米,偏豐年為7.85億立方米,偏枯年為6.35億立方米,特枯年為4.58億立方米。
馬尾河段流域年平均徑流量為4.35億立方米,魚梁江支流流域年平均徑流量為3.904億立方米。馬尾河段多年平均過境客水為11.61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分布在縣境內為自西南向北、向東遞減,流徑深變化幅度在600—697毫米之間。全縣地下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1.89億立方米。其中,馬尾河段流域為1.11億立方米,魚梁江支流流域為0.78億立方米。
五 麻江縣的工農業概況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327014萬元,比上年增長6.2%,人均生產總值26522元。其中,第一產業84366萬元,比上年增長5.7%;第二產業78158萬元,比上年增長5.9%;第三產業164489萬元,比上年增長6%。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216300萬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工業投資28147萬元,比上年下降4.5%;房地產開發投資25318萬元,比上年下降32.7%。民營經濟增加值為17223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5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0元。2017年,全縣減貧8933人,實現了8個貧困村出列 [15]。2019年,麻江實現貧困縣“摘帽”。
(一)農業
麻江是以農業為主的縣??h委、縣政府始終將農業與農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通過幾十年的建設,麻江縣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業內部結構比例,農業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麻江縣農業產業優勢明顯,享有“中國紅蒜之鄉”“中國鋅硒米之鄉”等美譽。全縣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精品水果及酸性原料作物種植面積大,畜禽(生豬、蛋雞、肉牛)規模養殖場數量多。2017年,麻江縣被列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藥谷江村菊花產業發展初步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
近年來,麻江縣著力優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挖掘農業優勢產業資源,重點培育發展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迅速壯大現代農業發展規模,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麻江有機認證獲批企業30家,產品涉及藍莓、鋅硒米、獼猴桃、核桃、茶葉、冷涼蔬菜多個品種?!鞍字窳帧迸扑{莓被評為貴州省名牌產品,“玉馥冠”牌大米被評為貴州省著名商標。作為中國南方最大的商品藍莓種植基地,麻江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以藍莓產業為載體,獲得了“中國藍莓產業科技創新十強縣”“ 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等稱號。
截至2019年,麻江縣引進、培育龍頭企業31個,其中,扶貧龍頭企業13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14個,所有合作社均開展了技術服務;其中參與“企業+農戶”模式的企業有10個,貧困戶1128戶;參與“合作社+農戶”模式的企業有251個,貧困戶15667戶;參與“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企業有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1個,貧困戶2884戶。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 54個,以生豬、土雞、山羊等養殖為主,帶動貧困戶數127戶。
(二) 工業
改革開放后,麻江縣人民政府依托縣內資源,根據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大力發展地方工業??h內民營工業發展始于1991年。到2001年,全縣招商引資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來自縣外的私營經濟相繼到麻江縣興辦企業。2005年,縣內工業企業除了少數尚未改制的國營企業外,全部為民營企業,民營工業成為麻江工業的主體。
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65285萬元,比上年增長3.6%;全縣規模工業企業10個,規模工業產值65185萬元,比上年下降30.8%,規模工業增加值18111萬元,比上年增長2.8%。全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鋼材0.75萬噸,水泥92.9萬噸,硅酸鹽水泥熟料67.10萬噸,商品混凝土10.60萬立方米,人造板0.12萬立方米,辣椒制品6079噸。全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共25.76億元,比上年增長9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