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泥村:一個西南山村的變遷與振興
- 周力等
- 2357字
- 2025-04-28 16:59:48
第四節 文化生活
一 廣播影視與文藝活動
(一)廣播
相較于沿海省份的村落,廣播在黃泥村的起步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黃泥村還并沒有引入廣播,當時村內的通訊方式依賴上門告知或集中開會的形式,對于較遠的親友(受地形、交通、通信的限制,當時村民鮮有遠在外鄉的親友),只能去縣城打公用電話,或是書信往來。20世紀80年代初,廣播才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引入村內。一開始,黃泥村只有一臺廣播設備,安裝在當時的村大隊(現稱為村委會),主要是村干用來通知國家或當地的突發事件、召集村民開會,以及傳達上級部門的文件指示。
廣播的操作程序雖不復雜,但在20世紀80年代的黃泥村也算是稀奇物品。當時的廣播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廣播,而是充當了擴音喇叭的功能,因此,在相對閉塞的山村,利用廣播打開外界世界的大門并不成功。
廣播在黃泥村真正實現“組組通”是在2016年前后。2016年,脫貧攻堅正式在黃泥村打響,脫貧攻堅的大量文件需要及時傳達給村民,同時在“扶貧先扶智”的思想引領下和國家文化管理局的政策指導下,要求村委會每天給村民廣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多方面的信息,廣播建設由此大面積展開。廣播在村內大范圍的運用雖然較晚,但對早就熟練運用智能手機的年輕村民來說影響甚微,反而對村內老人存在顯著的積極影響。每天早晨7點、中午12點和晚上18點的廣播時間,讓老人對日常勞作的安排有了更清晰的劃定,同時,廣播也是對老人閑暇的填充,極大擴展了老年群體的信息獲取量。
(二)電視
電視給山村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在20世紀80年代的沿海地區,電視已經成為結婚的必備物品,和冰箱、洗衣機構成了那個年代的結婚“老三件”。然而直到1985年,黃泥村內只有三臺黑白電視機,到了1990年后,村內80%以上的家庭都購買了黑白電視機,短短幾年的巨變可以說是黃泥村的一次“電視革命”。
這其中有三種力量驅動著這次“電視革命”。首先是地形,當時黃泥村也存在著“一戶電視,戶戶來看”的現象,但是與地勢緩和的農村地區不同,山村村民想要去別家看電視需要繞一段很長的坑坑洼洼的山路,即便是同組的居民相互串門兒也頗費周章,并且村民放松娛樂的時間多在夜晚,在別戶看完電視后需靠手電筒照明山路回家,因此,安全問題也是一大隱患。為了規避地形與道路帶來的麻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家中置辦一臺電視。其次,人情與這場“電視革命”息息相關。每天或者隔天就去別家看電視,雖擁有電視的主人家不會逐客,但是把別人的私人領域當成公共場所總會讓黃泥村的村民內心不安。隨著時間的流逝,陸陸續續有村民自己購買電視機,“蹭電視”的群體越來越少,村內逐漸形成了買電視的氛圍。最后,電視的價格也是實現這次“電視革命”的關鍵推動力。1990年前后,電視的價格大約在600元,村民一年的收入在800—1000元。對于村民來說,電視雖是一種奢侈品,但也在經濟承受的范圍內,絕大部分的村民愿意省吃儉用一整年來購置一臺電視。2000年,彩電開始在黃泥村地區流行起來,彩電成為大部分家庭有條件購買的商品,而不用像之前一樣通過節儉才能購置一臺黑白電視。到2016年后,在脫貧攻堅的幫扶下,網絡電視成為家家戶戶的基本家電。
(三)電影
與現在不同的是,曾經看電影是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適宜的活動。早在電視引入黃泥村之前,即1980年前后,電影放映就在黃泥村展開。多為山地的黃泥村想找一塊較為寬敞的平整土地并不容易,因此電影放映往往在村委或是村民的院落進行。前者放映多為縣文化局下派安排,后者多是誰家逢紅白喜事,主人家特意花錢(大概10元)請人來放映電影。在電視引入之前,村內放映電影可是大事,只要聽聞誰家晚上要放映電影,即便刮風下雨,村民也會前來觀看。在人數對比方面,縣文化局安排的電影放映觀看人數少于村民自己組織的放映活動。
到20世紀90年代,受黑白電視迅速普及的沖擊,電影的吸引力逐步下降。根據麻江縣統計數據顯示 [23],1992年縣城閉路電視開通,縣電影上座率大幅度下降,電影公司全年虧損0.7萬元。現代電影對黃泥村村民的影響力較小,黃泥村村民結構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村內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傳統的院壩電影已經不復存在,而現代電影的形式與風格對村內老人和婦女吸引力較弱,因此村民對現代電影的需求也相對較少。
(四)文藝活動
文藝表演或許是村內唯一能找尋民族元素的舞臺。黃泥村的文藝表演雖不專業卻成體系,每個村民小組都有一個“廣場舞”小隊,每逢正月運動會,村內也會同時舉辦一場“廣場舞”比賽,各組小隊便各秀風采,吸引不少村民前往觀看。各組的小隊對于外界的文藝活動也是踴躍參與。各組派人組成黃泥村的代表文藝表演團,不僅學習“廣場舞”,也會學習一些民族舞蹈進行表演展示。對此,黃泥村村委辦公室黃主任表示:“黃泥村的才藝氛圍十分濃厚,上到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下到十幾歲的青少年,不論男女多多少少都會跳‘廣場舞’。”
二 文化氛圍的培養
在一個小山村,圖書館和書屋的建設較為困難,村委現有的閱讀室也是近幾年才建立的。在教育供給側改革中,為了培育村內良好的文化氣息,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黃泥村建設了閱讀室來保障書刊和閱讀地點的供給。另外,閱讀室有一套詳細的管理章程,負責人會定期查閱圖書借閱情況。
對于書目來源,村干部會主動聯系縣文化局或者負責提供智力幫扶的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募捐圖書活動,村內也會用部分的扶貧資金進行圖書采購。閱讀室書刊的類型豐富多樣,有針對學生的學習輔導工具書,也有適合大眾閱讀的歷史類讀物,當然大部分是有關于農業生產生活的科普書刊。
然而,村內對于閱讀需求的刺激效果甚微,閱讀室也常常處于閉門狀態,自2018年以來,村內閱讀室人稍多起來,這主要由于村內產業發展,少數外出返鄉創業的青年人需要擴充專業知識,由此使閱讀室漸漸有了人氣,如圖2—2所示。

圖2—2 黃泥村閱讀室
(注:王崇懿于2020年08月27日拍攝,拍攝地點:黃泥村閱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