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泥村:一個西南山村的變遷與振興
- 周力等
- 2638字
- 2025-04-28 16:59:47
第一節 習俗文化
從古至今,我國傳統節日和文化習俗的誕生、傳承與發展,農村地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作為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文化推行離不開農村。文化的推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上而下的強文化推行機制,在此類文化建立與發展過程中,城市是文化創作的中心,真正的文化推廣是通過統治階級的權力,使得文化由城市輸入農村。由于中國古代農村在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封閉性,使文化一經傳入就極易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持續發酵,并伴隨著以傳宗接代為代表的繼承思想,使文化一脈相承。另一類是自下而上的軟文化擴散機制,不少文化是在農村地區自發興起的,但此類文化的覆蓋面通常較小,甚至僅僅村為單位,這類文化的興起往往是在農村地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中潛移默化形成的,正因為上述農村的閉塞,這種社會交往的范圍也是受限的,這就導致了農村地區出現“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差異現象。由此可見,不論哪種文化推行方式,都讓農村成為了傳統節日與文化習俗的載體,一個村的發展優劣也能折射出該村文化的興衰。
一 傳統節日
人們普遍認為農村地區是傳統文化極盛行的區域,每逢傳統佳節農村必然是熱鬧一番的景象。而黃泥村與眾不同,在眾多傳統節日中,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真正被重視的節日寥寥無幾。
對于華夏兒女而言,春節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正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黃泥村也不例外。在除夕夜,大部分外出務工的村民也要趕在當天回家,陪老人、妻子與兒女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一年在外打拼的辛酸與勞累也被濃濃的年味沖散。隨著正月初一零點的鞭炮聲響起,新的一年在熱鬧的黃泥村中拉開序幕。正月初一,村里的小孩子在這一天十分活躍,這是由于拜年的習俗在黃泥村頗為盛行。初一清晨,小孩子早早地就結伴挨家挨戶地敲門拜年,戶主對此也頗為高興,認為這是福氣臨門,便以2—10元不等的壓歲錢或糖果給予回饋。
值得一提的是,分家是農村多子女家庭在特定階段所發生的行為,大部分財產在分家過程中被家庭男性成員繼承,女性成員外嫁后依附于丈夫一方的家庭經濟,分家前兄弟姐妹的情誼也會隨分家而淡化,為了維系家中男性成員與其姊妹親情,“上九”的習俗相應產生。“上九”是指正月初九,家里繼承財產的男性成員會親自登門去接外嫁的姊妹回家團聚,簡單的一頓飯,卻能使兩個家庭保持良好聯系。
“七月半”是民間秋收時節的傳統節日,每到農歷七月十三,黃泥村村民會提前慶祝中元節。此時正是稻田稻穗成熟至金黃的時節,而稻田中的鯉魚也飽食天然稻花,并以山區原生態的泉水滋養,長得碩大肥美,自然成為“七月半”夜晚村民家中的盤中美味。捕撈稻花魚是全村村民都喜愛的活動,大人和小孩挽起褲腿光著腳丫,與稻穗相伴,穿梭在泥濘的稻田水中,感受捕魚的樂趣,享受豐收的喜悅。夜幕降臨,村民便要在家門前立一根1米多長的木棒,在木棒的頂端插入一個圓圓的南瓜,再將特制的青香均勻地插在南瓜上,俗稱“插香瓜”。小孩也會手提一個南瓜燈,清香四溢、星火點點,借此寓意一年到頭家人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如圖2—1所示。

圖2—1 “插香瓜”
(注:黃紹有于2020年8月31日拍攝,拍攝地點:黃泥村。)
年初的春節和年中的中元節便是村民儀式感最強的兩個節日,其他節日例如端午節、中秋節等儀式感逐漸淡化。
二 婚喪嫁娶
家庭的重大活動一方面是節日慶典,另一方面則是婚喪嫁娶。習俗產生于特定的日子,特定的習俗也正是為了使這個日子區別于平時。這個日子通常是一段時間內極少出現的,例如一年內少數幾天被賦予文化意義便形成春節、元宵、清明等節日。婚喪嫁娶活動在村民的生活中發生的頻率不高,因此,婚喪嫁娶的習俗更為重要。
“紅喜”對應的是婚姻,其中有娶與嫁兩層含義。在黃泥村,一場蘊含村內文化的婚禮包含三個階段。在婚禮前,作為男方,首先要確定大婚的日期,這個日子一般是通過黃歷確定的佳日,并且日期可以不用與女方商榷,以顯示男方的主動。日期確定后,男方需雇一位媒人“送信”,主要意義是為了表達對女方的重視,需提前至少一個月讓媒人拿著豬肉、糖果與白酒去女方家里,以書面的形式將大婚日期告知女方,以便女方早做準備。與城市不同的是,村內并不注重請帖文化,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婚禮,如果距離較遠就通過電話通知,如果距離稍近則需上門告知。
在婚禮前一晚,男方和女方并不見面,而是各自在家中舉辦酒席,宴請各自家中的親友以示對親友參與婚禮的感謝。大婚之日,婚禮在男方的家中庭院擺席而設,村內婚禮的儀式感并不隆重,沒有主持司儀進行開場,而是親朋“隨禮”(普遍為100—500元不等)入座后,婚禮宴席便開始進行。唯一的儀式是新郎手持一盤擺滿小酒杯的果盤,新娘手持一盤糖給親朋好友敬酒,各位賓客需拿一點兒新娘盤中的喜糖討喜氣,能喝酒的賓客可取新郎盤中的兩杯白酒一飲而盡,借此表達對新婚夫婦的祝福。
“流水席”也是婚禮當日一大特色,由于山地地形,較為平整的土地有限,部分家庭的庭院并不開闊,席位數量并不能一次性滿足所有賓客,由此產生了“流水席”。“流水席”是指準備足夠飯菜的情況下,先到的賓客可先行用席,吃完后便可離開,然后主人換上新的飯菜以供后來的賓客食用。在村內長期鄰里默契形成中,后到的賓客也會估算適當的時間出發赴宴,給前面的賓客預留足夠的時間。婚禮后一周,新娘要抽空回“娘家”,一來告知家人在男方家生活的情況,二來是為了保持與家人的親密聯系。
喪事在該地區被稱為“白喜”,紅白喜事的界限分明,但也有著聯系,更多的是“白喜”影響著“紅喜”。家中有“紅喜”,主人家通常要主動邀請賓客前來賀喜;家遇“白喜”,則是附近各組的村民主動前來吊唁,稍遠一些的鄰寨的親友,需要主人派人持邀請名單前去相邀。“白喜”日會有一個負責喪葬的總管,一般是村內比較有威望的人(多為村干部),負責幫助主人家調度人手,安排相關事宜。
黃泥村地處偏遠,由于火葬運輸成本大,再加上入土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火葬的現代化喪葬方式尚未得到普及。棺材作為土葬的必備品,會提前制作好并置于家中干燥通風的偏房。每當老人到一定年齡(大約65歲)就會去購買棺材,或是找木匠給自己打造一口上好的棺材。大多數老人會傾向于選擇后者,因為棺材的取材多來自村內山林之木,由木匠師傅打造,全新的棺材讓老人更心安。喪事一般持續3天,少數村民也會為了選擇下葬的黃道吉日而延長幾天,但不會超過7天。值得一提的是,黃泥村居民家中若有老人過世,三年內家中貼“春聯”時一定要貼白紙“春聯”,而不能用傳統意義上的紅紙“春聯”,借此表達對老人的哀思,也是體現家中的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