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敦煌漢文敘事文獻的西方英譯活動研究
- 桑仲剛
- 1246字
- 2025-04-28 17:35:20
第四節 早期敦煌文獻翻譯研究回顧
目前,敦煌文獻的翻譯研究可分為兩類:敦煌文獻相關的古代翻譯活動研究,敦煌文獻的近、當代譯介研究。前者主要指探究東漢至唐宋時期佛經翻譯活動的史學研究;后者多是對20世紀以來英、德、法等目標語文化語境中,所刊布、發行敦煌文獻翻譯尤其是敦煌敘事文獻英譯的評述和賞析。雖然在馬祖毅(2006: 65 -123)、王鐵鈞(2009)的翻譯史研究,以及在陳福康(2011: 13-24)、朱志瑜和朱曉農(2006)的佛經翻譯理論史研究中,都有中國佛經翻譯活動的專題論述,但均未論及敦煌翻譯活動或敦煌文獻的翻譯活動。經過梳理可見,敦煌文獻相關的古代翻譯研究主要包括王堯(1992;1994)、王堯和陳踐(1983)、扎西卓瑪(2011)、才讓(2013; 2016)、張延清(2008: 75 -93)等人對敦煌文獻的漢、藏和梵、藏翻譯研究,以及楊富學(1995: 1-23)、王紅梅(2000: 92-107)等人對敦煌文獻中的回鶻文佛經翻譯活動的歷史考證等。
具體而言,王堯(1994: 191 -199)首先解釋了《賢愚經》古藏文翻譯對吐蕃戲劇、繪畫和民間文藝的影響,考證了源語文本的版本出處,提出:《賢愚經》并非從梵文轉譯而來,而是西游僧人訪問天竺時所整理的聽課筆記,后用漢文匯編而成的;《賢愚經》的古藏文譯者是公元9世紀活躍在敦煌和甘州一帶的藏族翻譯家管·法成。除了佛教文獻,王堯和陳踐(1983)還從源語文本考證、雙語文本語篇特點比對、目標語文本的社會—文化功能等角度,探究了敦煌文獻中《尚書》《戰國策》等漢文典籍的古藏文翻譯。才讓(2013: 83 -87)考證了敦煌文獻中《天地八陽神咒經》的各種藏譯本及其流變過程,通過對比、描述寫卷 P.T.106、P.T.746、P.T.748及其藏譯文語篇特點,歸納了該敦煌佛教文獻的藏文翻譯策略特點(才讓,2013: 79 -82)。黨措(2006)在其博士論文中,從文本考據、譯作的文化影響等方面重構了敦煌漢藏翻譯家管·法成的翻譯活動。張延清(2008: 75 -93)則從身世經歷、信仰教育、佛經譯校等方面梳理了有關管·法成的敦煌文獻。扎西卓瑪(2011)在其博士論文《藏傳佛經翻譯史研究》中,對敦煌寫本中藏譯佛經《寶云經》《金光明經》的源語文本及其譯者進行了考證,著重探究了吐蕃占領敦煌時期的翻譯家摩訶衍、管·法成等人的梵—藏、漢—藏翻譯活動及其對藏區佛教文化演進的影響,評述了這一時期(公元8世紀后期到9世紀前期)完成的藏譯佛經名目匯編《登迦目錄》(dkarchag-ldan-dkar-ma)。
楊富學(1995: 1-23)梳理、考證了《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阿爛彌王本生故事》《善惡兩王子》《俱舍論實義疏》《阿毗達磨順正理》《說心性經》《妙法蓮華經玄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阿含經》等敦煌佛經文獻的西夏文翻譯年代、譯者身份、源語文本出處、譯本特點以及翻譯副文本信息。王培培(2016: 34-39)通過對比俄藏西夏文敦煌寫本《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及英藏漢文寫本(Or.12380 -3921/K.K),提出公元8世紀到13世紀,該漢文版本在中國西北地區流傳廣泛,西夏文翻譯應該在此期間完成,但該譯本是依據當時的《大藏經》有關內容翻譯而成的。可以發現,上述敦煌文獻的古代翻譯活動研究側重對譯者、譯本和源語文本出處的歷史考證以及雙語語篇特征的對比,也就是說主要是翻譯活動主體、對象及其結果的文獻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