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土地上的執著:新世紀江西文學創作論
- 江臘生
- 2641字
- 2025-04-28 18:58:55
前言
江西是現實主義文學大省。這與贛鄱大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文學傳統,及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性格密不可分。進入21世紀以來,江西文學創作立足紅土地,從璀璨的宋代文化的輝煌中找到積極的文化傳統,將厚重的歷史、文化、生態互相融合,一以貫之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伴隨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地豐富、拓展著贛鄱文化性格的內涵與外延。紅土地上的文化之根,生長出璀璨而清麗的陶瓷文化、堅定而頑強的紅色文化、綠色而純美的鄉土文化,還有新興待發的城市文化。這些多元共生的文化依托厚重的紅土地,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沉淀在贛鄱人的心理深層,見諸文學藝術,造就了厚重而持中的文學追求。其中有脫貧攻堅后的鄉村振興書寫、陶瓷文化的現代開拓與詩意弘揚、城市個性的內在勘探、贛鄱風流的生動歷史與生態圖景等。因此,緊貼贛鄱大地的文化脈動,深入理解和把握21世紀江西作家創作與紅土地文化記憶之間的關系,能夠把握江西本土作家創作的基本狀貌,觸摸到21世紀以來江西文學創作的成就和局限。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宏觀把握,其中包括鄉土文學的執著、脫貧攻堅的贛地風流書寫、城市書寫的努力,主要從鄉土創作、城市書寫、脫貧攻堅三個維度對江西新世紀文學的整體把握。之所以選擇這三個維度來審視江西新世紀文學,主要站在新世紀江西文學發展的事實基礎上,既有歷史傳統的貫穿,又有紅色文化在當下的文學傳承,還有江西未來的現代發展書寫。于是在傳統、當下、未來的縱向時間脈絡中,把握江西文學的當下事實及其未來走向。贛州作家李伯勇、溫燕霞等融合客家文化與紅色文化,走出了一條歷史與現實相互融合的厚重江西寫作的路子,胡辛、江子、江華明等將景德鎮的陶瓷文化與人的命運、國之歷史相互融合,體現江西文學創作的特色。有宋以來的儒家文化、廬陵文化的與干預生活的現實主義緊密結合,形成了江子、李曉君、范曉波、傅菲等關注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人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體現了現代散文中干預現實與安頓靈魂的價值與意義。鄱陽湖文化的歷史變遷與生態圖景,決定了江西的未來,也體現在劉上洋、吳仕民、凌翼的創作中,體現了江西文學的生態理念與發展意識。
本質上,這些文學大都屬于現實主義的思潮,或將目光聚焦于鄉土幾十年來的變與不變,或關注當下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時代事實,展示現代農民、農村、農業的新局面,新發展。一方面,這是江西文化相對保守的體現,大部分作家的文學觀念還是以經典的現實主義為主,重在表現社會現實,書寫生活變遷;另一方面,江西紅色文化為主導,決定了文學與主流意識形態的貼合緊密,井岡山精神、老區精神、脫貧攻堅,自然而然沿著紅色文化的道路進入作家主創的視野。這些創作在精神傳統上體現了一定的地域文化、主流文化的繼承性,但由于江西地域文化的“小富即安”思維,決定江西作家缺乏深邃開掘傳統文化的力度,因而大都將當下現實與文化傳統快速嫁接,用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來書寫,缺乏了文化歷史貫穿的自然延伸,以及文化傳統的豐富與圓融。江西作家往往自豪于紅色文化的優勢,卻往往在短平快中追求即時效益,缺乏與厚重深遠的贛派文化在精神層面的自然接續與相融。
江西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經濟文化的相對滯后,并沒有真正阻礙江西文學的先鋒性探究。現代主義、先鋒性、哲學意義的追求與思考,在江西作家群里也蔚為大觀,體現了文學探究的努力和高度。從熊正亮、陳世旭等的先鋒寫作開始,到丁伯剛小說中的哲學沉思,影響了21世紀江西文學創作的文體意識與先鋒追求。陳然、樊健軍、楊帆、楊劍敏、王蕓、文非等作家注重現代人性的思考和文體意識的創新。他們的創作中運用現代主義的思維,在闡釋現代人的觀念與存在中,走先鋒文學的美學路徑。可以說,21世紀以來的江西文學主要是現實主義創作,其中有結合時代文化書寫當下社會生活的火熱與激情,也有作家心懷悲憫,關注底層人生的艱難與努力,還有一定的精英意識,書寫人性空間的深邃與復雜。因此,結合多年的研究,其中主要涵蓋以下類型的作家創作。
一 紅土地上的歷史書寫。這里主要關注的作家有熊正良、陳世旭、李伯勇、劉華。這些作家主要立足江西紅土地上的世俗生活與民俗風情,在家族與歷史的宏大視野下關注個體的生存狀態。
二 厚重鄉土的變與不變。主要研究的作家有劉上洋、樊健軍、吳仕民、劉偉林、溫燕霞。這些作家主要立足江西鄉土世界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有關于鄱陽湖的變遷與民眾的生活改進,有贛南鄉土大地脫貧攻堅的火熱圖景,還有鄉村世界的生活韌勁與生命執著。
三 生命光影的魅惑。這里主要關注的作家有李曉君、江子、胡辛、王曉莉、王蕓。這些作家或截取生活的日常細節,或在一個縱向的歲月軌跡的追憶當中,尋找生命光影留下的精彩與沉積。
四 城市生活與女性書寫。這里主要關注的作家是楊帆、陳蔚文、宋小詞、阿袁、羅聰明。這些青年女性作家往往聚焦城市生活與女性情感,在城市世界尋找人性的安放之地。她們或從城市女性的一些欲望細節,或在世俗中把握女性的生命形態,或在城市空間把握婚姻的堅硬現實。
五 人性空間的內在勘探。這里主要選擇丁伯剛、陳然、楊劍敏、王明明、禮楊。這些作家往往注重從文學精神和文體層面探究文學的先鋒性,在思想和哲學層面把握世俗人生的生命邏輯,或者從情與性之間尋找存在的內核。
在以上研究過程中,本書主要立足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注重從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入手,把脈紅土地的文化特征,尤其是江西本土的陶瓷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等與21世紀江西作家創作的關系,呈現江西文學創作的基本狀貌。同時,把脈時代文化的律動,注重從時代旋律與江西本土世界的碰撞,探討江西文學創作中關于脫貧攻堅、鄉村城市化等偉大事業中的變與不變,思考江西本土的文化精神與創作成就。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觀把握和微觀切入相結合,既有21世紀以來江西文學創作的宏觀把握,對鄉土文學、城市書寫、脫貧攻堅等文學命題進行全面的掃描與綜合考察,整體上把握江西新世紀文學創作的成就與今后的努力方向,又有微觀的單個作家、作品的深入解讀與思考,力圖形成江西作家的一個創作譜系。在結構上,本書走出地域文學研究的局限,以文學史的視野貫穿其中。盡管側重從單個作家、作品切入,卻有江西本土文化發展的縱向歷史穿透,還有橫向的中國當代作家的比較分析,力圖在一個文學史的視域下,對江西21世紀以來文學創作作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立足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在研究江西作家作品的基礎上,分析江西21世紀以來文學創作的得與失,對于把脈江西未來文學創作與文化挖掘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