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孫郁

過去的中國年輕人,對于許多經典作品的認識,是來自連環畫與戲劇、電影的。比如我最初了解《水滸》與《西游記》,都不是閱讀原作,看到連環畫與動畫片,才知道古代那些奇異的人與事。等到長大,讀了原著,發現過去所知的,還僅僅是原著的一部分,文本之間,總有差異的。但回想此類事情,也不禁對于改編原作者心存感激,是那有趣的形式引起了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好奇心。經典的流傳,是經過了不同的渠道的,其中改寫、復寫與重寫,是藝術界常有的事,一代代人在這種間接的方式里,觸摸到了元典里有價值的東西。

一般說來,大凡是經典作品,都是有一種超越性的功能的。從古希臘到日本,在印度與以色列,許多作品原型來自前人的文本。遠古的閃亮的思想在流傳中也被后人不斷延伸著。這延伸有多種渠道,有的因閱讀和闡釋而受人關注,有的被改編成別樣的戲劇形式而擴大了影響。有一次在北京看到希臘一個劇團演出的《安提戈涅》,就是古希臘藝術的一種再現,表演方式也與原作有了差異。還看到以色列國家話劇團將契訶夫多篇小說糅為一體的《安魂曲》,獨創性的表達至今難忘。中國的古代小說被改編成戲劇的也有很多,這是大家頗為熟悉的,僅《紅樓夢》,就有多個不同的戲劇文本,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而現代作家中,魯迅作品是被不斷搬到舞臺的。我在青年時就喜歡夏衍創作的電影《祝?!?,上大學后,接觸了陳白塵執筆的話劇《阿Q正傳》,對于了解魯迅都不無幫助。記得在日本還看過據《藤野先生》改編的《遠火:魯迅在仙臺》,我曾與朋友們還把此劇介紹到國內演出過多場。近三十年來在劇場多次目睹了藝術家對于魯迅作品的移植,不同風格中顯示了今人的大膽嘗試精神,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創作者,如此熱心于魯迅文本,是中國知識界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

孫淑芳的《魯迅小說的戲劇改編研究》,討論的就是這個現象。書中對于魯迅作品改編歷史的描述與思考,提供了認識經典傳播的另一條思路。魯迅生前,作品就被搬到舞臺,同代人在原作基礎的再創作,也有向魯迅致意的意思。先生去世后,許多優秀的劇作家有過改編《吶喊》《彷徨》作品的實踐,可說是對這位前輩思想的重溫。孫淑芳注意到,魯迅作品的改編有不少值得思考的亮點,無論是啟蒙救亡意識使然,還是后現代意識里的審美追求,藝術家面對魯迅的遺產,有著與時代對話的渴望,也不無回答時代難題的沖動。本書梳理了大量史料,從改編的方法,改編的策略和改編的機制等方面入手,看到了傳播經典的多樣性道路。這里涉及原作的思想核心點如何再現的問題,其中一些難題也得以呈現出來。可以說是一部系統性的研究著作,我們之前許多模糊的感覺,在此書中被一點點條理化了。

這一本書刺激我想了許多審美問題和思想史問題,由此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經驗。有個時期,改編魯迅作品是頗為敏感的,因為涉及意識形體話語,作者的再現性表達,就被某種觀念罩住了。六十年代擬拍攝的電影《魯迅傳》的流產,說明了特殊時期的思想氛圍。夏衍等人當年的尷尬,至今還被人所記著。在以狹隘的邏輯認識和描述一切的年代,把握魯迅文本就有一點難度。八十年代后,人們的思想活躍起來,陳白塵的話劇《阿Q正傳》的國民性主題,才能夠凸現出來,導演與演員都回到了魯迅的起點上來,空間就打開了。1981年,歌劇《傷逝》的誕生,是大膽的嘗試,音樂與情境,都有了深廣的地方。至今回憶那神異的旋律里的故事,還讓人感動。魯迅作品在舞臺上的出現,無不帶有時代印記。夏衍在五十年代改編的《祝?!罚墁F實主義影響,我們看到了許多典型化的塑造人物的手段。改革開放后,思想解放運動也催生出不少新的作品,先鋒藝術出現的時候,魯迅也被視為一個先驅者,我記得林兆華導演的《故事新編》,受益于現代主義學術思潮。后來北京人藝推出的鄭天瑋的《無常·女吊》就有點神秘主義意味,作者重新塑造人物形象時,一方面忠實于原文,另一方面,現代主義手法也應用其間。到了2015年出現的李靜的話劇《大先生》,卡夫卡式的精神也滲透進來,這些也看出各種思潮的交織,在主題上與魯迅有了互動的一面。

每次作品的改編,都有著學術層面的糾錯。比如林兆華就避開寫實的套路,作品是多了寫意的韻致。丁蔭楠執導的電影《魯迅》,在表現思想性與戰斗性的同時,也強調魯迅的父愛意識與柔情。張廣天的“民謠清唱史詩劇”《魯迅先生》,則試圖回應時代問題,他不滿意于學院魯迅研究,也討厭資本的力量,只是因為過于囿于自我的體驗,反而將魯迅單一化處理了。這里可以看到,人們在創作中,不斷試圖彌補過去認知的不足。在以不同方式接近經典的時候,也召喚出了內心深處的一種渴念。

各類改編作品的出現,體現了人們對于精品認識的程度,與前人對話的激情也藏在文本里。不同年齡和不同經驗的人,借著魯迅文本再創作的時候,內在的熱力不同。比如王西麟據《野草》而創作的《第三交響曲》,就是五六十年代經驗與二三十年代經驗的呼應。2001年,復旦大學生將《傷逝》改編成昆曲,審美里的東西就跨越了特定時代的體驗,有了新的韻致的體現。這個時候,我們在小劇場話劇的實驗里,也時??匆娕c魯迅作品相關的人物的出現,青年一代對于魯迅的興趣,與前代人的差異也顯而易見了。不過,在和平的年代,青年作家對于歷史環境缺乏認識,有些舞臺作品,偏離了魯迅的思想,像小劇場話劇《圈》,對于魯迅解之不深,有些地方流于平庸,一些觀眾不太買賬,也是自然的。

魯迅的作品有一個彈性的空間。他并不把話說滿,留有余地,空白處可供想象的地方殊多。這是藝術的非尋常之處,也有敘述策略在里面。后來的人改編原作,就遇到一個問題,是復原作品的基本色調,還是引伸其中未表達而實則隱含的意蘊?我覺得都未嘗不可。改編也是再創作,只是看你在彈性的空間如何處理那些舊有的意象。理解力有時候制約著審美表達,而能夠像原作那樣也灑脫起來,則是新作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思考這一現狀,既是對經典的打量,也是對當代藝術的考察,牽扯到諸多不同語境。孫淑芳在書中深入淺出地呈現不同文本生成的現狀,描其神理,述所由來,道其利弊,是有客觀與中正的態度的。其中對于小說改編的方法與本體透視的思考,多有啟發之處,而對于田漢創作的話劇《阿Q正傳》,陸帕改編的《狂日日記》的個案分析,看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知識人的領悟力的差異,一些心得都值得反復思量。

孫淑芳對于這些現象的梳理,是立體化的,作者在眾多的文本里尋找背后的動因,無疑推動了相關話題的深入。印象是史料搜集得比較全面,閱讀量大,此其一;對于改編的作品的讀解顯示了一定的功底,此其二;能夠對比魯迅原著,提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指出改編作品的風格差異里隱含的時代風氣,此其三。我過去寫過一本《魯迅遺風錄》,討論魯迅的傳播史,但沒有考慮到作品改編這一現象。孫老師的研究,看到了我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從不同作家對于經典作品的態度中,能夠尋到不同時代的審美特點和流行的思潮。過去讀過一些相關的論文,但都沒有此書考慮得全面,一些細節也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與孫淑芳教授不十分熟悉,只是在會議上見過幾面。讀了她的書,感到作者的用心與誠意,不都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是有著執著的精神的。從梳理文獻的努力與審美判斷中,看出一個學者的責任感。天底下凡喜歡魯迅者,在彼此的交流里,都可成為朋友。也相信許多讀了此書的人,也會沿著相關的話題繼續探討下去。魯迅研究不是春種秋收的有始有終的過程,而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跋涉。作為一個精神起點,先生被闡釋的空間是無限寬廣的,在不到百年的傳播史里,已經帶有了可觀的實績。我們看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的作品被改編的歷史,都與思想史和審美變遷史有關,相信對于魯迅作品的再創作的藝術活動,當會伴隨著中國的藝術生長而生長,且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鸱N在,世界總是會亮著的。

2022年8月29日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枣强县| 丹棱县| 成武县| 尉氏县| 东乡族自治县| 周至县| 讷河市| 个旧市| 山西省| 佛山市| 布尔津县| 沙河市| 稷山县| 恭城| 洛隆县| 突泉县| 平原县| 呼玛县| 三穗县| 隆回县| 弥渡县| 兴化市| 阿坝县| 始兴县| 苏尼特左旗| 丰原市| 丹棱县| 将乐县| 涞源县| 镇雄县| 安吉县| 汽车| 中方县| 陆河县| 阿拉尔市| 晴隆县| 友谊县| 长宁县| 红桥区|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