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當代非洲歷史與文化
- 程舒寧
- 3049字
- 2025-04-29 19:23:49
第二節 走進非洲、認識非洲
一 富饒美麗的非洲
非洲面積(包括附近島嶼)約3020萬平方公里,僅次于亞洲(44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歐洲總面積的三倍,為世界第二大洲。截至2016年,非洲人口約為12億,約占世界人口的16%。非洲可以劃分為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非洲有54個完全被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此外,還有一些事實上獨立的國家或地區,如西撒哈拉和索馬里蘭。
非洲風光奇異,景色獨特,擁有一望無際、炎熱干燥的沙漠和分布廣闊的半干旱熱帶稀樹草原以及雨量充沛、植物繁茂的熱帶雨林。非洲的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別具特色,而且礦物資源品種多,儲量和品質極高。非洲的黃金、鉆石和鉻鐵礦的儲量均列世界前茅。
非洲是黑人的故鄉,黑人占非洲總人口的75%,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闊地區,黑人膚色烏黑,頭發卷曲,具有十分樸實敦厚的風度。非洲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大陸,人們從內羅畢國際機場乘車進入主城區的沿途,第一感受就是現代化的建筑和交通工具與周圍自然風光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幅美麗圖景。受現代生活與西方文化的影響,非洲主要城市里家用汽車的普及時間早于中國,中國家用汽車大幅度增長是在2000年以后。20世紀60年代,擺脫了殖民統治的非洲大陸顯示出對汽車的旺盛需求。到70年代,非洲中產階級的隊伍逐漸擴大,醫生、律師、教師和建筑師的人數大量增加,有能力購買汽車的人數不斷增長,非洲大陸成為西方二手汽車的熱銷市場。
二 非洲是一塊文化的綠洲和沃土
除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美麗的風光之外,非洲是一塊文化綠洲和沃土,而絕不是文化沙漠。非洲人樸質、機智和風趣,語言時常充滿智慧,這在他們諺語中反映出來,比如,“母親乃另一個上帝”;“你要在唾液風干之前做完某一件事”; [1]“大象打架,青草遭殃”;“大事往往掩蓋了小事”。[2]生動活潑的諺語是他們日常生活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非洲現有的社會準則、習俗傳統和宗教把人們與這塊迷人的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
非洲也是人才輩出之地,在爭取民族獨立運動中和獨立后國家發展中都涌現出大批英杰。現當代非洲的國際知名人物有:埃及的納賽爾、坦桑尼亞的尼雷爾、加納的恩克魯瑪、肯尼亞的喬莫·肯雅塔、南非的納爾遜·曼德拉等。他們擅長講西方語言、深諳西方文化、同時又以眷戀故土而著稱,并為非洲發展乃至世界進步作出了貢獻。美國黑人總統奧巴馬的父親是肯尼亞人,2017年5月當選為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的國際瘧疾研究專家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博士是埃塞俄比亞人。[3]
因此,以文化、歷史與現實的視角看,非洲是一塊文化綠洲和沃土,同時又是古老而年輕的大陸,非洲的人文與風土人情反映在其傳統性、非洲性與現代化的結合方面。
非洲人民都以性格熱情開朗、待人坦誠而著稱。非洲人民熱愛生活,愛好音樂和舞蹈,有著自身的審美追求與美麗心靈。非洲的人們只要聽到音樂聲就會歡快起舞,其舞蹈能向人敞開心扉,給人以信心和力量,在節奏明快的鼓樂伴奏下,舞者個個顯得生機勃勃、熱情奔放。非洲人能通過舞蹈來表達各種欲望與情緒,沒有舞蹈,就沒有他們的生活,無論是北非的肚皮舞,還是撒哈拉以南祖魯人的跺腳舞都以互動性強、動作豪放和節奏感人而著稱。伴隨著舞者的胸部起伏、臂部扭動和腰部屈伸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身體各部位的運動,整個舞蹈顯得極具感染力。非洲舞蹈是世界舞蹈藝術中的寶貴財富,其傳播構成了世界各地通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豪放的一字馬劈腿舞(leg split dance)、迷人的倫巴舞、搖擺舞和爵士舞都源于非洲。
在爭取民族獨立與建設新國家的過程中,非洲文化不斷顯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 非洲的文化共性
(一)泛非主義與泛非文化
雖然非洲有50多個國家,生活著12億人,他們分別歸屬于不同族群,信奉不同宗教,說不同部族語言,但在整個非洲大陸,泛非團結文化已演變成一種跨越了宗教與部族差異的認同文化,它是一種能激發改造非洲信念的偉大力量和崇高理想。[4]在發展過程中,泛非主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5]這是非洲文化中的重要特點,也是非洲共性與團結的表現。泛非主義強調非洲文化認同,它形成于非洲人民反抗西方殖民統治與種族歧視的斗爭中。
黑人性(negritude)決定了泛非文化的特點,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文化在非洲得到認同一樣,文化的黑人性在整個非洲也得到廣泛認同,并構成泛非文化的重要內容。塞內加爾總統桑戈爾(Leopold Sedar Senghor,1906—2001)認為,黑非洲具有悠久文化,并在世界發展中做出貢獻,黑人具有與白人不同的、但地位是平等的文化。由于泛非主義是跨越非洲宗教與膚色差異的認同文化,所以它能夠團結全體非洲人民為了共同目標而奮斗。
在非洲統一、團結的旗幟下,非伊斯蘭的非洲國家與伊斯蘭非洲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相互支持,它們的高層領導互訪頻繁,這些都是非洲文化認同的體現。[6]
北非利比亞長期支持南非人民的反種族主義斗爭,故曼德拉任南非總統后沖破西方阻力,于1997年10月訪問利比亞,感謝卡扎菲對南非人民的支持,[7]并為解決“洛克比空難”事件而出面斡旋,[8]為談判最終成功發揮了積極作用。[9]
從非洲文化認同角度來看,非洲的大多數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互相尊重,關系友好。在塞內加爾和坦桑尼亞,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諧共存,兩國都注重制定和執行適合本國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措施。
(二)非洲共性
非洲風光如畫,族群眾多,民風淳樸,文化悠久燦爛。非洲文化認同體現為非洲人民以黑為美,堅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與審美觀,為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感到自豪與驕傲,同時也對其他文化和思想持開放態度。
非洲女性皮膚黝黑,肌膚細膩,她們在愛美方面的追求體現為:注意外在形象、打扮精致,同時又能保持開朗、誠實、善良的精神狀態。大都市中,打扮俏麗的黑人女性比比皆是。而生活在部落村社中的女性也能保持愛美之心,以各種方式來裝扮自己。辛巴族人(Himba people)生活在納米比亞北部庫內內地區(Kunene Region),辛巴族女子的裝束是身著羊皮衣、她們在頭發和身體上涂滿芳香的奧吉赭(Otjize)。奧吉赭由乳脂、芳香樹脂和赭色顏料混合而成,可用來保護皮膚免受惡劣氣候傷害,是辛巴女性極具審美價值的化妝品。[10]在斯威士蘭,愛美的女孩子即使在生活條件很差的情況下,也不時要用新西蘭幾維(KIWI)牌鞋油搽臉化妝,這種不貴的鞋油在非洲都能買到。
與追求矜持、謙默自守的中國女性相比,非洲女性多質樸開朗,往往會主動與男性打招呼而不會覺著有失身份。年輕非洲女性多喜歡中國男性,[11]無論在黑非洲,還是北非都是如此。這是中非民間交往不斷增加的表現,隨著雙方在各個層面交流的與日俱增,中非之間跨國婚姻也越來越多。2006年11月津巴布韋貿易部部長恩加奇澤科(Immanuel Ngatjizeko)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發現有很多非洲人在學習中國的文化和語言,也有中國人在學習非洲語言,甚至與非洲人結婚。這是個好的發展趨勢,因為它使我們的人民能在個人和家庭這兩個層面分享雙方政治領導人在政治、經濟和雙邊上的成就,以及合作的成果。” [12]
對華友好也是非洲人的普遍共性,他們往往喜歡中國人,勝過喜歡印度人。去過印度的非洲人往往會對印度留有不好的印象,當然印度文化對非洲也有積極影響,如印度人甘地非暴力思想對贊比亞卡翁達(Kenneth David Kaunda)等非洲領導人的影響很大。[13]但總體說來,因受種姓文化的影響,印度社會以膚色白皙為高貴,不喜歡黑色人種。“種姓”一詞在梵文中就是“膚色”之意,[14]而“要從印度人的思想中去掉種族變態心理,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 [15]。
非洲共性在藝術風格方面也十分突出。非洲雕刻藝術在風格上獨樹一幟,雕刻刀法簡潔流暢又不失細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充滿著打動人心的生命力與靈性。非洲的工藝品取材地道、品質獨特,挎包用劍麻與牛皮為材,木雕則用優質木材制成,木雕大象的象牙是用烏鴉骨頭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