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渤海灣海岸線的變遷

歷史時期黃河河口擺蕩于河北、江蘇間,而70%以上的時間是由河北及山東進入渤海的。黃河從黃土高原帶來大量的細粒黃土物質,經過潮流的搬運和堆積,在渤海灣西部塑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淤泥質海岸。但當黃河改道離開渤海灣時,海岸則主要是由海河等其他河流搬來的沙質沉積物組成的沙質海岸。清而咸的海水造成適合于貝類繁殖的環境,當海浪把近岸帶的海底貝殼沖到岸邊后,便與海岸的沙質沉積物混合,組成一道貝殼堤。由于黃河的來回改道,渤海海岸便形成了由淤泥質岸與含有貝殼堤的沙質岸彼此相間的海岸,從而為我們研究渤海海岸在歷史時期的變遷提供了線索。

在渤海灣西岸,北起寧河,南至黃驊,有四條古海岸線貝殼堤[17]。自天津市北部育嬰堂至靜海西北四小屯的第四貝堤,大致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很可能是冰后期還浸高海面時期或稍后的海岸帶上的產物,它距離今海岸約50千米,表現了五千年間天津附近的陸地向東延伸幅度。第三貝堤起于天津市東南的小王莊,經巨葛莊至沙井子,C14測定其年代為3400±115年[18]。大致代表殷商時代后半期(前16—前11世紀)的古海岸線。據韓嘉谷考證,禹黃河在距今3400年略后到天津入海,這是黃河第一次到天津入海,從而結束了第三貝堤的生長[19]。在這里發掘到大量戰國和秦漢時代的古墓。第二貝堤北起海河北岸的白沙嶺,向南經泥沽至歧口。據C14測定,其南段歧口附近,下層距今2020±100年,上層距今1080±90年;北段白沙嶺附近則距今1460±95年[20]。這條貝殼堤上發現有戰國、西漢早期及唐宋文化遺址[21]。據此可知,這條貝殼堤線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才塑造完成。戰國中期大規模筑堤后,《禹貢》《山經》河即斷流,黃河下游形成唯一的固定河道,史稱《漢志》河,它不再由天津入海,而是經漢章武縣(今河北黃驊市伏漪城)東入海。到王莽始建國三年(11),河決魏郡元城,又改由山東千乘(今高青縣高苑鎮北)入海。隨著黃河入海口的逐步南撤,渤海灣西岸因接受黃河來沙減少,更有利于貝類的繁殖,貝殼堤遂得以充分發育,堤厚5米,寬一二百米。

由上述可見,黃河每由渤海灣入海一次,就在河口附近形成一片沖積扇,出現一次海岸線的遷移。當黃河改道脫離渤海灣以后,就形成一道新的貝殼堤,渤海灣西岸的四道貝殼堤也就成為岸線一步步延伸的腳印。歷史時期延伸的主要是三個沖積扇[22]。第一個沖積扇是春秋戰國時期《山經》河和《禹貢》河分別在天津及滄縣入海形成的,在寧河縣七里海一帶;第二個沖積扇是《漢志》河在今黃驊市入海后,直到西漢末才形成的,在今黃驊市東南部。西漢時期,海河尚未匯流入海,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在渤海灣沿岸建置的縣有絫縣(今昌黎南)、海陽(今灤縣西南)、昌城(今豐南西北)、雍奴(今寶坻西南)、泉州(今武清西南)、東平舒(今大城)、參戶(今青縣西南)、浮陽(今滄縣東南)、章武(今黃驊西北)、高城(今鹽山東南)。這說明漢代渤海灣海岸線可能在今河北樂亭、豐南以南,天津、鹽山一線以東,這與第一、第二個沖積扇的范圍大體上一致。

[本章內容參見邢鐵、王文濤《中國古代環渤海地區與其他經濟區比較研究(上)·第一編·環渤海地區的地理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 參見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1978年7月;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史述要》,水利電力出版社1984年版;鄒逸麟《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專輯》1980年8月。

[2] (清)胡渭:《禹貢錐指》卷一三下《附論歷代綻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頁。

[3]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127頁。

[4] 《后漢書》卷六六《循吏列傳·王景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465頁。

[5]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十三《水》,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24頁。

[6] 主要參考有:韓嘉谷《歷史時期河北平原河道變遷和海河水系形成》,《海河志通訊》1982年創刊號;譚其驤《海河水系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第四輯,1986年。

[7]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頁。

[9]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第28頁。

[10] 參考的論著主要有:鄒逸麟《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見《歷史地理》第五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王會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地理集刊》第18號,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11]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五《順德府·鉅鹿縣》,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671頁。

[12] 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編繪:《河北平原黑龍港地區古河道圖》圖6至圖8,吉林省地理研究所印制,1977年10月。

[13] 《左傳》定公元年:魏舒“田于大陸。焚焉。還,卒于寧”。

[14] 《呂氏春秋·有始覽》:“何謂九藪?吳之具區,楚之云夢,秦之陽華,晉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淮南子·墜形訓》:“何謂九藪?曰越之具區,楚之云夢,秦之陽紆,晉之大陸,鄭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昭余。”

[15] 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第二章“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頁。

[16] 史念海:《論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征》(上、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78年第3—4期。

[17]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發掘隊:《渤海灣西岸古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56年第2期。

[18]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測定報告之二》,《地球化學》1974年第1期。

[19] 韓嘉谷:《論第一次到天津入海的古黃河》,《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0]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C14實驗室:《天津沿海地區全新世岸線變遷年代的初步研究》,1977年。

[21] 王穎:《渤海灣西部貝殼堤與古海岸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64年第3期。

[22]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發掘隊:《渤海灣西岸考古調查和海岸線變遷研究》,《歷史研究》1966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凤山市| 自治县| 平顶山市| 宜丰县| 磐安县| 伊通| 南和县| 合阳县| 潜山县| 库尔勒市| 瓦房店市| 洞头县| 泽州县| 汝州市| 拉孜县| 巴林右旗| 昌吉市| 贵南县| 集贤县| 思南县| 富顺县| 怀来县| 江西省| 大渡口区| 扎兰屯市| 平顶山市| 贡觉县| 上饶市| 沐川县| 定兴县| 乌拉特中旗| 出国| 穆棱市| 无为县| 清苑县| 灌云县| 小金县| 台南县| 专栏|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