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記文學理論研究
- 劉中黎
- 2713字
- 2025-04-28 12:38:35
第二章 唐宋時期的日記文學觀
概述
在漢墓出土西漢初王世奉日記牘以前,唐代李翱的《來南錄》被人們認為是我國保存完好的最早日記。
據日記史專家陳左高先生考證,唐代有三部重要日記,分別是李翱的《來南錄》、劉軻的《牛羊日歷》、趙元一的《奉天錄》。李翱,字習之,生卒年不詳,唐代隴西成紀人(一說趙郡人)。曾任國子監博士、史館編修、考功郎、廬州刺史,山南、山東道節度使,韓愈門人,唐代古文運動的繼承人,文風淳厚,有《李文公集》傳世。元和四年(809年),李翱應嶺南道節度使楊於陵邀請,從洛陽出發,經泗州、揚州、蘇州、衢州、信州、虔州、大庾嶺等地,前往廣州任幕僚,本日記即是紀行之作。附日記文如下:
來南錄[1]
(唐)李翱
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嶺南尚書公之命,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止船于漕。乙未,去京都。韓退之、石浚川假舟送予。明日,及故洛東孟東野第,遂以東野行。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歸。黃昏,到景云山居,詰朝登上方,南望嵩山,題姓名,記別。既食,韓、孟別予西歸。戊戌,予病寒,飲蔥酒以解表。暮,宿于鞏。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辛丑,及河陰。乙巳,次汴州,疾又加。召醫察脈,使人入盧。又二月丁未朔,宿陳留。戊申,莊人自盧又來,宿雍丘。乙酉,次宋州,疾漸瘳。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埇口。丙辰,次泗州,見刺史假舟轉淮,上河如揚州。庚申,下汴渠入淮。風帆及盱眙,風逆,天黑色,波水激,順潮入新浦。壬戌,至楚州。丁卯,至揚州。戊辰上棲靈浮圖。辛未,濟大江,至潤州。戊辰,至常州。壬午,至蘇州。癸未,如虎丘之山,息足千人石,窺劍池,宿望梅樓,觀走砌石,將游報恩,水涸舟不通,無馬,道不果游。乙酉,濟松江。丁亥,官艘隙,水溺舟敗。戊子,至杭州。己丑如武林之山。臨曲波,觀輪樁,登石橋,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濤窮竹,道上新堂,周眺群峰,聽松風召靈山永吟叫猿,山童學反舌聲。癸巳,駕濤江,逆波至富春。丙申,七里灘至睦州。庚子,上楊盈川亭。辛丑,至衢州,以妻疾,止行居開元佛寺臨江亭。后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甲子,女某生。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與侯高宿石橋。丙戌,去衢州。戊子,自常山上嶺至玉山。庚寅,至信州。甲午,望君陽山怪峰直聳,似華山。丙申,上千越亭。己亥,直渡檐石湖。辛丑,至洪州,遇嶺南使,游徐孺亭,看荷葉。五月壬子,至吉州。壬戌,至處州。己丑,與韓泰、安平渡江游靈應山居。辛未,上大庾嶺。明日至湞昌。癸酉,上靈屯嶺,見韶石。甲戌,宿靈鷲山居。六月乙亥朔,至韶州。丙子,至始興公室。戊寅,入東蔭山,看大竹筍如嬰兒,過湞陽峽。己卯,宿清遠峽山。癸未,至廣州。自東京至廣州,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有三十里。自洛川下黃河、汴梁,過淮至淮陰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順流自淮陰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潤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水皆不流。自杭州至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逆流多驚灘,以竹索引船乃可上。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陸道謂之玉山嶺。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順流謂之高溪。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自洪州至大庾嶺一千有八百里。逆流謂之漳江。自大庾嶺至湞昌一百有一十里。陸道謂之大庾嶺。自湞昌至廣州九百有四十里,順流謂之湞江。出韶州謂之韶江。
《來南錄》收在《李文公集》卷十八雜著,阮元的《廣東通志·藝文略》五有錄。《來南錄》符合人們對日記的一般看法,是傳統意義的日記文本。
當代日記史家陳左高先生認為,蔣偕的《蔣氏日歷》、劉軻的《牛羊日歷》、趙元一的《奉天錄》是與李翱《來南錄》并列的唐代日記。
中華書局點校的《舊唐書》《新唐書》,對蔣氏日歷一詞的理解和標點出現了分歧:《舊唐書》點校本視蔣氏日歷為私家著述,故標點為《蔣氏日歷》;晚唐宜興蔣氏三代為皇帝修撰實錄和日歷,以其諳于典故的學風、頗具特色的史評、通識而深于議政的經世精神,被時人譽為“蔣氏日歷”,《舊唐書》點校本認為蔣氏日歷一詞是時人對蔣氏“三世踵修國史”、頗有建樹的贊譽,故標點為“蔣氏日歷”。就是說,陳左高先生所謂蔣偕《蔣氏日歷》并不存在。
劉軻的《牛羊日歷》是一部日記體小說,記錄了有關“牛李黨爭”的民間傳聞,載《新唐書·藝文志三》小說家類。所以,劉軻的《牛羊日歷》不是真正的日記。
趙元一的《奉天錄》是一部軍政時事日記。《奉天錄》是現存的唯一一部詳盡記載了唐德宗在經歷四鎮之亂和涇原兵變后被迫逃往奉天(今陜西乾縣)的私家著述。有史家認為:唐代的私史有許多是時任軍政高官的幕僚(記室)所撰,趙元一應該是奉天守軍主帥渾瑊的幕僚或記室,當時同在圍城中,排日記錄了他被困圍城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據此,筆者認為趙元一所撰的《奉天錄》是一部軍政時事日記。
綜上,李翱的《來南錄》、趙元一的《奉天錄》是現存的兩部唐代日記。
宋代日記很豐富,主要有16人27種日記,另有一些單篇日記。因為劃分標準不同,日記分類極為復雜。為敘述方便,筆者按題材范疇、審美特質和寫作目的將宋代日記分為三大類。
第一,行記類日記。以作者出行的行程和沿途見聞風景為重要內容,又可以分為出使日記、赴任日記、出游日記三小類。行記類日記主要有:路振的《乘軺錄》、歐陽修的《于役志》、徐兢的《使高麗錄》、周必大日記三種(《歸廬陵日記》《泛舟游山錄》《壬辰南歸錄》)、樓鑰的《北行日錄》、范成大日記三種(《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陸游的《入蜀記》、呂祖謙的《入越記》、周煇的《北轅錄》、嚴光大的《祈請使行程記》等。
第二,軍政時事日記。以記錄作者親歷的軍政時事為重要內容,此類日記主要有:王安石的《舒王日錄》、趙抃《御試備官日記》、曾布的《曾公遺錄》、李綱的《靖康傳信錄》、辛棄疾的《南燼紀聞》鈔本、趙鼎的《建炎筆錄》、周必大日記六種(《奉詔錄》《承明集》《辛巳親征錄》《龍飛錄》《乾道庚寅奏事錄》《思陵錄》)。
第三,日常生活類日記。以作者的日常生活瑣事為重要內容,此類日記主要有:黃庭堅的《宜州乙酉家乘》、周必大的《閑居錄》。
此外,按篇幅長短,日記又可分為單則日記和日記巨帙。
因為唐宋日記過于繁雜豐富,人們研究此時的日記文學觀時不可能對其中的每部作品都進行全面深入的探析。鑒于此,筆者擬選擇這些日記中的代表作,以其為樣本,用樣本研究和宏觀概覽相結合的方法,借以窺探唐宋時期人們對于日記文學的主要觀念;又因為唐代日記極少、有重要價值的文獻幾乎沒有,且與宋代日記有一脈相承的聯系,故不對唐代日記作單獨的樣本研究,只將其和宋代日記置于同一范疇內研究。所選的日記樣本主要是:單則日記有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行記類日記有陸游的《入蜀記》,軍政時事日記有兩宋朝臣李綱、王安石、周必大等人的政事日記,日常生活日記有黃庭堅的《宜州乙酉家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