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對象簡介

懷德曼1941年6月出生于華盛頓特區,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茨堡市黑人聚居的鄉林區(Homewood District)度過童年歲月,1959年獲富蘭克林獎學金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畢業后獲羅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成為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二位非裔美國人[1]。回國后,他先后在多所著名高校教授非裔美國文學和英文寫作,于1992年被遴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勤奮筆耕,懷德曼迄今已出版長篇小說10部[2]、短篇小說集7部[3]、微型小說集1部[4]和非虛構作品5部[5],作品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因其精致的風格和對于當代問題的嚴肅思考,評論界對其贊譽有加,稱他為“當代最杰出、最有才華的黑人男作家之一”、“最重要的黑人男作家”、“最強有力、最有造詣的藝術家”和“美國最明亮的文學明燈之一”。[6]懷德曼兩度榮膺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兩次獲國家圖書獎提名,此外還榮獲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界獎、歐·亨利獎、庫伯獎、蘭南文學獎、意圖獎、麥克阿瑟獎、圣·博托爾夫文學獎、杜沙貝爾博物館非虛構類獎等。2011年,因其對理解種族歧視和欣賞多元性的突出貢獻,懷德曼被授予第76屆阿尼斯菲爾德·伍爾夫終身成就獎。

受教于黑白兩種文化,懷德曼既深受希臘經典作品、18世紀英國文學(特別是《項狄傳》)、現代派作家(如艾略特、喬伊斯、伍爾夫、普魯斯特、福克納等)的影響,亦可見他對布魯斯、爵士樂、非洲的“大時間觀”(the Great Time)[7]和神話等族裔文化的傳承和倡揚。作為一位極具創新意識的作家,懷德曼認為簡單的寫作技巧和形式難以表達真正的非裔生活。他有意識地進行形式實驗,著意模糊小說、歷史、自傳的界限,力避傳統的敘事形式和線性順序,讓過去、現在和未來時間在敘事中流動。其敘述常從過去形象的記憶閃至抽象的沉思,從粗魯的街頭俚語跳至深刻的學術思考,表面相反的東西被并置在一起,獲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懷德曼重視文學的審美維度,也注重人文關懷。他對社會人生的觀察細致入微,思考嚴肅深刻,作品涉及種族范式、文化生存、父親身份、性、心理創傷、城市環境惡化、青少年犯罪、司法公正等問題。其主題的豐富多樣性與語言運用的才華堪與最優秀的作家比肩。非裔美國文學素有反抗傳統,懷德曼成長于黑人權利運動時期,卻并未為了激進的戰斗信念犧牲藝術訴求。其創作經常游走于真實與幻想之間,善于呈現多樣的寫作風格和傳統素材,在比較、差異和關聯中,以充滿想象力的語言描寫非裔美國人和當代美國城市人錯綜復雜的世界。通過將貧民窟經歷與實驗小說技巧、個人歷史與社會大事件糅合,其作品表達了對種族歧視的抗議和對社會公正的訴求,同時反映了他對家人、社群和人類深沉的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西宁市| 栾川县| 安乡县| 兴化市| 穆棱市| 江孜县| 公安县| 通化县| 雅安市| 武义县| 新平| 项城市| 南皮县| 临澧县| 同德县| 温泉县| 嘉荫县| 福安市| 许昌市| 德保县| 佳木斯市| 若尔盖县| 裕民县| 梓潼县| 云南省| 陇西县| 陕西省| 镇康县| 商城县| 余干县| 农安县| 二连浩特市| 龙州县| 平定县| 柳河县| 沂水县| 六盘水市| 称多县| 甘泉县|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