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從歷史中走來的古老民族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這是清王朝和俄羅斯之間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也是清政府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份條約。從此,在中國的東北邊疆,蜿蜒曲折的額爾古納河勾畫出雄雞狀版圖巨冠的輪廓。額爾古納河東岸,是綿延千里、橫亙南北的大興安嶺。大興安嶺北以西,是遼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在一條河、一脈山而成的廣大山林、草原、河谷地區,鄂溫克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

關于鄂溫克族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鄂溫克族起源于貝加爾湖沿岸,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室韋各部中的某些地理、習俗與鄂溫克族有淵源關系的部落,特別是其中的“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以及唐代在貝加爾湖東北苔原森林區使鹿的“鞠”部落等,隨后向東發展,其中一支來到黑龍江中游、精奇里江、外興安嶺南北,在黑龍江上、中游的廣大山林中繁衍生息。[3]另一種觀點以鄂溫克族學者烏云達賚為代表,他認為鄂溫克族起源于烏蘇里江、綏芬河、圖們江下游等流域,祖先是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并提出向西發展說。[4]學界至今對此無定論。

雖然民族起源無從考證,但是,到了17世紀,隨著鄂溫克族臣服于勃興于東北的后金政權,鄂溫克族真正進入中國的歷史舞臺,并發揮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7世紀中葉后,隨著東北亞統治版圖的重新構建,鄂溫克族成為跨中國、俄羅斯居住的跨境民族。

在我國境內的鄂溫克族據2000年人口統計,共30505人[5],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與蒙古、漢、達斡爾、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阿榮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的訥河縣等地,新疆伊犁地區也有一小部分。鄂溫克族是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的北語支,牧區通用蒙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歷史上,由于不斷的遷徙和居住地域的分散,不同地區的鄂溫克人曾被分別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三部分。事實上這三部分其實是一個民族,有共同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只是生產、生活方式有差異。[6]被稱為“索倫”的鄂溫克人,主要指今居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的鄂溫克人[7],“在清順治六年(1649年起)從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及外興安嶺遷到大興安嶺、嫩江流域各支流,然后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時,其中的一部分‘索倫’鄂溫克人從雅魯河流域遷居呼倫貝爾草原的伊敏河、輝河流域,從事畜牧業生產”[8];被稱為“通古斯”的鄂溫克人,是在蘇聯十月革命時從額爾古納河西北遷來,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的莫爾格勒河、錫尼河流域,從事畜牧業生產,目前居住在陳巴爾虎旗;“雅庫特”是對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的稱呼,因曾在勒拿河流域與講突厥語的雅庫特人相鄰而居,而被誤稱為“雅庫特”。他們生活在今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以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故又稱為使鹿(馴鹿)鄂溫克人?!八鱾悺辈咳藬底疃啵级鯗乜俗蹇側丝诘?4%;雅庫特人數最少,約占鄂溫克族總人口的1.1%[9]

雖然歷史上對鄂溫克人有各種不同的稱呼,但是鄂溫克人從來不承認自己是“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一直自稱為“鄂溫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鄂溫克人民的意愿,于1957年恢復原來的族稱,統一稱為鄂溫克族?!岸鯗乜恕钡囊馑?,按照呂光天在《鄂溫克族》中的說法,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還有一種解釋是“住在山南坡的人們”[10],這兩種說法都說明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生活在深山莽林中的狩獵民族。

在歷史上,對鄂溫克族可靠的、較為細微的記載是從清朝開始的。清朝建立初期,為繼續統一大業,把鄂溫克人納入滿族共同體,清政府對黑龍江上游的鄂溫克各部落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征服,皇太極于崇德四年至五年(1639—1640)統一了索倫部廣大地區[11]?!八鱾悺笔乔宄瘜Χ鯗乜巳说姆Q呼,有“先鋒”“射手”和“請來”之意,最早見于1634年的《清太宗實錄》,泛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12]。最初,據文獻記載,“世居黑龍江人,不問其部族,概稱索倫,而黑龍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倫自號”[13]。后來其他民族逐漸分離出來,專指鄂溫克族。康熙年間,將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人統稱為“布特哈打牲部落”[14],雍正九年(1731),被清政府編入“布特哈八旗”。

歷史上鄂溫克族“雄于諸部”,是一個善射的民族。鄂溫克各部落在被清政府征服后,成為八旗軍中的骨干力量,在清朝,特別是康熙、乾隆年間,索倫鄂溫克在抗擊沙俄的入侵以及其他眾多維護國家統一的戰役中,立下卓越戰功,成為清朝軍隊中的勁旅,如康熙年平定準噶爾叛亂、乾隆年間四川大小金川戰役,反擊英國殖民者入侵西藏等戰役,“前后共計六七十次,轉戰達二十二省”[15]。乾隆皇帝甚為欣賞索倫部官兵,“東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倫質性獷悍”[16]。又說“滿洲索倫兵,實勝綠旗”[17]。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史載,“我兵自前次平定伊犁以來,且定版圖于三五年之間,此亦神且速,而能保其必無一二受傷之人耶。至所用之兵,皆我八旗索倫子弟之眾……”[18]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充分肯定了鄂溫克軍隊對于確定新疆版圖的貢獻。乾隆晚年回憶自己的戰功時,不忘索倫勁旅為國家統一建立的功勛:“……當初,朕平定準噶爾時,俱系用滿洲索倫兵力所得……”[19]在他死前六年,即乾隆五十四年,他仍不忘鄂溫克兵:“方今國家全盛,回城、準噶爾及兩金川,俱逼近邊陲,關系緊要,滿洲索倫勁旅可以展其所長,是以不惜勞費,先后底定……”[20]“驍勇善戰”的鄂溫克族軍隊對于鞏固我國西北邊疆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東征西討的索倫鄂溫克為清政府做出了巨大犧牲,據《黑龍江紀略》記載:有清一代“征調鄂溫克官兵數統計六萬七千七百三十有奇”,“其慶生還者十不一二也。不死于戰爭的刀槍,即死于——瘴煙之地”[21]。戰爭給鄂溫克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口急劇下降,幾乎到達了“民族滅亡的邊緣”[22]。

民國初期,軍閥統治實行移民墾荒政策,大批漢族農、工(手工業)、商人遷入,一方面使一大部分鄂溫克人被迫遷往山區,另一方面,先進生產方式的輸入不僅促進了鄂溫克族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建立了鄂溫克族與漢族文化上的聯系[23]。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地區,建立“偽滿洲國”。鄂溫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1945年8月,全東北解放。1958年,根據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游走于祖國邊疆地帶的鄂溫克族——這個地處邊緣、人口稀少卻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民族,這個曾幾次面臨毀滅又頑強生存下來的民族——終于撥云見日,云散月明。

過往而今,清晰可辨。鄂溫克人有的走出森林,走向草原河谷地帶;有的至今執守山林。“走出”是一段艱難之旅,一切未知的惶恐不定,有的民族還未走出森林便銷聲匿跡了;“執守”同樣艱難,需要拒絕在變化中迷失的勇氣與堅毅。鄂溫克人是頑強而智慧的。他們從歷史中走來,融入中華民族的浩瀚大海,創造著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邮市| 郧西县| 刚察县| 建水县| 郯城县| 奉节县| 湘西| 墨玉县| 开原市| 黄山市| 保康县| 陇南市| 伊宁县| 三河市| 方山县| 宣化县| 白城市| 长岭县| 新宁县| 九江市| 舒城县| 绩溪县| 民乐县| 涪陵区| 定陶县| 瑞安市| 荃湾区| 师宗县| 奉新县| 那曲县| 资溪县| 吉木萨尔县| 大英县| 苍南县| 崇州市| 迁安市| 会同县| 涟源市| 两当县| 枞阳县| 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