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現狀

一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鄉村小說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鄉村小說的文學史研究。例如,丁帆的《中國鄉土小說史》以20世紀以來中國鄉土小說的發展歷史為研究對象,概述了鄉土小說發展的歷史軌跡,描述了鄉土小說的審美特征,對百年來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做了具體的論述,為我們展現了中國鄉土小說發展的整個脈絡。王孝坤的《中國當代鄉土小說源流》,以代表性鄉土作家為節點,在“點—線—面”研究框架中,對鄉土文學的發源點、發展軌跡、敘事手法等方面展開研究。葉君的《鄉土·農村·家園·荒野——論中國當代作家的鄉村想象》對鄉村小說中的“鄉土”“農村”“家園”“荒野”四種文學景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理論分析和文本闡釋,論述了這四種想象方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開拓了中國當代鄉土文學研究的新空間。白燁的《中國當代鄉土小說大系》對鄉土小說創作的發展與演變做了全面的概述和總結,并針對1979年以來鄉土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研究。王華的《新世紀鄉村小說主題研究》歸納和梳理了新世紀鄉村小說的幾個主要的主題,探討這些主題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并比較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小說的主題,指出新世紀鄉村小說主題的新變。陳國和的《1990年代以來鄉村小說的當代性》從賈平凹、閻連科和陳應松的作品入手,從鄉村生態、鄉村政治與鄉村寓言三個方面,探討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鄉村小說的當代性問題。陳繼會的《理性的消長——中國鄉土小說綜論》則從群體文化主體出發,分別從鄉土小說的發展輪廓,鄉土小說的寫作主題,農民的文化心態嬗變與重建,鄉土小說的藝術選擇軌跡等方面,對現代鄉土小說進行了全面且完整的敘述,并對文學現象進行透視和探討。魏家文的《民族國家視野下的現代鄉土小說》從民族國家建構的角度,選取了不同時期鄉土作家的作品,闡釋表現中國的農民變化、反映中國鄉村發展的一系列作品的意義,探討不同時期鄉土小說與追求民族國家的夢想之間的關系。劉瑤的《中國20世紀鄉土小說史話》從文學與文化批判的視角,論述了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發展演變的歷史,挖掘鄉土小說的文學價值和文化精神。以上研究主要從文學史的角度,從宏觀層面對鄉村小說的發展與演變軌跡進行研究。

二是鄉村小說與文化的研究,包括鄉村小說與地域文化的研究,鄉村小說與傳統文化的研究,鄉村小說與農民文化的研究等。例如,趙園的《地之子:鄉村小說與農民文化》分析經典鄉村小說,研究與探討了知識分子對土地、農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聯系,揭示了作家與鄉村、農民之間的文化關系及其文學表達方式。崔志遠的《鄉土文學與地緣文化——新時期鄉土小說論》探討了新時期鄉土文學的地緣文化風貌,分析了劉紹棠的“運河文學”中的燕趙文化,賈平凹商周系列小說中的三秦文化,汪曾祺和高曉聲小說中的吳越文化等。張瑞英的《地域文化與現代鄉土小說生命主題》以四個作家群體,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鄉土小說的生命主題進行歷史性觀照,發掘鄉土文化的地域文化資源。孟繁華的《重新發現的鄉村歷史——本世紀初長篇小說中鄉村文化的多重性》針對21世紀初長篇小說中欠發達的中國鄉村文化問題進行研究,認為中國鄉村潛隱的文化問題可能仍然是中國最本質、最具文化意義的問題。郭翠英的《傳統與變遷——從80年代農村改革小說看農民社會文化心理的嬗變》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中,農民社會文化心理的轉變。賀仲明的《“農民文化小說”:鄉村的自審與張望》以趙樹理、高曉聲、劉震云的創作立場和藝術風格為主,探討農民文化小說的發展特點與創作軌跡。周水濤發表了系列鄉村小說與文化研究的論文,一方面是以新時期的鄉村小說為分析對象,探討鄉村小說與文化意蘊、農民文化。如《論新時期鄉村小說的文化意蘊》以新時期鄉村小說為研究對象,以作品的文化意蘊為研究重點,分析鄉村小說文化內涵的靜態構成和動態建構方式。《新時期鄉村小說農民文化人格審視》通過對經典鄉村小說的分析,從文化人類學或人性的角度,審視了農民文化人格。另一方面是以20世紀90年代的鄉村小說為分析對象,論述了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守成的必然性,以及城市與鄉村的文化沖突。如周水濤的《90年代鄉村小說創作的文化守成》《一種文化能指的新意味——評90年代以來鄉村小說中的“父親”》《面對文化沖突的鄉土戀歌——簡評遲子建90年代鄉村小說的創作》《城市進逼下的鄉村——90年代農村小說的文化思考》《守望鄉村 拒斥城市——評90年代農村小說的一種文化思考》,等等。伍世昭的《90年代鄉土小說文化價值取向論》將20世紀90年代的鄉土小說的文化價值取向歸納為批判精神、“戀鄉戀土”情結、回歸之旅,揭示鄉土小說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對精神價值的探求與重鑄,等等。以上研究主要立足點在鄉村小說敘述中體現的文化現象。

三是鄉村小說的藝術形式研究。包括鄉村小說的敘事范式、敘事風格、審美藝術等。例如,周新民《近二十年長篇小說鄉村現代性敘事規范的拆解》論述了近二十年以來敘事規范的重新建立,從而消解了“十七年”長篇小說的現代性敘事規范。洪治綱的《1976:特殊歷史中的鄉村挽歌——論畢飛宇的長篇小說〈平原〉》通過分析長篇小說《平原》中的人物人性變化,呈現鄉村社會倫理體系。薩支山的《試論五十至七十年代“農村題材”長篇小說——以〈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為中心》論述了在三部作品寫作和修改的過程中,如何“建立故事的‘真實’的話語等級”,分析三部長篇小說的書寫范式及其歷史意義。鄧雨佳、劉川鄂的《困頓境遇中的堅守——劉醒龍〈天行者〉論》從對現實鄉村體制的批判,人物命運的荒誕,以及人物道義之善及其缺失三個方面展開分析,認為作者從理性的角度思索民辦教師轉正過程中所遭遇的坎坷及其成因,從而思考折射現實中的問題,具有豐富的意蘊等。周立民的《隱秘與敞開:上塘的鄉村倫理——讀孫惠芬的長篇小說〈上塘書〉》從敘事學角度,論述了孫惠芬的長篇小說《上塘書》的書寫特色,以及人物在強大的鄉村倫理的壓制下所表現出的人性。惠雁冰、任霄的論文《從“負重”到“從輕”——論〈香飄四季〉對農業合作化題材長篇小說敘事模式的改寫》從敘事模式角度論述了小說《香飄四季》,認為小說從“社會本質秩序的斷裂”“階級斗爭生活的移位”與“鄉土意識的復蘇”三個方面改寫了當代文學中有關農業合作化題材長篇小說的敘事范式。何鎮邦的《賀享雍鄉村敘事的正調與變調——試論賀享雍的農村題材長篇小說創作》論述了賀享雍的農村題材長篇小說的敘事風格與敘事語調。曾金華《論農業合作化題材小說的敘事張力——以〈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和〈艷陽天〉》為例從敘事學角度,發掘農業合作化題材小說文本深層所內蘊的敘事張力。閻浩崗的《作為文學史鏈條一環的“十七年”長篇小說》論述了“十七年”長篇小說優秀作品中的小說文體,結構與語言等小說藝術特色。范家進的《“互助合作”的勝利與鄉村深層危機的潛伏——重讀三部農村“合作化”題材長篇小說》討論了三部描寫20世紀50年代農村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中主人公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心理和精神上所遭受的震撼與裂變。段金柱的碩士學位論文《論當代中國長篇小說的史詩性追求》從審美范疇研究當代中國長篇小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的思想、審美與歷史價值。林惠琴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十七年”長篇小說的審美特征》從審美視角論述“十七年”長篇小說。劉津的碩士學位論文《90年代以來長篇小說中的村官形象初探》通過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篇小說中的村官人物形象來剖析人性。以上主要從作品的敘事范式、敘事風格、審美藝術、采用的藝術手法等方面展開研究。

四是鄉村小說的空間研究。目前,關于鄉村小說的空間書寫的研究,僅有張文諾、張玉貞、吳玉玉等青年學者的論文。例如,張文諾的《解放區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敘述》從小說的空間書寫看鄉村文化變化,論述了解放區小說地主大院是階級壓迫的表征;鄉村公共場所控制權的更替,突出權力文化的網絡意義;強調農民住宅的公共性意義,弱化其私人性意義。張玉貞的《空間中的“政治”——“土改小說”再解讀》分析了《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暴風驟雨》等長篇小說的文本,以文本中建筑空間的變化映射土改時期我國新政權建設與經濟建設,以及人民的思想改造。吳玉玉的《私人空間的消逝——論“十七年”農村小說中的鄉村生活書寫》以“十七年”時期典型長篇小說為例,論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鄉村社會中公、私空間界線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間的無限延伸侵入了農民私人生活領域,并使后者在一種不合法的名義下自行隱退。此外,在學者葉君、韓春燕、趙園的著作中,有部分章節涉及了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鄉村小說的空間書寫。葉君的博士學位論文《農村·鄉土·家園·荒野——論中國當代作家的鄉村想象》將文學中的鄉村分為“鄉土”“農村”“家園”“荒野”四種景觀空間,并對其進行論述。韓春燕的著作《文字里的村莊——當代中國小說的村莊敘事》在第四章第二節,將村莊空間分為自然物象、房屋建筑、生產生活器物等空間類別。趙園《地之子》以“大地”“荒原”等空間意象論述了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等。以上關于鄉村小說的空間書寫研究對本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 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未見關于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鄉村空間書寫的研究,僅有部分學者對賈平凹、莫言、蘇童等當代著名作家的部分長篇小說的敘事藝術、人物角色等進行研究。如勞倫·貝爾法(Lauren Belfer)、保羅·哈欽生(Paul E.Hutchinson)、王德威、金克雷(Jeffrey C.Kinkley)、盧恩(K.C.Leung)等學者對賈平凹的鄉村題材長篇小說《浮躁》的敘事藝術進行了評論。部分學者對莫言的長篇小說進行了研究,如朱玲《勇敢的新世界——論〈紅高粱家族〉中“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和陳雪莉(Shelley W.Chan)《從男性王國到女兒國:論莫言的〈紅高粱〉和〈豐乳肥臀〉》研究了小說中的人物角色。美國當代作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曾于2005年以《來自中國的兩部小說》為題,對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和莫言的《豐乳肥臀》進行了評論。以上研究未有涉及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的鄉村空間書寫。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中國當代鄉村小說的研究呈現如下幾個特征:首先,從宏觀研究層面看,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但是,大多僅對某一歷史時期的鄉村小說展開研究,如對“‘十七年’時期鄉村小說”“新時期鄉村小說”“90年代以來鄉村小說”“新世紀鄉村小說”的研究,研究單一且靜止。事實上,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史中,不同時期的現實題材長篇小說書寫的鄉村,反映的是當時歷史時期社會變遷下的鄉村,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因此,需要對整個當代不同歷史時期現實題材長篇小說書寫的鄉村,進行動態且全景式的研究。其次,對小說中映射的鄉村文化特色,如地域文化、農民文化、傳統文化特色的研究較多,而分析小說反映的鄉村社會變遷的研究較少。然而,鄉村小說,尤其是現實題材鄉村小說,往往是鄉村社會變遷的鏡子,不僅具有文學史意義,而且對于研究中國當代鄉村社會的變化,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需要對其做系統整體的研究。最后,從微觀層面看,目前單篇論文研究較多,對小說中的敘事范式、敘事風格、審美藝術等藝術形式研究十分豐富,而對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研究較為少,僅有幾位青年學者的論文。基于目前的研究現狀,本書將系統、整體、動態地將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放置到整個中國當代社會歷史發展的背景下去研究,通過挖掘小說中呈現的鄉村空間的變化,揭示中國鄉村社會與文化變遷的脈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丰县| 竹溪县| 黄山市| 旬邑县| 太仓市| 郸城县| 台中市| 连江县| 广水市| 应城市| 民勤县| 固阳县| 福建省| 楚雄市| 吴堡县| 松阳县| 万州区| 东阳市| 大余县| 东辽县| 普洱| 沅陵县| 武陟县| 洪洞县| 安图县| 定远县| 拉萨市| 共和县| 武汉市| 扶余县| 唐河县| 香格里拉县| 清流县| 铜陵市| 凌云县| 平度市| 延安市| 介休市| 海淀区| 浦北县|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