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與日本動漫文化傳播
- 方亭
- 2700字
- 2025-04-28 12:23:24
序
青年學者方亭博士的專著即將出版,她請我作序,這是我們近二十年之間師生情誼的投射與延續。我與方亭結識于21世紀伊始,彼時方亭桃李年華、敏而好學,當我得知她有攻讀文學碩士的想法時,由于文藝學專業涉及諸多理論、方法,能夠在多個學科之間自由切換,便推薦她報考文藝學專業。方亭在隨后的六年中,完成了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學業。因為我和方亭的碩博導師孫文憲先生都對大眾文化(mass culture)有所涉獵,方亭也將大眾文化、文化研究作為她求學階段的主攻方向。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分野、紙質閱讀與視覺觀看的疏離日趨顯著,文學研究悄然向文化研究轉型。從法蘭克福學派批判質疑的大眾文化到史蒂文森的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再到伯明翰學派儀式抵抗的青年亞文化(subculture),大眾文化的概念一再被更新與細化。任教于新聞學專業的方亭,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完成了研究視野與學科方向的轉型。其書寫動漫文化的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之后,逐漸明確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動漫傳播是值得探究的領域,隨后在而立之年即以此選題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論及著作,給我的驚喜有三。一是將思辨研究和經驗研究加以融合,修正了學界常見的說理耽于玄談、說事流于瑣屑的方法論偏執。二是將文化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美學等多元理論視野交會融通,完成了對日本動漫文化的多向度、全息性觀照與闡釋。三是將動漫文化文本的接受體驗與精英主義批評范式結合起來,在平民主義立場與人文主義情懷的轉換之間顯得從容自如,彰顯了一個青年學人的學術功力與現實擔當。凡此,已足見方亭近年來潛心研究、扎實治學所達到的學術高度。
《新媒體與日本動漫文化傳播》一書分為三編,從文化本體論到文化傳播論再到文化產業論,逐一推演、逐層剖析。
動漫文化編滲透了作者的文學修養。方亭受家學影響,自幼喜愛文學、勤于寫作,長成則通曉文史、樂于思考。在對動漫文化歷史源流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成長于80年代的方亭對這一文化現象的熟知與喜愛。彼時正是日本動漫電視傳播的黃金時代,阿童木、機器貓、小丸子等經典形象都深深留下了時代烙印。方亭將愛好升華為研究對象,既飽含豐沛的深情又充滿理性的思索。行文中,從作者對漫畫的梳理與TV動畫的溯源,可以體悟在日本“動漫猶如空氣”氛圍的形成既是特定時代與國民需求之間的對話,也是政府導向與 “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情懷的交織。日本動漫文化的個案解讀,是對日本動漫人物形象、場景設置唯美主義精神的摹寫,是對親情、友情、愛情、團結、守護等動漫母題的深化,是對本尼迪克特(Benedict)筆下“菊與刀”式的日本國民精神在治愈系與黑暗系動漫中的一體兩面的復刻,是對機甲隱喻、人工智能與末世寓言的科幻探索,也是對宮崎駿與新海誠兩位動畫電影大師的致敬。在光怪陸離的日本動漫王國中,日本的山水景致、各色人物、價值觀念沉淀其中,內容至上為文化傳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動漫傳播編體現了作者的理論修為。方亭從文藝學專業博士畢業之后進入新聞系工作,文藝學界由文學到文化研究的轉向給予其啟發,導師孫文憲先生所精通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饋贈其靈感,扎實厚重的理論功底搭建了方亭從文藝學科到傳播學科的橋梁。傳播學者劉海龍將傳播的話語體系分為六類:(1)傳播是傳遞;(2)傳播是控制;(3)傳播是游戲;(4)傳播是權力;(5)傳播是撒播;(6)傳播是共享和互動。作者創造性地將控制與權力、游戲與撒播整合,梳理出四條日本動漫理論研究的進路:從信息論的視角,日本動漫經由編碼和解碼的路徑達到對信息的傳遞;從控制論的視角,日本動漫構造的虛擬時空與文化后殖民主義、數字鴻溝、信息繭房密切相關;從非功利性的游戲論的視角,新媒體時代日本動漫文化的交互性促進了“二次元”迷群的生成與聚集;從共享論的視角,揭示了網絡時代日本動漫傳播中字幕組、FTP/BT下載、網盤云盤等免費傳播方式的合法性。同時,傳播學理論還為動漫傳播提供多元視角:法蘭克福學派可以從符號消費的角度切入動漫研究;伯明翰學派從性別、種族、階級視角為動漫青年亞文化正名;多倫多學派的媒介技術論肯定了新媒介技術創新對動漫文化的影響;培養理論則突出了動漫文化對于受眾的涵化效果;使用與滿足理論、跨文化傳播理論則分別從媒介選擇與文化浸潤的角度解讀日本動漫文化。經典傳播學理論與新的文化現象的激烈碰撞,不一而足。此外,席勒(Schiller)的游戲說、福柯(Foucault)的話語權力、拉康(Lacan)的鏡像理論、戈夫曼(Goffman)的前臺/后臺解析、巴赫金(Bakhtin)的對話理論、哈貝馬斯(Habermas)的交往行動論、蒂奇諾(Tichenor)的知溝理論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此書的理論視野。
在書稿的完成過程中,方亭發現在原先設計的傳統互聯網傳播之外,移動互聯網的日新月異業已對日本動漫文化的傳播發揮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在對傳統互聯網時期日本動漫的傳播方式、原因、特點、受眾做逐一解析之后,極具創新性地將手機動漫傳播納入研究板塊。從技術分析、傳播特點、內容設置、盈利模式等方面對日本動漫傳播的多向度研究,足以看到青年學者對新現象的敏銳度和創造力。
動漫產業編飽含了作者的現實關懷。動漫產業研究是本書問題意識與經世致用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所以針對日本、美國、韓國動漫產業在政策導向、內容生產、技術融入、特色發掘、人才培育等方面精耕細作,最終是為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提供范本。方亭闡釋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動漫產業從內容創新、配樂升級、關注用戶、IP開發、平臺助力與資本融入方面實現的創新與突破。事實上,動漫作為一種跨國界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動漫承載著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理念與中國動漫人的集體智慧,既是文化自信的載體,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
在行文的最后,作者將視野投射到日本動漫對中國青少年的影響之上。少年強,則國強。從語言維度到行為層面,日本動漫對中國青少年的影響很難一言以蔽之,需審慎客觀地反思。問卷調查的引入為本書增進了實證研究的客觀論據。
大凡著述,理論深或者現象新是其兩極。理論深者,往往現實觀照不明;現象新者,常常理論整合不足。本書則在理論與現象的兩極之間找到了平衡,作者的書寫既充滿了理性的哲思,也滿懷粉絲的激情。《新媒體與日本動漫文化傳播》一書既可以作為研究者的案頭書,也可以視為愛好者的破壁書,由此可見青年學者的理論擔當與現實思索。“凡序文集,當序作者之意。”序既是緒,在萬千思緒中導入精讀書稿的通路,序也是敘,講述研究成書的緣由、過程與期許。
慎終如始,終始如一,是方亭多年治學的態度。祝賀方亭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問世!以她的聰慧和學力,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并期待:以學術為志業的你將會在研究之路上帶給同人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孫長軍
2019年歲末于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