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球化與美國第一波民粹主義的興起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啟動了第一輪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浪潮,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內戰結束后的美國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飛速發展,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在生產要素上,美國土地充裕,勞動力和資本在19世紀末期之前都處于稀缺狀態。根據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19世紀下半葉全球貿易的擴張本應有助于土地要素所有者即農業集團的壯大,但事實上,內戰后農業集團經歷了一段相當漫長的艱難時期。由于工業資本集團把持著美國的政治權力,工業成為美國政府全力保護的對象。保護性關稅導致玉米、小麥和棉花等農產品過度生產而缺乏銷路,農業集團的產出能力反而成為政府推脫責任的借口。在高關稅政策的保護下,美國的壟斷公司逐步成長,銀行資本急劇擴張。農產品投機、中間商過度貪婪、運輸費用過高和高額利率對農民造成新的傷害,令他們的農業生產銷售雪上加霜。農民非但沒有從國際貿易擴張中享受本應獲得的巨大利好,反而因美國政府的干預而受損。面對侵害其利益的法律和政策,農民開始出現權利意識的覺醒,希望實現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一系列反對高關稅、反對壟斷鐵路企業、反對通貨緊縮政策的運動在農民的組織下以“人民”的名義開展起來。隨著人民黨運動的興起,美國迎來第一波民粹主義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