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幾年前,李士勛同志從德國回來,帶來一篇《說梅》的文章,說的是德國漢學家由于文化隔膜,把我國古典小說《金瓶梅》誤譯成“金瓶里的李花”或“金瓶里的杏花”。讀后我覺得對做翻譯工作的人很有啟發。姑不論把“金瓶梅”翻譯成什么瓶里的什么花是否合適,單說把“梅花”翻譯成“李花”或“杏花”,就會令中國人捧腹。不過,假如我們處在德國漢學家的地位,這又是可以諒解的,因為“梅”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德國語言中沒有...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大概十幾年前,李士勛同志從德國回來,帶來一篇《說梅》的文章,說的是德國漢學家由于文化隔膜,把我國古典小說《金瓶梅》誤譯成“金瓶里的李花”或“金瓶里的杏花”。讀后我覺得對做翻譯工作的人很有啟發。姑不論把“金瓶梅”翻譯成什么瓶里的什么花是否合適,單說把“梅花”翻譯成“李花”或“杏花”,就會令中國人捧腹。不過,假如我們處在德國漢學家的地位,這又是可以諒解的,因為“梅”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德國語言中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