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退失據:旗人總督錫良與清末新政
- 潘崇
- 2110字
- 2025-04-27 17:18:55
第三節 思路內容
清末時期,四川、云貴、東三省的省域特色鮮明,加之清政府治邊政策以及國際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錫良在上述省份實施的新政改革舉措皆有明確指向性,在改革內容、改革方向上與內地省份相比有著顯著差異。特別是,錫良邊疆新政既有與內地新政共同面臨的普遍性難題,同時又經受特殊性的考驗,以致新政構想和改革落實之間形成統一和矛盾并存的復雜局面。
本書即立足于內外兩方面的省情特點,注意考察錫良秉性作為、中央與邊疆關系、中外糾紛、人際關系等因素對省域新政走向的影響,揭示錫良新政決策的曲折和隱情,探析新政落實效果及歷史得失,尤其注意還原其面對改革困境時思想理路的具體呈現,力求既能從空間廣度視角對其新政規劃不同層次和實踐不同側面進行橫向審視,亦能從歷史脈絡視角對其不同階段的規劃和實踐進行縱向比較。進而,注意分析錫良邊疆新政舉措與此前治邊政策的異同,從個案角度展示近代邊疆治理觀念和實踐的變遷。此外,注意將與錫良新政密切相關的問題,如督撫格局、清末政情等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以拓展學術視野,增強歷史感和學術厚重感。在研究方法上,本書作為一項實證研究,注意文獻考據、資料分析排比、比較研究等方法的使用,把相關史實放入當時政治、社會、文化語境中予以考察,以求真求實為第一要義,盡量做到知人論世。同時,參考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方法。
關于本書的篇章結構。目前學界有關督撫與清末新政研究的寫作布局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打通督撫任職省份的時空界限,探討某類改革之始末,優在前后貫通、整體呈現;一類是重在探討督撫在某省域內的改革全景,優在展現督撫省域改革的整體運思。考慮到錫良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生平履歷亦不為人所熟悉,因此本書在謀篇布局上,以錫良職任變遷為經,以其行政作為為緯,將史傳性縱向書寫方法和以問題為基本導向的專題研究相結合,力圖動態展現錫良生平軌跡,凸顯施政規劃與實踐的發展演化,以及其對政局的態度和情感的轉移變動。具體結構設置如下。
緒論包括選題緣起、學術前史、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資料概述。
第一章,探討錫良的早年仕途經歷。光緒二年始,錫良相繼在山西、山東縣府任職。光緒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先后任職山西、湖北、河南巡撫及熱河都統,任期皆短,最多不超一年。本章旨在概括錫良早年政聲及其對社會變遷的認知,總結錫良的性格秉性及施政特色??偟目?,庚子前錫良對州縣苛政及列強侵擾、清政府無能深有體認,展露王朝衰敗之象和覆亡端倪,有助于認識州縣社會矛盾以及新政開啟的時代背景。
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討錫良督川時期對四川及川邊地區的治理。光緒二十九年七月至三十三年正月,錫良在川督任上長達三年半,其四川施政涉及編練新軍、籌辦鐵路、發展教育、振興實業諸方面,總體來看成績與不足并存。在研究視野上,特別注意考察省域間的復雜關系,比如錫良在籌辦川漢鐵路過程中與鄂督張之洞的矛盾糾葛。尤值得關注的是,錫良督川時期川邊藏區恰逢多事之秋,其川邊施政在很大程度上開辟了川邊歷史進程的新紀元。由于川邊缺乏專閫大員,錫良坐鎮成都遙控指揮有著諸多不便,對川邊形勢的認知和判斷存在遲滯甚或不實之處,在邊務策略上也與川邊官員存在重大歧異。而派辦邊務者則普遍懷有畏葸心理,以致推諉卸責乃至齟齬迭生。上述內容,反映出清末邊疆治理的典型困境所在。錫良四川新政和川邊施政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著重大差別,因此本部分內容分上篇、下篇分別論述。
第四章,探討錫良督滇時期對云南的治理。光緒三十三年正月,錫良調任云貴總督,他對云貴西南門戶的地位深有認知,任職兩年間大刀闊斧地推行了包括厲行禁煙、編練新軍、發展教育、改土歸流、收回路權在內的多種施政舉措,將邊疆開發和鞏固邊防聯系起來。整體看,錫良滇督期間,厲禁鴉片和編練新軍最具有代表性且產生全國影響。之所以錫良云南施政成效較之前滇督有較大推進甚至走在全國前列,與錫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直接關聯。就厲禁鴉片而言,中央、督撫、州縣有著不同態度,從中央決策、督撫政令、州縣執行等多角度著眼,考察錫良如何溝通上下、因地制宜,是本章重要的切入點。再就編練新軍而言,云南面臨才財兩乏的困境,錫良則多方籌維,較好地解決了相關問題,使云南新軍編練走在西南各省前列。總之,本章重在從錫良個人主觀能動性角度探討其云南施政,以期進一步說明督撫作為是影響省域新政改革成效之關鍵因素的這一認識。
第五章,探討錫良督東時期對東三省新政的推進。繼徐世昌之后,宣統元年四月至宣統三年三月間錫良任職東三省總督。東北為滿族發祥之地,清末受到日本、俄國的嚴重侵擾,外交環境惡劣,邊防形勢嚴峻。錫良強烈意識到東北地區“一切內政皆成外交”,更加明確地將開發邊疆和鞏固邊防統一起來,將東三省建設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實施移民實邊、編練新軍、整頓吏治、借款筑路、改革旗務等一系列舉措,推動了東三省新政改革進程,但東三省危迫局勢并未得到扭轉。此一過程坎坷曲折,各種矛盾糾集并擾,以錫良督東后竭力籌維的借款修筑錦璦鐵路為例,不僅遭到來自俄國、日本的直接干預和外交訛詐,清廷各樞部之間在借款修路問題上亦策略不一,嚴重的內耗同樣構成東北路事的重大阻滯因素,此則反映出清末政情實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