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禮儀三問,驚世三答
- 大唐:天后假死,我掀棺稱帝
- 不問歲月任風歌
- 2247字
- 2025-04-09 19:56:01
大殿之上,被人注視的李元軌緩緩走出班列。
他身穿一襲粗白布袍,高大的身材配上那張國字臉,看起來十分威嚴。
身為宗正寺卿,掌管皇家事務,此次雙圣喪禮,他責無旁貸。
“太子殿下,豫王殿下!”
李元軌神情冷漠,沉聲道:“雙圣歸天,外朝使者眾多,若有失禮之處,必定有損我大唐威嚴。”
“所以,此事本王要親自參與。”
李顯對此并不意外,畢竟如此大事,他一個人肯定無法做到面面俱到。
為了在李元軌面前留下好印象,他頷首道:“霍王言之有理,此事你確實不能缺席。”
“但治喪一事,必須有皇子參與,如今只剩下本宮和豫王弟,不知霍王屬意誰?”
李元軌并未立即回答,而是看了李旦一眼,隨后轉頭面向群臣,朗聲道:
“若是本王指定人選,難免落人口實。”
“這樣吧,本王出三道關于禮儀之題,誰答上來,就由誰來治喪。”
治喪若是不懂禮儀,確實會鬧出笑話。
大唐身為萬邦之首,豈能在禮儀上鬧出笑話?
裴炎聞言第一個站出來附和:“沒錯,既然要治喪,那就必須精通禮儀。”
說完,他還冷笑著看向韋玄貞,冷聲道:“韋大人,你應該不會反對此事吧?”
“太子殿下備受諸位大人教誨,對禮儀之理解遠超常人,若是連霍王的三道題都答不出來,怕是難以令人信服。”
這老東西如此咄咄逼人,莫非其中有詐?
否則在明知道太子熟讀詩書,精通禮儀的情況下,為何還敢答應此事?
韋玄貞心中不解,但表面上卻態度強硬,冷笑道:“老夫只是擔心豫王殿下不敢接招而已。”
話音剛落,李旦的聲音就從一旁傳來:“本王沒有異議,霍王請出題。”
“第一問!”
李元軌也不廢話,他的聲音像浸過冰水的青銅編鐘:“《禮記·喪大記》言'斬衰三升',然則大行皇后曾上殿干政,掌管大唐所有權利,當用何等級喪服?“
“自然是用最粗的苴麻斬衰!”
李顯搶前一步,臉上帶著幾分得意之色:“《儀禮·喪服》鄭玄注'斬衰裳三升,謂縷八十',此乃五服之首...”
他的聲音突然發澀,因為看見李旦正朝他走來。
“太子兄長所言甚是,卻未盡然。”
李旦拾起麻束,細碎纖維在穿殿而過的風中飄散:“苴麻色黯而質粗,牡麻色亮而紋細。昔年漢明帝為光烈皇后服喪,特以牡麻代苴麻,蓋因'女主臨朝,陰陽和合'之意。”
他從袖中取出半片龜甲,其上朱砂字跡猶新:“既有先例在前,當以精麻示敬,細麻三升半方合天數。”
滿殿文武大臣頓時倒吸涼氣。
李顯的回答顯然是中規中矩,但明顯李旦的回答更勝一籌。
不單單是因為李旦說出了答案,而是因為這個答案是有先例的。
何況天后身份特殊,確實不能在其葬禮上有僭越之舉。
可在他們的印象中,豫王李旦似乎是個不問政事的閑散王爺,為何言語會這般犀利?
就連韋玄貞的臉色也變了。
李旦一開口,他就知道對方有備而來。
他今天還是太過冒失了!
可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期待李顯在接下來的兩問當中占據上風。
定了定神,韋玄貞死死盯著李元軌。
而此刻的李元軌則是神情不變,淡然道:“豫王殿下所言不虛,既有先例在前,自然應該采用。”
此言相當于宣布李旦獲得第一問的勝利!
不等眾人反應過來,李元軌的第二問在眾人詫異的眼神中響起:
“二圣靈前當陳何器?《周禮·春官》載'祭祀共明水、明火',然則陛下、天后同穴而葬,禮器可需增損?”
“當用太牢九鼎!”
輸了第一問的李顯嗓音已有些嘶啞,急切回道:“《禮記·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籩豆偶',天子用九鼎……”
他的話被李旦無情打斷。
“九鼎乃祭天之物。”
李旦雙目直視李顯,緩緩說道:“《春秋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此乃天命所歸之器。”
他忽然轉身直視群臣,朗聲道:“然則父皇謚'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母后謚'則天大圣皇后',雙圣同尊,當以周公分陜故事。”
滿殿嘩然中,李旦朝李元芳示意。
李元芳上前,雙手奉上一個漆盒。
李旦從漆盒取出一對青銅斝:“此乃本王親自督造之陰陽合巹斝,左器銘《尚書·洪范》,右器刻《女誡·卑弱》,取'乾坤并建,陰陽協和'之意。”
群臣大驚失色,誰都沒想到,李旦居然在來洛陽城之前就已經命人鍛造了陪葬之物。
光是這樣也就算了,可李旦卻能從中說出典故,這徹底震驚了眾人。
就連裴炎此刻也滿臉詫異地看著李旦。
他投靠李旦,只是覺得李旦比李顯強,不想讓太子妃韋香兒成為第二個武曌。
可現在,李旦的表現徹底征服了他。
畢竟這兩道禮儀之題,就算是他也無法在答案上超過李旦。
而此刻的李元軌則是滿臉激動,死死盯著李旦問道:
“第三問,《禮記·檀弓》載'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然乾陵鑿山為玄宮,二圣靈柩當如何安置?”
李顯察覺到李元軌似乎被李旦征服,他頓時就急了,再次搶先回答:
“《周禮·春官》明言'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
“乾陵本為父皇所建,自當以父皇梓宮居主室,母后槨室列西側——昔年漢高祖與呂后同塋異穴,正是此禮!”
他注意到李旦喜歡引經據典,這一次他也引用漢高祖和呂后的典故,希望能扳回一城。
第二問雖然李元軌沒有回答,但明顯是偏向了李旦,否則也不可能看著李旦問出第三問。
可李旦卻一臉神情自若:“《周易·說卦》言'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然《歸藏易》又有'乾納甲壬,坤納乙癸'之說。
本王記得,永淳元年司天監奏報,梁山主峰正對紫微垣天,皇星,此乃天賜帝陵。”
滿殿目光聚焦中,李旦緩緩說道:“本王記得有一物乃貞觀年間龜茲進貢的天地柱——琮圓象天,琮方屬地。
當年母后命將梁山主峰改稱乳峰,雙闕擬作鳳翼,實已暗合《青烏經》'龍蟠鳳翥'之勢。”
話畢,他從袖中取出半片金簡,永淳年間的朱砂字跡猶艷:“此乃父皇手書'天地合葬,日月同輝'!
本王請以二圣梓宮并置主室,效法伏羲女媧交尾圖式,用七重金槨承于北斗七星石床之上!”
此言一出,滿朝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