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無敵艦隊
  • (美)加勒特·馬丁利
  • 5129字
  • 2025-04-11 16:28:39

譯者的話

嘿,各位書友!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我翻譯的美國歷史學家加勒特·馬丁利的《無敵艦隊》。

我翻譯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小說,而這部作品,雖然是非虛構,卻毫不亞于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歷史小說,并且還多了一份真實史料帶來的厚重與滄桑,讓我們得以僅僅通過閱讀文字,就近距離、多視角、全過程地“觀賞”那場改變大英帝國國運的海戰。

那么,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派出的“無敵艦隊”是怎么潰不成軍,淪為歷史笑柄的?號稱“童貞女王”的伊麗莎白一世又是怎么帶領英國的半海盜艦隊擊潰強敵,走上崛起道路的?作為四百多年后歐亞大陸另一頭的普通讀者,能從這本大部頭歷史專著中找到什么樂趣,獲得什么啟發呢?作為本書的譯者,我或許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比較容易進入的閱讀視角,供大家參考。

一、那些我們熟悉卻又陌生的歷史元素

1、巴黎圣母院:不只是個游客打卡點

說起巴黎圣母院,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么?是幾年前那場大火,還是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的愛情故事?在歷史長河中,這座哥特式建筑可不只是個旅游景點那么簡單。它見證了無數的歷史風云,其中就包括本書描述的若干歷史大事。

比如,書中提到,當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讓蘇格蘭女王瑪麗去見上帝(好吧,就是砍了人家腦袋)后,法國人在巴黎圣母院為瑪麗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為啥?因為瑪麗可不是一般人。她曾是法國王后,也是當時法國國王的嫂子,還是法國最有實力的吉斯家族的表親(她媽媽就是吉斯家族的)。所以,這場葬禮不只是哀悼,更是一場政治表態,表明法蘭西與英格蘭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欸,等等,不是說西班牙無敵艦隊嗎?怎么扯到巴黎圣母院了?別急,這正是導火索。

2.敦刻爾克:歷史上的“夢想粉碎機”

“敦刻爾克”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對,就是大導演諾蘭那部戰爭片的背景地。但有趣的是,這個地方似乎天生就是讓軍事狂人夢想破滅的。

幾百年來,從希特勒到拿破侖,再到我們書中的帕爾馬公爵,都曾幻想從這里出發,橫跨英吉利海峽去征服英格蘭,結果都鎩羽而歸。

特別是帕爾馬公爵,這位仁兄自信得可怕,他居然認為只靠三萬步兵和四千騎兵就能攻下英格蘭。最后呢,他龜縮在尼德蘭,連海面都沒摸著。但就是這種天馬行空的胡言亂語,贏得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信任,制定了荒唐的海陸軍會師并進的計劃。

3.宗教:歐洲歷史的真正推手

作為中國人,我們很難真正理解宗教在歐洲歷史中的分量。在中國,宗教更多是農民起義的旗幟或道德教化的工具。但在歐洲,宗教簡直就是歷史的導演。

前面說了,無敵艦隊戰爭的導火索是新教的伊麗莎白砍了天主教的瑪麗的頭,這引爆了新教與天主教兩大陣營的沖突。而在戰爭中,雙方都堅信自己是上帝的忠實仆人,理應得到上帝的眷顧。戰爭結束后,西班牙人對待失敗的態度,是將自己的失敗歸因于上帝的懲罰,同時又繼續贊美上帝,感謝上帝的寬恕和憐憫,沒有徹底葬送艦隊。

看出來了吧,戰爭從頭到尾都沒離開上帝。說這是一場大規模宗教沖突也不為過。事實上,無敵艦隊覆滅后沒過多久,歐洲大陸就爆發了三十年宗教戰爭,那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沖突之一,戰爭、暴力、饑荒和瘟疫導致了八百萬人死亡。

我們身處和平時代,而且大多并無宗教信仰,在我們看來,這些事簡直匪夷所思。但在當時,宗教就是歐洲人解釋世界、構建世界的方式,那就是他們的世界觀,而且他們是真心相信、愿意為此獻身的。

4.歐洲王室的婚姻:比《權力的游戲》還復雜

看歐洲史最頭疼的是什么?最容易讓咱們中國人眼花繚亂的是什么?絕對是那些錯綜復雜的王室婚姻關系。

我們都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家訓是:“讓別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奧地利,只管結婚!”但事實上,聯姻策略并非哈布斯堡家族首創,而是歐洲王室普遍采用的策略。例如,本書中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就曾和英國的瑪麗女王結婚(對,英格蘭也有個瑪麗女王,是伊麗莎白她姐),成了名義上的英格蘭國王,所以他認為自己有權繼承英格蘭王位,征服英格蘭那是名正言順得不得了。這種關系讓歐洲歷史比宮斗劇還狗血,一句話概括就是:國王們一直在“相愛相殺”。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歐洲始終無法像中國那樣出現長期穩定的統一帝國——大家都是親戚,誰也吃不掉誰,只能互相牽制!

5.國王也要借錢?比咱們的大皇帝差遠了

說到中國的古代帝國,歐洲的所謂君主,和咱們的皇帝比起來簡直弱爆了,他們的一個明顯弱點是,即便像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這樣最專制也最有錢的君主,他要打仗也需要借錢,并且還要支付利息。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財政運行是有預算約束的,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在中國帝制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不用對任何人負責,自然也不需要對任何人借貸或者支付利息。打仗要花銀子,加稅就可以了。朝臣固然會反對,但最終無法否決。皇帝頂多就在道德層面上“譴責”一下自己,像崇禎皇帝說的那樣,“暫累吾民一年”吧。

6.三個亨利:歐洲人起名也太敷衍了吧!

你覺得中國人起名叫“張三”“李四”爛大街嗎?看看歐洲吧,他們才叫沒創意呢!比如“亨利”這個名字,簡直泛濫成災!書中描述的“三亨利之戰”,就是三個叫亨利的大佬在掐架:一個是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天主教),一個是納瓦拉國王亨利(新教,后來當了法國國王),還有一個是吉斯家族的亨利(極端天主教,跟亨利三世是遠親)。

為啥會這樣?主要原因還是宗教信仰。在全民信教的環境下,歐洲的父母都按《圣經》中提到的圣人或者后來的圣徒、殉道者的名字給孩子取名,于是就出現了一大堆彼得、保羅、約翰、瑪麗亞,現在依然如此。

7.喝完酒再開打:酒比水更安全

你知道中世紀海戰最缺什么嗎?看了本書你就知道,最缺的不是武器,也不是士兵,而是干凈的飲用水。有趣的是,當時的主要飲用水來源竟然是酒。大戰開打之前,英國的德雷克船長先去西班牙沿海騷擾了一圈,結果發現了大量桶箍,用這些桶箍制造出的酒桶,竟然可以裝六七萬噸酒!

想象一下,雙方士兵喝完酒,嘴一抹,心一橫,就上陣殺敵。難怪當時的海戰那么混亂,搞不好雙方都喝嗨了。當然,這是笑談。歷史記錄表明,那時的戰船上確實提供酒精飲料作為標準配給。更準確地說,有時酒精會被添加到水中,以改善味道,并且殺死水中的細菌和其他生物(如藻類),以確保船員的健康。

二、“無敵艦隊”為何敗北?

1.勞師遠征vs以逸待勞:為何守方總是贏?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強調進攻一方需要壓倒性優勢。可是,西班牙國王糾集了龐大的軍隊,結果還是沒能攻下英國,這證明征服嚴密防守的地區確實難如登天。咱們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的力量比“天”和“地”重要,但這場戰爭告訴我們:“天時”和“地利”往往比“人”更重要。

看看雙方的將領:西班牙這邊是一群歐洲公認的頂級老將,英國這邊呢?海軍的將領是海盜頭子德雷克,陸軍的統帥是女王的情人達德利。按理說西班牙必勝,那為什么英國最后贏了?英國人靠的就是“天時”“地利”:島國的地理優勢讓英國能以逸待勞,誘敵深入;而風向上的變化又保證了英國順利實施火攻,一舉擊潰無敵艦隊。

關于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有力的反證:無敵艦隊潰敗后第二年,英國也集結了艦隊去遠征西班牙,同樣的戰斗水平,同樣的指揮官,英國照樣大敗虧輸。這充分說明,“人定勝天”只能當口號吼吼,事實往往是天時地利在決定人的成敗。

2.計劃再完美,沒有通信工具也白搭

除了自然條件不占優勢,西班牙人的組織協調也出了大問題。想象一下,在沒有手機、沒有對講機的年代,要協調兩支相距上千公里的軍隊精確會合,這比在沒有測量工具的條件下從山兩頭挖隧道最后精確合龍還要難!

如果他們當時擁有二十世紀——不,只需要十九世紀的某些通信技術,比如電報,或許戰爭就會是另一個樣貌了。

在不具備即時通信工具的情況下展開行動,尤其需要計算縝密,需要一定的容錯空間,但這是坐在修道院斗室里指揮千軍萬馬的腓力二世不允許的。他喪失了耐心,一方面讓他的海軍將領在陸軍將領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時候開動戰船前去會合,另一方面又讓自己的陸軍將領不要等待自己的海軍將領,獨自穿過英吉利海峽,而整個戰爭的成敗恰恰取決于海陸兩方的大軍能否密切配合。國王的焦躁與善變讓這樣的戰略成為癡人說夢。

3.“信徒”的對決:誰運氣好誰贏

話說回來,這場所謂的巔峰對決其實并沒有那么高大上,說得不好聽就是“瞎子對瞎子,瘸子對瘸子”——雙方都沒做好準備。西班牙沒準備好進攻,英國也沒準備好防御。雙方都把希望寄托在“上帝保佑”上。

腓力二世沉迷于自己腦中的完美計劃,德雷克則相信自己一貫的好運氣。有趣的是,德雷克本想搞海盜式襲擊,結果因為補給不足被困在英格蘭海岸線,這反而讓他陰差陽錯地獲得了戰略優勢。

正像書中指出的一樣,這是一群中世紀的人以中世紀的方式打的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海戰,所以雙方都比較蒙,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打,都指望對方先犯錯,或者老天降下什么不幸的事件,讓對方損兵折將。而事實證明,好運這次站在了英格蘭一方。

4.讓你抓不著,還能打你:英國戰術更勝一籌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西班牙海戰技術的落后也是其覆滅的重要原因。他們保留著古老的“拋鉤登船肉搏”戰術,就像古羅馬戰船那樣;而英國人則發明了新戰術:近距離舷炮齊轟,掉頭走人,再來一輪!加上英國船只機動性好,可以在逆風條件下搶風航行,隨心所欲地保持和敵人的距離,這種“打完就跑”的戰術讓西班牙人頭疼不已。

但你也別以為英國人占了多大的便宜。這些先進戰術其實傷害不大。他們捕獲的西班牙船只基本是因為事故而無法動彈的。西班牙艦隊一直保持著緊密的新月陣形,這個陣形特別擅長防守,讓英國艦隊無法實施其擊沉主力大帆船,迫使西班牙人撤退的戰略意圖。

5.沒人敢對國王說“不”的悲劇

西班牙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實是從上到下沒人敢向腓力二世說實話,從一開始就避免這場慘敗。無論是陸軍的帕爾馬公爵還是海軍的梅迪納公爵,心里都覺得這個“征英大業”不靠譜,但沒人敢明說。

加萊錨地的戰斗簡直就是英倫版火燒赤壁。英國人用火船一攻,西班牙艦隊就慌了,紀律性全無,紛紛逃命。諷刺的是,英國人都沒想到自己這么容易就贏了——海風和洋流把西班牙艦隊往淺灘推去,英國人只需袖手旁觀,大自然就幫他們消滅了敵人。

一次火攻就讓一支龐大的艦隊崩潰,這是不是太不可思議?這就是腓力二世的固執和紙上談兵導致的悲劇。但更悲劇的是,執行計劃的將領明知是悲劇,也只能率領大家赴死。

三、普通人能從這段歷史中學到什么?

1.別盲信:人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在西班牙艦隊大敗而逃之后,天主教陣營當中居然出現了宣稱西班牙取勝的流言,甚至有人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德雷克的慘敗。可見無論什么時代,人只會相信自己愿意去相信的事情,這是人的本性使然。在只有碎片化信息的時候,這種情況尤其容易出現。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依然會自動過濾自己不想知道的信息,只接受符合預期的消息。這不是現代病,而是人類天性。難怪有人說:“最大的謊言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你告訴自己的。”這也算是一種信息繭房吧,只不過作繭自縛的是我們自己罷了。

2.別盲從:不是跟著大佬就一定沾光

無敵艦隊看似龐大,其實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在艦隊當中,中小船只,比如說平底船和雙桅小帆船,本身并沒有什么戰斗力,但它們跟在大戰船后面,仿佛也具備了這個集體所擁有的想象中的強大威力和無上榮光。可實際上,一旦這個群體開始垮臺,這些小船就是最先被拋棄的對象。它們不會獲得所謂的力量,只會被大船拋棄,自生自滅,最后要么因為漏水沉入海底,要么絕望地撞上暗礁。即便是幸運登上陸地,也被愛爾蘭人無情殺害。

這告訴我們:別把希望寄托在團隊中最厲害的隊友身上,團隊的力量跟我們個人的力量不能畫等號。跟著老虎混的狐貍,再怎么假虎威,關鍵時刻還是得靠自己。

3.別破罐子破摔:及時止損才是智者

沒錯,西班牙艦隊失敗了,但司令梅迪納公爵從容而明智地制定了正確的應對方案,將戰略目標從“占領英國”調整為“全力保全剩余力量”。他頑強勇敢地率領艦隊北上,然后西行,再南下,來了一個戰略大迂回,最后返回西班牙,最終為國王保留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戰斗力。

從西班牙艦隊統帥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一點: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時該放棄原來的計劃,專注于止損。正如商業精英常說的:“知道何時退出,比知道何時進入更重要。”


看完本書,回顧這場無敵艦隊覆滅記,你可能會發現歷史的一系列吊詭之處:最強大的艦隊被最簡單的戰術擊敗;最精密的計劃敗給了最基本的通信障礙;最勇敢的將領屈服于最固執的國王……

歷史總是充滿了意外和反諷,它從不按我們期望的劇本發展。或許這就是我們研讀歷史的意義: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和脆弱性,以及權力、信仰、技術和運氣如何交織在一起,最終決定歷史的走向。而認清了這些,我們就能在面對當下和未來時,找到合適的認知框架與行動策略,因為正如馬克·吐溫的那句名言所說:“歷史不會重復自己,但它總會押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宝山区| 阳山县| 且末县| 崇文区| 大兴区| 汝城县| 东山县| 明光市| 绥化市| 墨竹工卡县| 涡阳县| 辽宁省| 嘉兴市| 西吉县| 大悟县| 万州区| 武冈市| 大余县| 玉龙| 曲麻莱县| 盐源县| 祁阳县| 句容市| 全州县| 迁安市| 新密市| 彩票| 阿尔山市| 凤庆县| 潼关县| 两当县| 武汉市| 于田县| 苏尼特左旗| 清涧县| 廊坊市| 华坪县| 鄯善县| 清河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