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思考的孩子
- 林欣浩著 隋軍繪
- 3154字
- 2025-04-11 16:27:26
1
世界上有絕對正確的事情嗎?


有一個詞人們天天都在說,它代表了人類最高級的智慧。這個詞就是“為什么”。
對每一件事,你都可以問一句“為什么”。比如:“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宇宙為什么這么大?”“我為什么要上學?”“生活為什么總會有挫折?”“人為什么活著?”……可不要小看這些“為什么”。對同一件事,你問“為什么”的次數越多,思考的程度就會越深。
比如,很多小朋友都問過爸爸媽媽:“我為什么要上學?”
大人可能會回答:“因為上學可以學到知識,只有學好知識才能考上好學校,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賺很多錢啊。”
對這個回答,你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那我為什么要賺很多錢呢?”
大人可能會說:“賺了錢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還可以繼續問:“為什么賺了錢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有些大人會覺得,問到這里就不需要回答了——誰不愿意有很多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事呢?你如果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大人就會覺得你是在胡攪蠻纏。
可是哲學家們不一樣。如果是哲學家聽到你的問題,他們會為你鼓掌。因為當你問出一句又一句“為什么”的時候,已經來到了哲學的地盤。哲學家們會過來拍拍你的肩膀說:“這個問題問得好。一般人覺得只要有錢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們其實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他們想用錢做的那些事,到底是不是內心真正想做的呢?”
比如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會告訴你,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錢,而是“理性”,“未經理性審查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如果一個人不能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那無論有多少金錢也只是欲望的奴隸。中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會告訴你,有錢并不能讓人變得更自由。應該追求的不是擁有金錢,而是不依賴金錢,乃至不依賴任何東西。一個人不依賴的東西越多,他就越自由。所以一個心滿意足的乞丐要比患得患失的富翁更自由。
——面對這些哲學家的回答,你依然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你可以繼續質疑蘇格拉底和莊子的答案。你的“為什么”問得越多,對哲學的思考就越深刻。
當然,這么一直問下去很招人厭煩。
舉個極端的例子。你在和大人辯論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問一個能讓人啞口無言的問題:
“你為什么認為你一定是對的?”
這個問題很容易讓大人抓狂,因為它很難回答: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連愛因斯坦那樣超級厲害的物理學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還會犯錯,誰敢保證自己就一定正確呢?大人也不是絕對完美的人,從理論上說,他們也有可能犯錯還不自知,那又憑什么能理直氣壯地批評我們呢?反正無論大人怎么辯解,你一律都可以再問一句:“你為什么認為你的辯解一定是對的?”這么一連串地問到最后,大人會怎么應對呢?
在現實世界里,大人多半會發火。在他們看來,你這么追問就純粹是抬杠,就是無理取鬧。
可如果你生活在哲學的世界里,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嚴格遵守邏輯,那么大人真有可能被你問住。因為在邏輯上你的話并沒有錯。
那這么一來,你便通過哲學找到了一個無敵的辯論武器,你可以對任何觀點提出質疑——世界上所有的老師、書本,都有可能是錯的,試卷的答案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那閱卷老師憑什么扣你的分呢?他們憑什么說你的答案是錯的呢?
這種感覺實在太爽了!然而一個可怕的念頭悄悄升起:既然沒有任何想法絕對正確,那你如何確認“自己現在的想法”就是正確的呢?如果你腦中冒出的任何想法都有可能是錯的,那又該怎么生活呢?

——哎,有點兒亂了吧?別著急,這個想法一點兒都不亂,它是哲學上的一個經典主張,叫作“懷疑論”。懷疑論者不愿意輕信任何現成的說法,用最挑剔的眼光質疑一切。比如有一位叫作“笛卡爾”的法國哲學家,他認為一切事情都可以被懷疑。他甚至懷疑自己眼前的整個世界都是幻覺,他從出生以來見到的一切東西也許都是一個惡魔變出來騙他的。還有一些科幻電影和小說,甚至假想我們眼前的整個世界都是計算機虛擬出來的信號,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堆虛擬信號里。
怎么反駁這種假設呢?其實從邏輯上很難反駁。無論你提出任何反駁的證據,笛卡爾都可以叉起腰對你說:“你的證據也是惡魔變出來的!”可要是真的相信了笛卡爾的質疑,真去懷疑日常生活里的一切,那也很麻煩——那就沒法正常生活了呀。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能確信的東西,這也是哲學家的任務。
說白了,哲學家很喜歡搞破壞,喜歡懷疑一切。但是除了破壞,哲學家還要搞建設,要在懷疑的廢墟上重新建立思想的大廈。用什么材料來建造這座大廈呢?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有兩個最合適的材料。
回到剛才和大人爭論的那個場景。假設我們在辯論中獲勝了,大人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被懷疑。我們很得意,這時,我們的肚子餓了,“咕咕”直叫,不久胃里就火燒火燎,難以忍耐。此刻媽媽端來一碗飯,是我們最愛吃的飯,熱氣騰騰、香味撲鼻,只要端起來立刻就能飽餐一頓。如果是你,你會先把飯吃了,還是繼續堅持懷疑論呢?你會不會懷疑這碗飯是假的呢?會不會覺得這碗飯沒準是計算機虛擬出來的,一吃就會受到系統懲罰呢?或者懷疑眼前的媽媽是外星人變的,這碗飯其實是外星人的毒藥?
按照嚴格的懷疑論,這碗飯可能有無數潛在的危險。問題是,如果我們是在平常的家里,面對平常的媽媽,吃的是一頓平常的飯,我們還需要堅持這樣的懷疑論嗎?就算堅持懷疑,又能堅持幾天呢?餓到一定程度,我們一定會放下懷疑論,先把這碗飯吃了再說。就在我們決定張嘴吃飯的那一刻,懷疑論已經不攻自破了,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放棄了懷疑論。同樣,我們口渴的時候,不會去懷疑眼前的一杯水;困倦的時候,不會懷疑身下的那張床;傷心的時候,也不會懷疑親人的懷抱。
眼前的飯、水、床和我們的親人,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他們,摸到他們,這種能看到、聽到、摸到的感覺,在哲學中有一個術語,叫作“經驗”。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經驗。我們構筑可信世界的第一塊基石就是經驗,尤其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經驗。

可千萬別小看“日常生活里的經驗”,它包含了非常多的東西。比如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電,所以我們很難懷疑跟電有關的知識;而電學又是物理學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也很難懷疑物理學;物理學又是現代科學的一部分,我們因此很難懷疑整個科學——我們可以質疑某個具體的科學結論,但是整個現代科學體系、它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就很難去懷疑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平時不去懷疑老師和課本。因為課本上的很多內容都是現代科學體系的一部分,而且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那部分。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在驗證這些知識是有效的。
——這就是第一個我們很難懷疑的東西:跟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經驗。
還有一個很難懷疑的東西,是我們對爸爸媽媽、對親朋好友、對同胞乃至對全人類的愛。我們當然可以像笛卡爾那樣,懷疑眼前的親人也是變出來的幻覺。但我們隨時都可以捫心自問:如果現在有人要傷害我眼前的親人,我會不會特別著急?看見親人露出笑容,我是不是滿心喜悅?當我寂寞傷心的時候,是不是特別想要親人的擁抱?就算懷疑論說得再有理,對親人的愛也實實在在地存在我們心里,是我們抑制不住的。這種“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割舍不掉”的東西,在心理學上叫作“信念”。它不講道理、不講邏輯,卻是懷疑論無法輕易推翻的。我們心中的正義感,我們對苦難者的同情、對不公正的憤怒;我們對自然萬物的愛,對朝霞晨露清風明月的迷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沒道理又割舍不掉的“信念”。
這些不講道理的信念,是我們建立可信世界的另一塊基石。正因為擁有這些難以撼動的信念,我們才覺得世界充滿了溫度,我們才會愛這個世界。
現在,我們已經擁有兩塊思想的基石了——經驗和信念。在這些基石之上,我們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開始以一個哲學家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了。在接下來的旅程里,我會帶著哲學家們的思想成果,和你一起討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惑。希望在旅程結束的時候,這些困惑已經煙消云散,世界在你眼中變得更加清晰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