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劉備公孫瓚開戰,李世民攻幽(1)
- 三國之召喚群英雄傳記
- 子未上仙
- 4124字
- 2025-04-30 07:00:00
幽州刺史府內燭火搖曳,公孫瓚摩挲著案上的青銅虎符,眼中映著跳動的火苗。堂下公孫羽、公孫續按劍而立,田豫捧著輿圖躬身,趙云銀槍斜倚,嚴綱、單經、鄒丹三人鎧甲上的雪粒尚未化盡。
“劉備據冀州,屯糧積草,早成心腹大患?!肮珜O瓚猛地拍案,震得案上酒盞叮當作響,“今發兵五萬,白馬義從一千,先取常山!待破此城,鄴城便如探囊取物!“
田豫展開地圖,指尖劃過常山山脈:“主公,常山城池雖小,卻扼守太行要道。劉備若遣援兵,三日內必至?!?
“怕他何來!“公孫續嗤笑,“我白馬義從縱橫北疆,踏平劉備小兒的烏合之眾如踩螻蟻!“
趙云卻皺眉道:“劉備帳下有關羽、張飛二將,勇冠三軍。末將以為,不可輕敵?!?
公孫瓚揮手打斷:“子龍多慮了!明日辰時出兵,定要讓劉備知道,幽州鐵騎的厲害!“
與此同時,冀州鄴城府邸內,劉備正與眾人議事。張良撫須沉吟,郭嘉輕搖羽扇,關羽、張飛按刀肅立,陳慶之身披軟甲,身姿挺拔如松。
“報——!公孫瓚親率五萬大軍,已至常山城下!“斥候渾身浴血,撲倒在地。
劉備神色凝重:“諸位先生,常山若失,冀州危矣。不知誰愿領兵御敵?“
陳慶之踏前一步:“慶之愿往!請主公撥精兵十萬,定叫公孫瓚有來無回!“
“好!“劉備起身,親手將玄甲軍虎符遞到陳慶之手中,“這八百五十玄甲軍,乃我冀州精銳,就交予陳元帥統領!關羽、張飛、鯤鵬劉仁、張武、劉鉉、宇文成基聽令,隨陳元帥出征!張良、郭嘉、李秘三位先生,也請隨軍參謀。“
“末將遵命!“眾將齊聲應道,
常山城下,公孫瓚的騎兵已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城樓上,常山太守望著漫山遍野的旌旗,冷汗濕透了后背。
“放箭!“隨著一聲令下,箭矢如雨點般射向攻城的幽州軍。公孫瓚揮刀劈開飛來的流矢,怒吼:“給我架云梯,強攻!“
白馬義從如鬼魅般掠過護城河,彎刀閃著寒光。城墻上滾木礌石紛紛落下,慘叫聲此起彼伏。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震天動地的馬蹄聲。陳慶之的十萬大軍趕到了!玄甲軍在前開路,鐵甲映日,恍若黑云壓城。
“殺!“關羽舞動青龍偃月刀,刀鋒過處血光飛濺;張飛挺著丈八蛇矛,吼聲如雷;鯤鵬劉仁長槍如游龍,挑翻一個又一個敵兵;張武的五背駝牛大鐵槍橫掃千軍,所到之處人馬俱碎;劉鉉雙鞭翻飛,流星錘呼嘯著砸向敵陣;宇文成基揮舞八楞紫金錘,一錘下去便是血肉橫飛。
公孫瓚臉色大變:“怎會如此之快!“他強自鎮定,揮動令旗:“全軍列陣,迎敵!“
兩軍短兵相接,喊殺聲震天。趙云挺槍沖入敵陣,槍尖連挑數將;嚴綱、單經、鄒丹各率部眾死戰。然而冀州軍勢如破竹,幽州軍漸漸抵擋不住。
公孫羽見勢不妙,拍馬直奔陳慶之:“拿命來!“話音未落,宇文成基的紫金錘已迎面砸來。公孫羽舉刀格擋,卻被巨力震得虎口發麻,幾乎握不住兵器。
混戰中,關羽望見公孫瓚的帥旗,大喝一聲:“賊子休走!“青龍偃月刀舞成一片刀光,直取公孫瓚。公孫瓚揮刀相迎,兩人大戰二十回合,公孫瓚漸落下風。
“主公快走!“嚴綱奮力殺到公孫瓚身邊,擋住關羽。公孫瓚趁機撥轉馬頭,率殘部突圍。
殘陽如血,常山城外尸骸枕藉。公孫瓚望著陣前浴血而立的冀州軍,猛然摘下頭盔摜在地上:“再放白馬義從!今日定要踏平此城!”三千白馬鐵騎自后陣奔涌而出,馬蹄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馬頸下的銅鈴隨著疾馳發出令人心悸的聲響。
陳慶之勒住戰馬,望著來勢洶洶的敵軍,對身旁的張良道:“白馬義從久負盛名,不可硬拼。傳令三軍,且戰且退,引敵軍入城!”
關羽揮舞青龍偃月刀劈開迎面而來的敵騎,刀鋒所至,血花四濺:“元帥!敵軍攻勢太猛,這樣下去...”
“云長莫急!”陳慶之目光如炬,“我早有安排!”他手中令旗一揮,冀州軍陣形忽變,兩翼精銳騎兵突然向城中撤退,中軍則組成盾牌陣緩緩后退。
公孫續見敵軍后退,大喜過望:“父親!敵軍怯戰了!乘勝追擊!”公孫瓚瞇起眼睛,望著城頭飄揚的戰旗,心中忽生疑慮。但他不甘心就此罷手,咬牙下令:“全軍追擊!”
白馬義從如離弦之箭沖入城門,馬蹄聲在狹窄的街道上回蕩。突然,城墻上梆子聲驟響,無數滾木礌石從天而降,慘叫聲頓時響起。公孫瓚臉色大變:“中計了!快撤!”
然而為時已晚。陳慶之在城頭冷笑一聲,手中令旗再次揮動。埋伏在街巷中的冀州軍蜂擁而出,關羽、張飛率領精銳騎兵從兩側殺出,玄甲軍則手持陌刀,組成鋼鐵防線封住退路。
公孫羽揮舞長槍左沖右突,卻被劉鉉的雙鞭纏住槍頭。劉鉉冷笑一聲,手腕一抖,流星錘呼嘯著砸向公孫羽。公孫羽倉促躲避,戰馬卻被擊中后腿,將他掀翻在地。
混戰中,趙云與宇文成基狹路相逢。宇文成基的紫金錘挾著千鈞之力砸來,趙云銀槍如靈蛇出洞,巧妙地卸去對方勁力。兩人你來我往,打得難解難分。
公孫瓚望著被分割包圍的部眾,心如刀絞。他揮舞彎刀,拼命殺開一條血路:“義從聽令!結陣突圍!”白馬義從不愧是精銳之師,迅速組成圓陣,刀光閃爍間,冀州軍竟一時難以攻破。
陳慶之見敵軍困獸猶斗,深知強攻必損兵折將。他下令鳴金收兵,冀州軍緩緩退入城中,緊閉城門。
公孫瓚望著城頭重新豎起的戰旗,吐了一口血沫,咬牙道:“陳慶之,我定要讓你血債血償!”他整頓殘部,在城外扎下營寨,準備來日再戰。而此時的常山城內,陳慶之正在與眾將商議破敵之策,
晨霧未散,公孫瓚便擂響戰鼓。白馬義從三千騎列成錐形陣,馬蹄裹著棉帛,在霧靄中如鬼魅般逼近城門。公孫續手持狼牙棒立于陣前,望著城頭飄揚的冀州戰旗獰笑:“今日定要踏碎這龜殼!“
城門吱呀洞開,八百五十玄甲軍魚貫而出。陳慶之身披玄鐵魚鱗甲,身后張良、郭嘉并轡而立。玄甲軍甲胄相連,黑鐵面具遮住半張臉,唯有冷冽的目光穿透晨霧。
“放箭!“公孫瓚令旗一揮,千余騎彎弓齊射。玄甲軍立刻結成龜甲陣,特制的玄鐵盾牌將箭矢紛紛彈落,僅發出清脆的撞擊聲。公孫瓚瞳孔驟縮——尋常箭矢竟難傷對方分毫!
“沖陣!“公孫續率先策馬,白馬義從如白色浪濤席卷而來。玄甲軍陣中突然開出數條通道,待敵騎臨近,陌刀手從盾后暴起。刀鋒足有六尺長,寒光一閃,兩匹白馬的馬頭連同騎士的頭顱被齊齊斬落。
宇文成基舞動八楞紫金錘,專挑白馬義從的重甲騎士。錘落處人馬俱碎,鮮血濺在雪白的馬鬃上,煞是刺眼。趙云銀槍連刺,卻發現玄甲軍的鎖子甲柔韌異常,槍尖屢屢被彈開。
公孫羽揮舞長槍突入陣中,卻見一員玄甲將領橫槍攔住。正是鯤鵬劉仁,槍桿橫掃如黑龍出淵。公孫羽倉促格擋,虎口震裂,長槍幾乎脫手。張武趁機催動一字板肋玉麒麟,五背駝牛大鐵槍橫掃,三名白馬義從頓時被掃落馬下。
混戰中,玄甲軍漸漸結成環形陣。他們手持短刃,專砍馬腿,白馬義從的騎射優勢瞬間被瓦解。公孫瓚見狀急令鳴金,卻見陳慶之突然摘下頭盔,高聲喊道:“玄甲軍聽令!變陣!“
玄甲軍迅速分成五隊,如五條黑龍直插白馬義從陣心。關羽、張飛各率一隊騎兵從兩翼包抄,青龍偃月刀與丈八蛇矛所到之處,血肉橫飛。公孫續的狼牙棒擊中一名玄甲兵,卻見對方晃了晃,竟又挺槍再戰。
“撤!快撤!“公孫瓚看著折損過半的白馬義從,心痛如絞。殘部且戰且退,玄甲軍卻不追擊,只是緩緩退回城中。陳慶之望著滿地狼藉,對張良道:“白馬義從雖勇,但玄甲軍更擅近身搏殺。不過公孫瓚老謀深算,明日必有后招?!?
夜幕降臨,公孫瓚帳內燈火通明。他撫摸著愛馬的鬃毛,咬牙道:“明日,定要讓他們見識真正的鐵騎!“帳外,鐵匠們正在連夜打造特制的破甲錐,
高句麗王宮內,檀香混著濃重的藥味彌漫在空氣中。寢殿的燭火被寒風撩撥得左右搖晃,在墻壁上映出扭曲的黑影。太子李世民跪在蟠龍紋床邊,緊緊握著父親李蒙枯瘦如柴的手。
李蒙的龍袍已經顯得寬大松垮,曾經英武的面容如今布滿了皺紋,眼眶深陷,氣若游絲。他艱難地轉動著眼珠,看著眼前的兒子,嘴唇翕動,想要說些什么。
“父皇,您且好生休養,太醫們定能醫好您的病。”李世民強忍著眼中的淚水,聲音哽咽。
李蒙卻緩緩搖了搖頭,用盡最后的力氣說道:“世民...高句麗的擔子...以后就交給你了...”他劇烈地咳嗽起來,指節因為用力而泛白,“漢人...對我高句麗虎視眈眈...百濟和新羅...也不安分...你要...守護好這萬里河山...
“兒臣定不負父皇重托!”李世民重重叩首,額頭抵在冰涼的青磚上。
李蒙顫抖著伸手,想要撫摸兒子的臉龐,卻在半途無力地垂下。他的目光最后掃過寢殿內熟悉的一切,喉間發出一聲悠長的嘆息,便沒了氣息。
殿外的鐘鼓聲驟然響起,低沉而哀婉,回蕩在整個王宮。宮女和太監們的哭聲響成一片,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平壤城。
三日后,登基大典在太極殿舉行。李世民身著華麗的龍袍,頭戴十二旒冕冠,緩步走上象征至高權力的寶座。殿下,滿朝文武身著朝服,整齊排列,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世民目光如炬,掃視著眼前的群臣。他深知,自己接過的不僅是皇位,更是高句麗的安危。漢帝國的強大令周邊各國膽寒,百濟和新羅在漢人的支持下蠢蠢欲動,時刻威脅著高句麗的邊境。
“諸位愛卿,如今我高句麗內憂外患,隋人野心勃勃,百濟、新羅伺機而動?!崩钍烂竦穆曇舫练€而有力,“朕愿與諸位同心協力,富國強兵,保我高句麗安寧!”
宰相長孫無忌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臣愿竭盡所能,輔佐陛下成就大業!”其他大臣也紛紛表示效忠。
登基后的李世民立刻著手改革。他廣納賢才,整頓吏治,減免百姓賦稅,鼓勵農桑。在軍事上,他加強邊境防御,招募青壯,訓練新軍。
一日,邊境傳來急報,百濟聯合新羅,趁著高句麗國喪之際,進犯北部邊境。李世民聞訊,拍案而起:“百濟、新羅欺人太甚!朕親自率軍出征!”
御駕親征的消息傳出,高句麗軍民士氣大振。李世民身著戰甲,騎在高頭大馬上,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邊境。
在鴨綠江邊,高句麗軍隊與百濟、新羅聯軍對峙。李世民登高遠望,看著敵軍的營帳綿延數里,卻毫無懼色。他召集眾將,制定戰術。
“百濟和新羅聯軍看似強大,實則各懷心思?!崩钍烂穹治龅?,“我們先以精銳騎兵沖擊新羅軍陣,待其混亂,再集中兵力攻打百濟。”
戰斗打響,李世民身先士卒,揮舞著長劍沖入敵陣。在他的帶領下,高句麗軍隊如猛虎下山,勇猛無比。新羅軍隊本就戰斗力較弱,在高句麗的猛烈攻擊下,很快便潰不成軍。
百濟軍隊見勢不妙,想要撤退被高句麗軍隊死死咬住。經過一天的激戰,百濟、新羅聯軍大敗,丟下無數尸體倉皇逃竄。
此役大獲全勝,李世民班師回朝。百姓們夾道歡迎,歡呼聲響徹云霄。這一戰不僅穩固了他的統治,更向周邊各國展示了高句麗的實力。
然而,李世民深知,真正的威脅來自北方的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