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故事思維設計你的人生
- (日)古川健介
- 4251字
- 2025-04-17 18:59:24
如何使用本書
世間之事大抵都有章可循
好像許多人都在為“找不到想做的事”而煩惱,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看似用盡全力在尋找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人們為什么會執著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呢?
也許是因為人們憧憬著“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不在意周圍人的目光,也不胡思亂想,保持專注終其一生”這種理想的生活狀態。
近幾年,我很少聽到有人說“想發財”或者“想開豪車、戴名表,受人追捧”之類的話,相反,人們“為夢想而努力生活”的欲求更加強烈。很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富足的社會。
我經常在網上發表言論,也時常收到網友們的私信。很多人向我咨詢“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這類問題,我總會建議他們:“在嘗試游泳之前,你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歡游泳呢?所以對于那些你可能會感興趣的事,不妨先試一試。”
我的建議與成功勵志書中常見的“先行動起來再說”的建議如出一轍。很多人聽到這個建議后,先是恍然大悟,進而瞬間充滿斗志,然而沒多久,他們又會陷入“因感到不安而無法付諸行動”的困境。
那么,該怎么辦呢?
首先要了解這種“不安”情緒,我認為其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別人會不會用異樣的目光看我”“如果試過之后發現自己不感興趣而立即放棄,會不會遭人取笑”“如果進展不順利,會不會很丟臉”,即“在意他人目光”型。
第二種是“如果以此為生,連飯都吃不上該怎么辦”“萬一將來賺不到錢而變得窮困潦倒該怎么辦”,即“焦慮未來”型。
第三種是“害怕改變”,即“想要維持現狀”型。
換個角度說,只要戰勝這些不安,付諸行動,便能解決問題。因此我撰寫本書的目的,正是在于揭示解決該問題的答案。
大部分成功勵志書并不好用
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書是專為“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這類人而創作的,其中有許多書旨在鼓勵人們“去找自己喜歡的事”“一心一意做好這件事”“別懼怕風險,趕緊行動起來”。很多人在閱讀這類書時會瞬時心潮澎湃,大有氣吞山河之勢,然而沒過幾日又復舊如初,令人泄氣。
這類成功勵志書和指導書往往只能使人短暫興奮,雖然可以被當作“功能性飲料”一飲而盡,但是并不適合長期閱讀。
本書的目標受眾主要是那些“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卻不知道從何下手”的人和“想行動起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人。
這是一本專為面對上述問題束手無策之人而寫的“秘籍”。本書會傾囊相授,為他們提供切實的“方法”,基本上也不會出現類似唯心主義的“雞湯”。
本書只是“我個人的建議”,純粹像是一本平鋪直敘的百科全書而已,完全不具備“功能性飲料”式的功效,因此不會讓你精神為之一振或獲得任何救贖。閱讀本書的感受就像是在閱讀說明書一般,你可能會內心恬淡寧靜。
所以,對于那些已經找到夢想或堅定行動的人而言,本書可能幫助不大。
我以前也不會去行動
講了這么多卻忘了自報家門,我是古川健介,目前經營著一家名為“ARU”的創新型互聯網公司。
要說為什么我要為“找不到想做的事”或“無法行動起來”的人寫這本書,是因為我以前也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自小學起,我便一無所長,是個學習差、運動差、美術音樂也很差的“三差”學生。所以,我曾經也是一個性格內向、社交能力弱并對未來很焦慮的人。
上高中以后,連我自己都懷疑如果我繼續這樣,人生道路會不會出問題,所以就懵懵懂懂地給自己定了一個不大的目標——努力成為正式員工。當時的我沒有什么遠大理想,認為“只要考上大學,找到工作,就會有出路”。
我當時學習很差,所以就去上了補習班,而在補習班的學習經歷對我影響甚大。
學校的老師們總是滔滔不絕地教導我們“什么是學問”,或者教育我們“學習很重要,對將來有好處”,所以我也一直以為學習就是這么一回事。
而補習班的老師卻說:“面對考試,只要拿到及格的分數就行,其他都不重要。所以,我會教你們如何順利拿到及格的分數。”
在此之前,我對“學習就是要了解學問的真諦或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言論深信不疑。然而,補習班的老師直白地告訴我:“想考上大學,只要想方設法拿到及格的分數就行。”這讓我感到無比輕松。
在他們的指導下,我那原本很差的成績“肉眼可見”地提高了。這多虧了在補習班學到的以拿到及格分數為目標的“必殺技”,例如,在古文考試中“出現這個助詞時,主語就會變”,在英語考試中“主語和補語必須一致,所以只要找到相似結構,知道如何改寫句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自那時起,我發現“世間之事大抵都有章可循,我們照章行事即可”。
不過,我最終沒考上理想的大學,于是選擇復讀一年,但是那時的我認為:“只要能收集到如何考上理想大學的信息,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就沒有急著備考,而是先建立了一個社交網站。鑒于當時很多人在網上幾乎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備考信息,所以我就開放了網站的用戶發帖權限,讓他們交流有關備考的信息和心得。
也許因為大家對備考信息有著很大的需求,所以我建立的網站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一個每日發帖量超過5000的社交服務網站。得益于網站上的信息,我成功地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私立大學中一所最難考的學校。
步入社會以后,我依然廣泛閱讀各種有關竅門的書,因此工作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我極度熱愛快速解決各種困難的實用竅門,于是在2009年創立了以“提供竅門信息”為概念的公司。
在公司的巔峰時期,我們網站的每月用戶訪問量高達2500萬人次。
只要照章行事,誰都可能成功
我之所以如此熱愛實用竅門,是因為“只要照章行事,誰都可能成功”。就好比一個不會做菜的門外漢想要做一道漢堡肉餅時,買一本合適的烹飪書參考著做,總是不會錯的。
有一些人一味地為“不知道怎么做漢堡肉餅”而苦惱,卻不看烹飪書;還有一些人翻車一次后就灰心喪氣了,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沒有做菜的天賦”。事實上,這些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選擇烹飪書時,也是講究訣竅的。其實,那類深談“烹飪最重要的,是讓品嘗菜肴的人露出滿意的笑容”,即談論經驗的書,還有高談闊論“不能完全照著食譜做菜,要學會自己創新”,即創新應用型的書,對初學者都毫無參考價值。
雖然這兩點在未來的學習中也很重要,但對于閱讀參考書的門外漢來說,當務之急是有效地解決現有問題,改變現狀。
成功的秘訣在于,“在起步階段不必自己思考”。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市面上早已經有各種可參考的“實用手冊”了,所以在起步階段我們只需借助工具書按部就班即可。除非到了萬不得已要自己思考的境地,不然就盡可能地借助工具書,以求快速達成目標。
以烹飪漢堡肉餅為例,首先要熟記制作它的食譜,等到廚藝見長時,再去發掘制作它的關鍵技巧或者發揮自己獨特的創意。既然到了某個階段必定需要自己獨立思考,那么在此之前最好借助他人的智慧盡快達成目標。人類就是這樣不斷進化而來的。
我也想為“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付諸行動”的人們提供類似的“食譜”,所以我撰寫了本書。
本書具體面向以下幾類人群:
“明明知道‘需要行動起來’,卻偏偏行動不起來”的人;
“沒有什么特別想做的事,就算有也缺乏自信”的人;
“想要人生更有激情、更充實,卻不知道做什么好”的人。
本書將按照以下5個步驟進行講解:
① 打開限制自身的枷鎖;
② 給自己塑造理想的角色;
③ 讓角色實際行動起來;
④ 構建角色生活的環境;
⑤ 借助角色“推動人生故事發展”。
既然我撰寫了本書,當然也滿心期待很多人能踐行書里的建議,希望他們能單純地享受思考的過程。
幸福與成功不同
我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是“追求自己的幸福”,想必很少有人會對此提出異議,因為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幸福。
不過,有很多人將幸福和成功畫上了等號。
在詞典里,“成功”被解釋為“獲得預期的結果”,比如“變成富翁”“擔任大企業的董事長”。
雖說這也是美事一樁,不過它是否能和“幸福”畫上等號,就另當別論了。畢竟這只是意味著“目標達成了”,僅此而已。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假設有人將“出人頭地,升任企業董事長”作為奮斗目標,他每天忙于工作,犧牲了個人時間,甚至遭受了同事的孤立……不過,他在職場上一路高升,最終打敗了許多競爭對手,成功升任了董事長。如果將這樣的結果歸結為“幸福”,我不敢茍同。
人們常常誤以為“正因為歷盡艱辛,越過艱難險阻,成功來之不易,所以這才是一種幸福”,于是大家在腦海中描繪了一幅畫,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可是,有的人雖然努力考上了“好大學”,但精神上飽受備考的折磨,在大學期間一直悶悶不樂;有的人雖然實現了財務自由,可以一輩子不用工作,卻因為每天百無聊賴而痛苦不已。
換言之,在某種意義上,實現目標確實意味著成功,但這并不代表也收獲了幸福。
幸福意味著活在當下,活得充實
要實現某個目標,當然需要付出努力。
由于我經營的公司是提供技術服務的,其中七至八成的業務是讓人進退維谷或者令人郁悶苦惱的麻煩事。面對這些麻煩事,我并不是秉持著“終會苦盡甘來”的態度,而是以“生活就是有喜有憂,有苦有甜”的觀點坦然接受。
就像制造產品一樣,生產者每天都會碰到困難,面臨痛苦,但在看到產品暢銷或者深受顧客喜愛的那一瞬間,他們的內心又會收獲十足的喜悅。
在我看來,喜憂參半的生活才最讓人感到充實、幸福。
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切換,“一年之中,先只和煩惱打交道,等達成目標后,剩下的全是幸福”是不可能的。
換言之,無論發生什么,我們都能感受到“活在當下,活得充實”,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人生狀態。
我希望更多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掌握“故事思維”,也希望他們比起注重是否可以達成目標,更在意“當下是否快樂,是否活得充實”。
我撰寫本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快樂,因為閱讀有趣的作品、玩游戲、品嘗美食、買到心儀的商品……也能為人們帶來快樂。可是,這些快樂都是可以用金錢買到的,但是“顧客愿意花5000日元購買我的作品”帶給我的快樂千金難買。此外,這部作品還是我與同伴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所以我會獲得加倍的快樂。
正因為我“活在當下”,所以才能感受到幸福吧!
相比助你成功,本書更愿你幸福
本書既不屬于“成功勵志書”,也與“自我啟發類的書”稍有不同。
本書著重的不是如何促進自身成長,而是稍微轉變一下思維方式,人生道路也許就會走得更順,可能最終會通往幸福。

讓更多的人獲得成功很難,但獲取幸福相對容易,因為這只需要改變一下自身的狀態便能實現。讓感覺自己不幸福的人突然擁有100%的幸福很難,但如果能將100%的不幸福減少至80%,進而減少至50%,這也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綜上所述,本書將:
?幫助更多的人活在當下,活得充實,變得幸福;
?介紹如何變得充實、幸福;
?引導讀者轉變思維方式,找到讓人生道路走得更順的訣竅;
?提供具體的方法論。
在你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之時,或者正為不懂該如何行動起來而感到煩惱之際,倘若本書能幫你一點兒小忙,我將備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