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隱谷稻香
- 三國:量子永生
- 西門云禮
- 2630字
- 2025-04-08 08:32:24
晨霧尚未散盡,張恪已經帶著孩子們在溪邊筑壩。濕潤的泥土在腳下發出噗嗤聲,這讓他想起《齊民要術》中“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的記載。
“張先生,這泥巴地能種谷子?“男孩捏著塊黏糊糊的黑土問。
張恪將竹樁夯入河床:“我們要種水稻。“他從懷中掏出從廢墟中找到的青銅耒耜,“東漢《四民月令》記載'三月可種粳稻',我們需要改良'火耕水耨'法。“
知識點:漢代稻田生態循環技術
張恪演示將艾草鋪在田里焚燒:“火耕能殺滅雜草和蟲卵。“他引導溪水漫過焦土,“水耨利用淹灌抑制雜草生長。“
少女疑惑地問:“為什么不用鋤頭?“
“水稻需要持續淹水。“張恪指了指遠處的陂塘,“東漢《水經注》記載'芍陂周百二十里',我們需要構建生態系統。“
稻田系統構建
孩子們分組行動:王順帶領男孩們用竹篾編織魚簍,少女和張恪負責整理田埂。張恪解釋道:“田埂要高出水面一尺,防止漏水。“他將碎陶片嵌入埂壁,“這是'防鼠層',東漢人用瓦礫防田鼠。“
他從懷中掏出從廢墟中找到的漢代陶塤:“我們需要'生物防治'。“他吹響塤聲,驚起一群野鴨子,“馴化綠頭鴨捕食害蟲。“
稻田生物鏈設計
當稻田平整完成后,張恪帶領孩子們投放魚苗:“鯉魚吃草,鯽魚吃蟲,青魚吃螺。“他用竹管制作喂食臺,“每天定時投喂豆餅,形成條件反射。“
王順不解地問:“為什么不直接養魚?“
“魚稻共生能提高效益。“張恪解釋道,“東漢《異物志》記載'交趾稻夏冬又熟',我們需要全年輪作。“他將浮萍撒入水中,“這是'綠肥前驅',腐爛后能肥田。“
水質調控技術
張恪在稻田中設置了特殊裝置:“這是'水質監測樁',每月測量透明度。“他將標桿插入水中,“低于一尺需要換水。“
少女驚嘆道:“張先生,您怎么連魚都懂?“
張恪笑了笑:“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開麻布上的《齊民要術》,“賈思勰記載'稻苗長七八寸,陳草復起',我們需要'鴨群巡邏'。“
鴨子馴化實驗
張恪帶領孩子們捕捉野鴨子:“選擇體型較大的個體,剪去初級飛羽。“他用竹籬笆圍成馴化區,“每天投喂煮熟的稗子,建立信任。“
王順擔憂地問:“萬一下雨怎么辦?“
“我們需要'鴨舍控制系統'。“張恪用木板搭建簡易棚屋,“濕度超過80%自動通風。“他解釋道,“東漢《淮南子》記載'夫禽獸之不可同群者,其類異也',馴化需要科學方法。“
病蟲害監測
插秧后第十天,張恪在田間發現了稻飛虱。他指導孩子們捕捉害蟲:“每百叢超過十頭就要干預。“他將艾草和苦楝皮熬成湯劑,“這是'蟲無蹤',對刺吸式害蟲有效。“
少女疑惑地問:“為什么不用魚?“
“魚吃不到葉背的蟲子。“張恪演示將藥劑噴灑在稻莖基部,“東漢《神農本草經》記載'藜蘆殺蠱毒',我們需要精準施藥。“
經過三天三夜的努力,隱谷的稻田系統終于建成。張恪站在田埂邊,看著整齊的秧苗,心中充滿成就感。他知道,這個小小的生態系統,將是改變歷史的第一步。
“張先生,稻子什么時候熟?“少女問道。
張恪計算了一下:“早熟品種三個月,晚熟品種五個月。“他指著遠處的山坡,“我們需要修建曬谷場。“
晨霧籠罩的曬谷場上,張恪蹲在石臼前,將曬干的大豆與棉籽混合研磨。金黃的豆粉在晨光中閃爍,這讓他想起《齊民要術》中“餅肥壅田,其收倍常“的記載。
“張先生,這些豆餅能吃嗎?“年幼的男孩捏著塊油乎乎的餅粕問。
張恪將餅粕掰成小塊:“這是肥料,不是食物。“他從懷中掏出從廢墟中找到的青銅杵臼,“東漢人用'油餅法'肥田,我們升級成'復合餅肥'。“
知識點:漢代餅肥制作與土壤改良技術
張恪演示將豆餅與骨粉按3:1混合:“豆餅含氮,骨粉含磷。“他將混合物堆放在陶甕中,“加入腐熟的牛羊糞,進行有氧發酵。“
少女疑惑地問:“為什么不直接撒豆餅?“
“生餅肥會燒苗。“張恪指了指遠處的稻田,“東漢《泛勝之書》記載'糞種'法,我們需要微生物降解。“他解釋道,“發酵能產生腐殖酸,改良土壤結構。“
餅肥發酵流程
孩子們分組行動:王順帶領男孩們砍伐桑木制作攪拌棒,少女和張恪負責控制發酵溫度。張恪解釋道:“最佳溫度55℃,持續兩周。“他用獸皮包裹陶甕,“這是'保溫層',東漢人用馬糞發酵制曲。“
他從懷中掏出從廢墟中找到的漢代陶溫度計:“通過觀察陶球膨脹度判斷溫度。“他演示將陶球放入發酵堆,“球體上浮說明溫度達標。“
餅肥施用技術
當餅肥腐熟后,張恪帶領孩子們進行田間試驗。他將肥料條施在稻根旁:“距離根系三寸,防止燒根。“他用竹管制作施肥器,“東漢《四民月令》記載'春三月,時雨降,可種稻',我們需要精準施肥。“
王順不解地問:“為什么不用撒播?“
“條施能集中養分。“張恪解釋道,“餅肥含油脂,撒播會降低肥效。“他將苦楝皮粉混入肥料,“防蟲同時促進分解。“
土壤改良實驗
張恪將試驗田分成三塊:
1.?對照組:施用普通糞肥
2.?餅肥組:施用腐熟豆餅
3.?混合組:餅肥+骨粉
“我們要測試不同肥料對水稻的影響。“張恪用竹片在界石上刻下標記,“秋收時稱量千粒重。“
少女驚嘆道:“張先生,您怎么連肥料都會做?“
張恪笑了笑:“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開麻布上的《齊民要術》,“賈思勰記載'種麻,糞要極熟',我們需要量化數據。“
微生物接種技術
施肥后,張恪在田間設置了“功能菌接種站“:“這是'地力激活劑',從老豆根提取的固氮菌。“他將泥漿涂抹在稻根周圍,“每穴五克,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孩子們輪流接種,第三天清晨,男孩興奮地跑來報告:“張先生,稻葉更寬了!“
張恪仔細查看后點頭:“功能菌起作用了。“他調整灌溉方案,“增加間歇曬田,促進根系吸收。“
病蟲害防治
孕穗期,張恪在田間發現了稻瘟病。他指導孩子們摘除病葉:“病株率超過5%就要施藥。“他將艾草和大蒜熬成湯劑,“這是'瘟必克',對真菌病害有效。“
少女疑惑地問:“為什么不用餅肥?“
“餅肥能提高抗病性,但已發病需要藥劑。“張恪演示將藥劑噴灑在葉鞘,“東漢《神農本草經》記載'黃連止痢',我們需要復配藥劑。“
產量評估與優化
秋收時節,張恪帶領孩子們進行測產。他用青銅量器稱量稻谷:“餅肥組畝產四石五斗,比對照組增產41%。“他記錄在麻布上,“千粒重增加1.8克,堊白度降低30%。“
王順驚訝地問:“為什么混合組增產更多?“
“氮磷鉀協同作用。“張恪解釋道,“東漢《泛勝之書》記載'糞壤相參',我們需要優化配比。“
經過三年試驗,隱谷的水稻產量穩居高位。張恪站在田埂邊,看著金黃的稻浪,心中充滿成就感。他知道,這個小小的餅肥技術,將是改變歷史的第一步。
“張先生,明年種什么?“少女問道。
張恪指向遠處的山地:“茶樹。“他展開麻布地圖,“我們需要修建梯田,發展立體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