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肝帝上線!S級實驗室的初體驗!
- 直播造機甲,求國家趕緊收了我!
- 超不想碼字
- 2033字
- 2025-04-10 00:01:00
進入“盤古計劃”專屬實驗室的第三天,蘇辰已經(jīng)徹底進入了“肝帝”模式。
對于一個前世就是技術宅,并且擁有【神級工程師系統(tǒng)】的人來說,眼前這個堆滿了尖端設備和無限資源的S級實驗室,簡直就是夢想中的天堂!
他幾乎是廢寢忘食地撲在了工作臺上。
巨大的實驗室內,各種高精尖設備在他的操控下,發(fā)出有條不紊的運轉聲。
幾名穿著無菌服的技術助手,像是最專業(yè)的工具人,嚴格按照蘇辰的指令,進行著材料的切割、打磨、遞送等輔助工作。
蘇辰則戴著一副由自己特制而成的AR眼鏡,眼前懸浮著【脈沖電磁炮(微型)】的復雜三維圖紙,雙手如同幻影般在各種工具和零件間飛舞。
“三號機械臂,將A-7號鈦基高溫合金錠,進行激光熔覆沉積,精度0.05毫米。”
“光譜分析儀,實時監(jiān)測C-3區(qū)材料成分變化。”
“通知材料組,我需要純度99.999%的鈮酸鋰晶體,加急!”
一道道指令從他口中發(fā)出,清晰、準確、高效。
他的表現(xiàn),讓那些名為助手、實為觀察員的技術人員們暗暗心驚。
這年輕人……
真的是剛接觸這些設備嗎?
上手速度也太快了吧!
而且他對各種材料特性、加工工藝的理解,簡直不像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倒像是個沉浸此道幾十年的老專家!
當然,蘇辰并沒有表現(xiàn)得太過“非人”。
他巧妙地將許多操作歸功于AR眼鏡的“輔助”和實驗室設備的“智能”。
并且時不時會“請教”助手一些基礎問題,維持著自己“天賦異稟但經(jīng)驗尚淺”的人設。
電磁炮的主體結構、能量傳導線路、基礎控制單元……
在頂級設備和充足材料的支持下,這些部件的制造進度飛快。
然而,當進行到最核心的“磁場約束線圈”和“高能脈沖電容器”的制造時,蘇辰終于遇到了第一個真正的“挑戰(zhàn)”。
按照系統(tǒng)圖紙的要求,磁場約束線圈需要用一種特殊的超導材料,以亞微米級別的精度,層層纏繞疊加,形成極其復雜的空間結構,才能在瞬間產生并約束住足夠強大的脈沖磁場。
而高能脈沖電容器,則需要在極薄的特種介電薄膜上,均勻沉積多層不同的納米材料,以達到恐怖的能量密度和瞬時放電功率。
“不行……這精度還是不夠!”
蘇辰皺著眉頭,看著從五軸聯(lián)動超精密加工中心取下的線圈半成品。
在顯微鏡下,即便是這臺價值數(shù)千萬的頂級設備,加工出來的精度,距離系統(tǒng)要求的“完美”標準,依然差了一絲!
而就是這一絲的差距,足以導致最終成品性能大幅下降,甚至在激發(fā)時直接燒毀!
電容器那邊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材料沉積的均勻性和層間結合度,始終達不到理想狀態(tài)。
“媽的,看來系統(tǒng)出品的東西,果然不是這個時代的設備能輕易搞定的。”蘇辰心中暗罵。
表面上,他則露出了苦惱和焦躁的表情。
他拿著半成品在線圈和電容器的工位之間來回踱步,時而對著全息圖紙比劃,時而調出超算進行復雜的模擬,嘴里念念有詞:
“不行,磁場泄露還是太嚴重……”
“能量密度上不去,峰值功率差了至少百分之十五……”
“難道是材料本身的問題?還是加工精度限制了?”
他的“投入”和“掙扎”,被實驗室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忠實地記錄下來,傳遞到了趙櫻和兩位院士那里。
“看來,他遇到瓶頸了。”
王院士看著監(jiān)控畫面,沉吟道,“亞微米級的超導線圈塑形和多層納米介電薄膜沉積,這確實是目前材料加工領域的世界級難題。”
“這小家伙的理論設計非常……大膽,甚至可以說是天才!”
“但想要將理論轉化為現(xiàn)實,工藝上的鴻溝,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
李院士也點頭表示贊同。
趙櫻則更關心安全問題:“他操作的能量級別不低,會不會有風險?”
就在這時!
砰!
實驗室的電容器測試區(qū),猛地傳來一聲沉悶的爆響!伴隨著一團短暫的電火花!
雖然安全防護罩及時落下,沒有造成任何損害,但還是讓監(jiān)控室里的眾人心頭一緊!
“報告!C-14號電容器樣品,在進行高壓充能測試時發(fā)生擊穿短路!”一名助手連忙匯報。
蘇辰看著報廢的樣品,臉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懊惱表情,嘴里嘟囔著:“該死!”
“能量密度太高,材料撐不住!”
“看來必須……必須有更高精度的加工手段才行……”
“比如……激光蝕刻?”
他仿佛是無意中說漏了嘴。
監(jiān)控室里的李院士和王院士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訝。
激光蝕刻?
這小子,連這個都知道?
看來,他腦子里的“貨”,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啊!
趙櫻則是眉頭微蹙,這個蘇辰,似乎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透露出一些超越他“人設”的東西。
蘇辰則在心中暗笑。
鋪墊,完成!
接下來,就是該想辦法,搞定那1000多積分,把系統(tǒng)商城的那個【高精度激光蝕刻模塊】搞到手了!
接下來的幾天,蘇辰依舊在實驗室里“埋頭苦干”。
他嘗試了各種“常規(guī)”方法,試圖解決線圈和電容器的制造難題。
比如調整加工參數(shù)、更換不同批次的材料、甚至“請教”李院士和王院士,尋求理論上的指導。
兩位院士也確實給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比如采用多步光刻結合反應離子刻蝕的方案,或者嘗試用分子束外延技術進行薄膜沉積。
這些都是目前最前沿的科研手段。
但蘇辰在“嘗試”過后,都以“效果不理想”、“設備不匹配”或“周期太長”為由,婉拒了。
他表現(xiàn)出的“固執(zhí)”,讓兩位院士有些無奈,但也更加確定,這小子肯定是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只是受限于某些條件無法實現(xiàn)。
而蘇辰,則在暗中尋找著賺取系統(tǒng)積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