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休歷史鄉土地理研究
- 安介生 李嘎 姜建國
- 3209字
- 2025-04-28 11:27:42
總序
喬健[1]
筆者祖籍是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鎮,出生于省會太原市。唯幼小時適逢抗日戰爭初起,不及隨父親撤退至后方,只能先與姐、妹及弟隨母親投靠文水縣南武度村的外祖家。三年后才搬回介休祖家,但1942年便逃往陜西省宜川縣秋林鎮與父親相聚??谷諔馉巹倮螅?946年,返回了太原市,卻因內戰,沒能再回介休。在介休雖然只住了兩年多,不過在童年的記憶中,卻是最鮮明的一頁。
1985年得費孝通教授舉薦,民盟中央安排,筆者應邀在山西社會科學院作學術講座。講座后次日,便由山西民盟人員陪同訪問了介休。承當地領導熱忱接待,特別是縣委副書記張培榮、副縣長段景勤、王融亮等都親身陪同筆者到了洪山村。當地的源神廟、水磨、槐樹院都殘缺了不少,但對筆者而言卻仍是那么熟悉而親切,更可喜的是,源神池的泉水依舊涓涓涌出。
2011年秋,應山西凱嘉古堡文化研究院路斗恒院長之邀,筆者偕妻李潔予女士及子喬立博士,全家回到了介休市,詳細參觀了正在保護修建中的張壁古堡、祆神樓、后土廟、城隍廟以及汾河濕地公園。這次有幸與修復這些文化遺產、發展城市文化的介休市王懷民市長見了面,作了數次訪談,且承其安排在介休一中新建成的報告廳做了一場學術講座。
在筆者所接觸過的眾多中國內地的地方首長中,王市長是對地方建設最有定見、最具熱忱的一位,對學者們的意見更能充分理解與接受。他委托筆者推薦一批學者為介休的遺跡保護與文化建設提供建言與方案,筆者所識主要是同行人類學家,于是在內地五所大學各選了一位,日本民族學博物館選了一位,連同筆者共集聚了七位人類學者來研究介休這樣一個中型城市,絕對是史無前例的事。其意義,稍后再討論。為了補強在實踐上可能的不足,筆者特別邀請了臺大最具聲望的城鄉規劃專家夏鑄九教授,另外也邀請了兩位世新大學同人,一位傳媒專家、一位歷史學者。介休市政府也邀請了八位專家,包括復旦大學的歷史地理學家安介生教授。
這群學者專家于2012年9月1日齊集介休市,參訪之后于9月3日舉行圓桌論壇,就有關如何維護當地文化遺產、發展城市文化各抒卓見,記錄成文,集為專書,已在臺北出版。[2]
論壇后,議定五位學者就不同的領域在介休進行深入而較長時期的實地調查研究,如下表所示。

上列五人中,四位是人類學家,所以人類學顯然是總研究的領導學科。人類學是西方產物,其哲學基礎全在西方,面對現實中國社會,其理論與方法,自有一定隔閡。這個問題在別的社會科學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等中,都普遍存在,相關學者也都積極促成其學科的中華本土化。費孝通先生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到了晚年終于想到一個具體主張——“文化自覺”。這是他在1997年于北京大學開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演講中提出的:
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3]
以上這段話,還有一個背景必須說明。1990年12月為了慶賀費老八十歲誕辰,日本的中根千枝教授與筆者特別在東京舉辦了“東亞社會研討會”(Studies in East Asian Society)。廣邀中國、日本、英國、美國、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與費老相熟的學者逾十五位出席,同為費老賀壽。費老作了主題演講,題目是《人的研究在中國》(Study of Man in China)。早在此會前,當代英國人類學大師之一的Sir Edmund Leach曾送了筆者一本他的新作《社會人類學》(Social Anthropology,1985)。書中評論了許烺光、林耀華、楊懋春與費老對中國社會的研究。由于歐美人類學家的傳統是不贊成研究自己的社會,所以對于前三位的研究都持貶義,唯獨贊成費老的研究《江村經濟》。所以筆者特地買給費老一本。他看了之后大為欣喜,激發了他在主題演講中提出的論點。
費老與Leach同時是Malinowski的學生,同修其“席明納”(Seminar)。那本書使他憶起Leach在課堂上的能言善辯、意氣風發的神采。費老把這次的主題演講當作是與Leach的另一場辯論??上each在此會之前不幸逝世,只能是一場一方缺席的辯論。
主題演講之后,費老特別慎重地用毛筆寫了四句后來廣為流傳的四字真言作為結論。他在上引1997年有關“文化自覺”的演講里,也不忘把這四句真言作為結語:
七年前在我80歲生日那天在東京和老朋友歡敘會上,曾瞻望人類學的前途,說了下面這一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边@句話我想也就是今天我提出的文化自覺歷程的概括。[4]
可見費老的“文化自覺”概念是在思考如何與Leach論辯時激發的。由于有了這四句真言,“文化自覺”便不會突出任何民族中心論的意味。因為研究者不只是對自己的文化有充足了解與喜愛,對接觸以及研究過的他族文化也要有充足了解與喜愛。各美其美之外,還要美人之美。這樣美美與共,方能達致天下大同。
不過從人類學的觀點,兩人辯論的重點乃是對人類學價值問題的看法。對此,費老有清楚的解釋:
我與Edmund可以說是 Malinowski門下的同門弟子,可是Edmund堅持認為人類學是純粹的智慧演習,而我則覺得人類學如果不從實際出發,沒有真正參與到所研究的人民的生活中去,沒有具有一定程度的實踐雄心,就難以獲得自身應有的價值。
我學人類學,簡單地說,是想學習一些認識中國社會的觀點與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識去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所以是有所為而為的。[5]
費老晚年,常喜題寫“志在富民”四字,來表達對自己所學的人類學能早日達到“學以致用”的急切愿望。
對于人類學學科中華本土化的問題,費老到了耄耋之年,才想到文化自覺以及人類學的終極致用與價值這兩個課題,其余課題與細節仍待后人集思廣益。筆者不自量力,謹先提出一個構想,且名之曰“自覺發展”。
自覺發展是文化自覺必然的后續步驟,兩者是不能分割的。一個人對其文化有了自知之明也即自覺之后必須有一切實可行的方案,可以讓他能主動而自覺地推動其文化或其中某些項目向著他期待的方向發展,獲得他所期待的成果,這樣他的文化自覺才會有一個圓滿的實現。
文化自覺的完成主要靠自身的努力,自覺發展的實現卻同時需要相關單位、地區、族群的掌權人,如地方首長或族群領導充分配合才行。進行介休市調查研究的筆者等五人何其幸運,能遇到王懷民市長這樣全心、全力、熱忱、積極配合的地方首長。王市長不單對介休市的文化、社會、經濟等有全面與徹底的認知,對研究調查所涉及概念與學理也充分理解。所以全體參與人對介休市的研究與發展所涉及的從文化自覺到自覺發展這一過程,從現在的情況看來確實十分令人滿意?,F在首期調查研究報告已按時完成,即將依前列四個領域編輯出版為四部專書。然后全體參與人員會仔細、深入、認真進行檢討與反思。希望通過這次對介休市的實證研究,能把人類學中華本土文化的特點體現出來,并記錄下來。同時把歸納與推論出來的可能成為自覺發展的重點成果也盡量列出供行政部門參考。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可以依據首期對介休市實證研究的心得與介休市政府實施我們建議的情況,建構一種人類學中華本土化的初期模型,重復這種運作或選擇介休市以外地區作同類運作,可以更完善這種模型,這是我們在學術上的理想。在實踐方面,便是希望通過文化自覺與自覺發展這一過程的運作能使介休或其他地區的人民更富裕,生活更美滿。
“黃土文明·介休范例”首期工程能順利如期圓滿完成,端賴王懷民市長暨介休市政府全體領導及行政人員,特別是郝繼文與張志東兩位先生全心全力的協助與精誠無私的配合。對此,我們謹致上最高的謝忱。
2015年10月25日
[1].喬健,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類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創系主任,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世新大學榮譽教授。
[2].喬健、王懷民主編:《黃土文明一亮點:介休市保護文化遺產與發展城市文化論述》,華藝學術出版社2014年版。
[3].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4].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5].Fei Xiaotong,Study of Manin China,In Home Bound,Studiesof East Asian Society,Chie Nakane and Chien Chiao,eds.,Tokyo: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Tokyo Bunko,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