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術自傳: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卷、文哲學部卷(全2冊)
- 周溯源 趙劍英主編
- 2877字
- 2025-04-28 14:05:31
序
王偉光
今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成立十周年,我們適時編纂出版這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術自傳》,這是一件嘉惠學人的好事,也是贈賀學部成立十周年的一份厚禮!學部委員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榮譽稱號,獲此殊榮者是各個學術領域中的佼佼者和領軍者,學術素養深厚、學術成就卓越。這套學部委員學術自傳的出版,可以使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這些優秀學者的學術成就和貢獻,使后學者能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同時,這套學術自傳也是對中國半個世紀以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歷程的巡禮,展示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薪火相承、人才輩出的盛況。在出版之際我談一點感想和體會,代為序言。
我國的學部委員制度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之初,即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全國科學事業的領導機構。1953年,中央派錢三強、張稼夫率中國科學院代表團出訪蘇聯,調研蘇聯在組織、領導科學事業等方面的經驗,了解蘇聯科學院的學術管理體制等情況。1955年6月,中央決定在中國科學院建立學部委員制度,設立哲學社會科學部、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四個學部,產生第一批學部委員233人。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身哲學社會科學部產生學部委員61人。學部委員包括了我國社會科學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著名學者。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后,哲學社會科學部先后于1955年、1957年、1960年、1963年召開了四次學部委員大會,討論、確定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方針、任務和交流經驗,規劃重點研究項目,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等,在推動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樹立優良學風、努力培養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63年以后,由于錯誤路線干擾,學部再未舉行過學術活動,學部委員也再未增選,學部基本處于癱瘓和停滯狀態。
1977年中國科學院恢復學部活動并開始增選學部委員,1993年學部委員改稱院士,成為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恢復學部委員制度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強烈愿望。中國社會科學院自1977年成立后,在歷屆院長的領導下,與哲學社會科學界一起進行反復調研和論證,形成了大量的報告和方案,為恢復學部委員制度做了充分準備。2003年我院制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十年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著手設立學部委員制度”,以此作為加強人才建設,建成培養和造就一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重要基地的具體措施和步驟。2006年8月3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正式成立,分別設立了文史哲學部、經濟學部、社會政法學部、國際研究學部、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五大學部,2010年文史哲學部分為文哲學部與歷史學部,形成目前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文哲學部、歷史學部、經濟學部、社會政法學部、國際研究學部六大學部布局。2006年,我院推選出首批學部委員47人、榮譽學部委員95人。2011年,增選學部委員10人、榮譽學部委員38人。2014年,增選學部委員4人。自學部成立后,我院共產生學部委員61人、榮譽學部委員133人。
我院遴選學部委員的標準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在遵守科學道德、維護科學精神、發揚優良學風等方面發揮表率作用。學部委員以自己的言行踐行了這一標準和要求,他們將學術專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主持和參與了若干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在學科建設、學術發展、理論創新、資政建言、人才培育、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們深厚的理論素養、開闊的學術視野、勤勉的治學精神、優良的學術操守垂范于后學,是我院寶貴的學術財富。
中國社會科學網自2011年1月1日創辦上線,為服務中央對我院“三個定位”的要求,增強我院在社科領域乃至國際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宣傳好我院的科研成果與優秀人才,引領理論學術的思潮,該網在首頁開辟了“學部委員”專欄,一是為學部委員開設專題介紹,二是設置“學部委員學術自傳”欄目。這一專欄受到了理論界和學術界的好評,展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對外形象,擴大了學術影響。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睘榱藢W部委員寶貴的學術財富薪火相承,在學部成立十周年之際,我院在有關部門和單位,特別是在周溯源同志的積極推動下,在社科網專欄資料的基礎上,再次組織學部委員、榮譽學部委員撰寫學術自傳。除了已經病逝或年高病重無法寫作者外,有140位學部委員、榮譽學部委員撰寫了學術自傳。這些自傳樸實親切、明白曉暢,講述了各自的人生經歷和學術經歷,敘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為人民求學、治學,如何克服困難,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貧寂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這套自傳不僅介紹了學部委員的學術成就,而且總結了他們各自的治學經驗。從學部委員的學術自傳中,可以看出他們在為人民做學問的路上,如何廢寢忘食,爭分奪秒,惜時如金。
由于時間所限,這套學術自傳有約稿型、訪談型、隨筆型,雖然在整體設計和文體方面看似不甚統一,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些學者的學術個性與風格。另外,由于各位學部委員學術自傳的篇幅長短不一,考慮到篇幅的均衡問題,在付梓出版時沒有按各學部劃分獨立成冊,也是本套叢書的缺憾。此外,如能增加同行專家對學部委員學術成就與學術貢獻的評價,則將起到錦上添花之效。
學術自傳是作者對學術道路的回顧與總結,其中凝聚了作者的治學經驗與治學方法,又有對新中國關于學術人才培養的描述,更不乏作者對學術與人格、學術與利益、學術與功名等關系的人生思考,因而這套學術自傳既富有啟發和感染力,又具有當代學術史的史料價值。當前,我院的學部委員、榮譽學部委員總體年齡偏大,有很多已到耄耋之年,他們的學術智慧和治學經驗需要傳承與發揚。因此,這套學部委員學術自傳,可以稱得上是一項學術史料的保護和搶救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今年5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要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為人民做學問,做大學問、做真學問。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習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努力追求的目標。我們也期盼這套學術自傳的出版能乘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東風,推動我院、我國的科研人員以學部委員、榮譽學部委員的高尚追求和優良學風為榜樣,不畏艱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016年8月3日寫于建國門社科院科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