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遠古部族、族群與華夏民族

在中外學術界對于民族概念之討論中,有“古代民族”和“近代民族”概念之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對內和對外都不得不更緊密地團結起來。親屬部落的聯盟到處都成為必要的了。不久,各親屬部落的融合,從而分開的各個部落領土融合為一個民族的整個領土,也成為必要的了。”[1] 恩格斯所說的這種民族的概念顯然屬于古代民族。而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講道:“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2] 同時斯大林又進一步補充說:“民族不是普遍的歷史范疇,而是一定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3] 斯大林認為在資本主義時代以前沒有民族,斯大林對“民族”界說卻屬于近代民族的概念。

在原始時代,從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聯盟,經歷過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最后才形成有著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習俗甚至共同文化心理的部族,隨著部族的遷徙、交流以及武力的征伐、兼并等,部族進一步擴大,從其他地區進入這一部族生活區的氏族或者部落經過漫長時期的生活,與原住民逐漸產生融合,并受到原住民的語言、習俗甚至原始信仰的影響,從而成為一這區域新的部族,于是產生了“族群”。在這一族群中,他們來自不同的部族,有不同的祖源、不同的血統,卻生活在同一區域,有著相似的語言、習俗、文化。這些族群進一步融合,最終產生了民族。

在遠古時期,由于歷史渺茫,我們今天沒有更多的材料來了解從幾十萬年前一直到170多萬年前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猿人等原始時期的生活狀況。然而從后來眾多的考古成果來看,至少在距今9000—4000多年以前,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們,以他們杰出的智慧創造了足以傲視全人類的上古文明,諸如裴李崗文化、河姆渡文化、北辛文化、仰韶文化、大地灣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濱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這些眾多的文化遺址分布于廣闊的古老中國大地的每一個區域,它們不僅清晰地展示著華夏先民們以堅實的步伐大踏步邁進文明時代的足跡,同時也可以說明中華文明原本便是多元發展的,無論是以前的黃河流域文化源頭說還是后來的黃河、長江兩大文化源頭說都不足以科學地概括中華民族文化在其發生、發展階段的多元性。我們雖然不能準確地統計出在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有多少個部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有著不同的祖先,也生活在不同的地區,在部族繁衍、生活和發展的過程當中,曾經出現過一個個杰出的祖先,他們曾經帶領自己的部族戰勝過一次又一次自然災害,也一次又一次擊退其他部族的入侵而使自己的族人獲得生存的機會。這些祖先的事跡和故事讓他們記憶深刻,于是部族的后裔們用神話傳說的方式代代傳誦這些古老的故事。這些先祖不僅有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鯀、大禹,還有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曾光芒四射的東方大神帝俊、具有反叛精神的中原大神共工和上古時代一直被中原部族所打擊的三苗族的先祖們。有很多神話人物如帝俊、伏羲、少昊等既不是炎帝部族的一脈,也不是黃帝的后裔子孫。

在原始時代,通過無數次征戰、兼并,那些相對弱小的部族逐漸被強悍的部族所征服、吞并,這些被征服者在失去了他們世代生活的土地的同時,也失去了部族的稱號,從而成為另一部族的子民。然而,自己祖先的姓名和英雄業績永遠保存在他們的歷史記憶當中。雖然自己的部族已不存在,然而自己部族中的神話人物卻永遠存在。當我們翻開現存的記載中國古代神話最為集中、豐富的《山海經》一書時,發現它就是一部中國遠古時代的世系和神譜。正因如此,就形成了中國古代神話的獨有的特色:多神而無中心神。

這是正常現象,因為華夏民族本就是融合上古多部族而形成的一個強大民族,當黃帝部族戰敗炎帝部族、擊敗東方帝俊部族之后,一舉入主中原,成為原始時期最強大的部族,炎黃之戰也為后來華夏民族的融合、形成奠定了基礎。對于黃帝之后的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禹等,我們不能輕易否定他們存在的真實性,但絕對不能輕信他們都是源于黃帝一脈而代相傳遞的歷史人物。在最講究世系的《山海經》中,除記載顓頊和大禹是黃帝的后裔子孫之外,帝嚳、堯、舜都和黃帝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從黃帝時代到啟建立夏王朝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能夠一統中華,可以說是“萬邦林立”的時代。

史前時代的族群經過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到秦漢之時形成了后來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王雷《民族定義與漢民族的形成》一文對部族和民族的概念進行論述說:

部族是在部落聯盟基礎上產生的。一方面具有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的某些特點,另一方面又具有按照地域單位統一起來的最初的國家形式。部族的形成是以部落方言相同、地理位置相連、部落文化相近,部落間發生經濟往來為前提的。部族的形成開始打破以往部落和部落聯盟間的界限,但并沒有使氏族制度的影響完全消除。因此還不能建立起一個真正具有公共職能的國家。我們說任何部族國家都不可能是穩定統一的,其基本原因就是建立國家的原部落聯盟和部落中的上層集團利益,因政治、經濟、文化的分散狀態,而不能夠得到高度的集中。“部族”作為一個從血緣關系的氏族社會,向按地域聯系起來的階級社會過渡的共同體,可以存在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兩種社會形態中。[4]

王氏的觀點極具參考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和中原諸侯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來稱呼四周不服王化的族群,而自稱為“華”“華夏”“諸夏”“夏”等,顯示出民族的自覺意識產生。而秦漢之后所產生的、被后來傳統文化所共同接受的“漢民族”正是在這“華夏民族”基礎上所形成的。

那么,華夏民族到底形成于何時呢?王震中先生認為:華夏民族的形成當開始于夏代,而“華夏民族”就是“夏民族”,當然,它與“夏王朝”“夏文化”并不是一回事。“它是夏王朝內包含了夏部族、商部族、周部族等眾多部族在內的民族,它以夏代多元一體復合制王朝國家結構為基礎。在某些時候,國家可以視為民族的外殼或民族聚合的一種形式。夏、商、周三代復合制國家就是華夏民族的外殼,是復合制國家機制促使了以華夏文化為紐帶、為血脈的華夏民族的形成。”[5] 這種結論是十分有道理的。經過夏商以來的融合與凝聚,至西周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個包括眾多族群在內的大華夏民族,并且成為上至周王朝下自中原諸侯各國共同維護的一種“共同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观塘区| 都江堰市| 南京市| 信阳市| 宁远县| 永仁县| 瑞昌市| 阿城市| 广南县| 京山县| 侯马市| 嵩明县| 阳新县| 固阳县| 广安市| 依安县| 池州市| 阳曲县| 奈曼旗| 海口市| 阳春市| 南乐县| 米泉市| 陆河县| 容城县| 宜黄县| 普格县| 融水| 七台河市| 九龙县| 那曲县| 周至县| 塘沽区| 巴彦淖尔市| 宜章县| 壤塘县| 汾阳市| 丁青县| 阳新县| 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