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遙小說的傳播和接受
- 孫萍萍 詹歆睿
- 10050字
- 2025-04-25 19:38:33
第一章 路遙生平解讀
第一節 精神創傷對路遙文學創作的影響
精神創傷(或心理創傷)是指由于生活中較為嚴重的傷害事件(精神的或肉體的)所引起的心理、情緒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狀態。一些精神創傷的影響會延續較長的時間,甚至是終生。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第十八講《創傷的執著——潛意識》中提到:“病人都 ‘執著’ (fixed)于其過去的某點,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求得擺脫,以致與現在及將來都脫離了關系?!薄懊恳徊∪说陌Y候和結果都足以使自己執著于過去生活的某一時期。就大多數的病例而言,這過去的時期往往是生活史中最早的一個階段,如兒童期或甚至于早在吸乳期內?!?span id="wxhdtah" class="super" id="ref3">[1]
關于精神創傷,特別是童年的精神創傷對作家性格和文學創作的影響,可以找到很多例證。司馬遷遭受李陵之禍,隱忍茍活,發憤著書;魯迅先生童年常出沒于當鋪與藥鋪之間,過早地嘗到了人間的冷暖與世道的滄桑,形成了冷峻、犀利、深刻的文風?,F代文學史上曾紅極一時、現在不為普通讀者所知的梅娘,父親是民國時期的高官,梅娘是父親的私生女,從小生活在失去生母的精神創傷之中,筆名便是“沒娘”的諧音,她筆下的人物大多像她那樣母親缺失。張愛玲從小生活在無愛的家庭,父親是晚清遺少,父母不和導致母親遠涉重洋留學他鄉,她過早感受了生命的孤獨與蒼涼,性格孤僻乖張,因而有這樣的喟嘆:“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弊骷易髌返膬热菖c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精神創傷的影響。
在路遙一生有幾次精神創傷:早年過繼生活在貧困之中、“文化大革命”中被停職及失戀、與夫人林達感情的不合、中年患病,它們深深影響了路遙的性格氣質和文學創作。路遙沒有因此而沉淪,在人民的關懷和溫暖中頑強地生長,以生命的熱情表達著黃土地兒女們的痛苦和歡樂、光榮與夢想。
一 第一次精神創傷:早年過繼
路遙親生父母是陜西省清澗縣(現屬于陜西省榆林市)人,養父母則在陜西省延川縣(現屬于陜西省延安市),兩地相距八九十千米。路遙父母一共生育了9個孩子,路遙是長子。因家庭貧困、伯父沒有子女,路遙8歲時(1957年)被過繼給伯父。多年以后,路遙回憶這段經歷:跟父親走了兩天的路,到伯父家的第二天早上,父親大清早悄悄離開。他躲在大樹后看著父親悄然離開,眼里噙滿淚水。一個8歲的孩子,過早地離開自己的親生父母,嘗遍了生活的艱辛。這是令人痛心的事,也給路遙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
童年。不堪回首。貧窮饑餓,且又有一顆敏感自尊的心。無法統一的矛盾,一生下來就面對的現實。記得經常在外面被家境好的孩子們打得鼻青眼腫撤退回家;回家后又被父母打罵一通,理由是為什么去招惹別人的打罵?三四歲你就看清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的處境,并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別想指靠別人,一切都得靠自己。因此,當七歲上(表述為八歲更確切——筆者注)父母養活不了一路討飯把你送給別人,你平靜地接受了這個冷酷的現實。你獨立地做人從這時候就開始了。
中學時期一月只能吃十幾斤粗糧,整個童年吃過的好飯幾乎能一頓不落地記起來。然后是卷入狂熱的“文化大革命”,碰得頭破血流……[2]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這樣的離別又何止路遙一人呢?路遙的養父母雖然條件有限,但還是給了路遙全身心的關懷和愛護,使路遙在艱難的歲月中堅持上完了中學。

照片1-1 延安大學文匯山上的路遙墓
路遙一生都在渴求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親情,但從他的成長軌跡來看,社會環境對路遙的影響遠遠大于家庭因素。由于生活時空的限制,路遙在離開家上了中學以后,就很少和父母親人生活在一起,而是投入社會生活的大熔爐中,不斷地歷練、成長、療傷、修正,逐步成為專業作家。因此,他與親生父母的情感既深沉又缺少表達,這種心理創傷影響了路遙一生,包括后來的夫妻感情。獲得茅盾文學獎后的1991年9月,路遙曾經和弟弟王天樂回清澗老家看望父母,清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想解決最小的弟弟王天笑(小名九娃)的工作問題。在回家之前,清澗的地方領導以最高禮儀接待了這位為家鄉贏得聲譽的大作家,路遙也為清澗的鄉親和文學愛好者作了兩場報告。航宇曾經在路遙生病的日子陪伴、照顧路遙,他回憶路遙兄弟到家和離別父母的場景:
我們從他家坡里的一條小路爬上去,老人家靜靜站在鹼畔上,面無表情,背抄著雙手,一句話沒有說,只是用眼角掃視了一下從院里走進去的路遙。
路遙也沒跟父母打招呼,直端端地走進邊窯里。
……
父親沒跟路遙進去,仍然在院子里站著。
兄弟倆走得非常從容,頭也沒回一下看看站在他家鹼畔上的父母,很快上了面包車。眼看就要離開王家堡了,年邁的父母還一直在鹼畔上靜靜地站著。
我不明白,路遙走的時候為什么不給他的父母打聲招呼,卻默默地坐在面包車靠窗的位置,兩只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直到所有的人都上了車,司機在關門的那一瞬間,他才扭頭看了一眼站在鹼畔上的父母,眼里頓時涌滿了淚水。[3]
在筆者看來,這是與父母缺少表達和交流、多年沒有一起生活而形成的疏離感,在這表面的冷淡之下,卻深藏著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遠離親生父母、貧窮與饑餓的精神創傷使路遙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強、既自尊又敏感的性格特征?!霸谖铱磥?,路遙拼力搏擊的一生中,潛意識里一直有個支撐點,那就是要完全徹底地擺脫苦難和貧窮的童年給他的諸多屈辱和陰影。”[4]
早年過繼帶來的親情缺失對路遙影響至深,也成為路遙文學創作的經驗和素材?!对诶щy的日子里》是他的自傳體小說,小說對于饑餓的描寫以及在饑餓與貧窮中對道德的堅守是路遙內心真實的體驗。路遙認為即使處在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也要有靈魂的高尚和精神的堅強。不僅是馬建強,就連討飯的陌生母女,也保持著自我的尊嚴,不偷盜不欺騙。《平凡的世界》中的饑餓描寫更是占據了大量的篇幅,主人公的成長史也是他與饑餓的對抗史。路遙對饑餓的描寫始終飽含著詩性、寬容和善良,沒有因為遭遇饑餓而有仇恨、不滿和發泄。
在長期困頓的生活狀態中,路遙竭力證明自己的才能和價值。路遙對帶有他心靈折射的主人公有一種偏愛。路遙常常形容高加林、孫少平、孫蘭香等農村青年:“一點兒也不像農村人”“沒有體力勞動留下的痕跡”。作家刻意強調主人公的優秀品質和強大思想,這種近乎完美的描寫,實際上是路遙的一種自我假想或是自我塑造,也是受傷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留下的投影。在描寫愛情時,愛上孫家三兄妹的,都是高官子弟或是出身優越的人。孫蘭香出場時,一家人因為姐夫販老鼠藥被抓去勞改無暇顧及家事,最后冷靜下來才發現孫蘭香已經把豬喂了。作家將孫蘭香描寫成從小懂事、學習優異的孩子,最終走出黃土地,成為北方工業大學的學生。路遙是否自己就想成為這樣的人呢?路遙是否認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農村青年呢?或是路遙內心懷著深深的自卑,想用這樣的方式證明農家出身的青年也是很優秀的。這樣塑造人物,顯示出路遙對他筆下主人公過于偏愛,根源在于路遙自卑、屈辱的童年記憶。
童年精神創傷影響路遙創作另外的一方面是母愛的描寫。后面的章節會談到,路遙幾乎所有的作品中,母親都不是故事的主角,無論是孩子的成長還是家庭事務,路遙筆下的母親都處在“缺席”或“失語”狀態?!渡钤亣@調(三題)》之《小鎮上》,描寫了一位部隊政委回到家鄉,家鄉的景物勾起了他童年的記憶:自己“身上常常連一分錢也沒有”,于是想鉆“下水洞”到學校的操場里去看戲??墒潜豢磮龅慕苟プ?。賣包子的大嫂鼎力相助,又是罵,又是用熱包子賄賂焦二,這位被抓的小男孩才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一只熱騰騰的包子遞到了我面前。我不接但被硬塞到了手里。接著,又是那只溫熱的、母性的手在我頭上輕輕地摩挲了一下。淚水頓時像濃霧一般模糊了我的眼睛……[5]
“溫熱的、母性的手在我頭上輕輕地摩挲”。小說的這段描寫是他對母愛向往的寫照,也是作家童年深刻的情感體驗。劉巧珍(《人生》)、田潤葉(《平凡的世界》)、賀秀蓮(《平凡的世界》)、吳亞玲(《在困難的日子里》)、盧若琴(《黃葉在秋風中飄落》)、姐姐(《姐姐》)等,這些路遙小說中的女性,對待與她們相愛的男性,都有像黃土地一樣深沉、從容、濃烈的母性特征。作家還將土地、農村內化為一種潛在的母親形象,在路遙的潛意識中,農村、土地猶如偉大的母親,任何時候帶著傷痛回來都會得到母親般的溫暖。
二 第二次精神創傷:停職返鄉
1966年路遙初中畢業,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考取了西安石油化工學校。但“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所有的大中專院校停止招生,路遙想要走出農門的愿望未能實現。在“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初,他曾徒步到北京串聯,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這是路遙第一次走出陜西,也是他人生一次重要的遠行,在那個狂熱的年代,此行必然引發了路遙無限的革命熱情。路遙的這段出行經歷目前還沒有文獻有詳細的記述,以下的文字出自一位比路遙大幾歲的退休干部,可以對路遙當年的經歷作以參考:
10月18日,我們終于等到了毛主席檢閱的日子。那天天不亮,我們就起來,由崇文小學出發,走了幾十里路,到達東長安街,街上已經坐滿了人,大家靜靜地等待著,但每個人的內心都如萬馬奔騰。9點鐘,街邊的高音喇叭突然開始播放《東方紅》的音樂,人群里漸漸地騷動起來,大家伸長了脖子東張西望。過了沒多久,就看見檢閱車隊從西向東風馳電掣而來,前邊是摩托警車開道,后邊就是主席的車。只見主席紅光滿面,身體魁偉,站在車上,頻頻向大家招手,我們所有人都大喊“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嗓子喊啞了,還在拼命地喊。在這樣的場景里,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們親眼看見了毛主席,我們跳躍著,歡呼著,頻頻向檢閱車隊招手招手再招手……[6]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動蕩歲月,路遙忘我地參與到這場運動中。因文學、演講、組織方面的才能,他很快成為延川縣學生組織“紅四野”的領袖?!耙痪帕四昃旁率迦眨Y合的臨時權力機構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宣告成立,王衛國被協商成副主任?!?span id="q6cleuj" class="super" id="ref9">[7]路遙是以學生代表的身份進入革委會的。在一個陜北縣城,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歲月里,一位農家子弟,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又不愿在黃土地上刨挖一生,他能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文學才能,為自己謀得一點生存的資本??墒锹愤b的政治生命極為短暫,當年冬天,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指示,農村青年也必須返鄉勞動。年僅19歲的路遙被口頭宣布停職,被迫返鄉。正式停職在一兩年以后,目前各個版本的路遙傳記對這段史料考證的時間不同。
高加林在民辦教師工作被頂替后在土地上瘋狂勞動,以至于血染紅了镢頭,這可以看作路遙當年真實的生活體驗。停職加之失戀的打擊(這是路遙的初戀),使路遙跌入痛苦的深淵,然而這對于路遙的文學創作來說是一樁幸事。路遙在從政無門的情況下逐漸走上文學道路。人生際遇、社會環境、他本人的文學天賦,加上他牛馬般辛勤的耕耘,結出路遙的文學碩果。
路遙這段“文化大革命”經歷,在以后的文字和社交場合中,他從未有過表露,只在為曹谷溪寫的序言中含蓄提及。因為有了“文化大革命”從政無門、文學開道的人生經歷,從事文學創作的路遙并沒有將目光從現實社會中離開?!拔膶W之路對于當時尚處青年階段的路遙來說,既有無奈之后的選擇,也有不幸中的幸運。文學創作改變了路遙的人生之路,撫平了由于政治挫折留下的心靈創傷,從這樣的獨特經歷分析路遙早年的創作心理,‘棄政從文’很容易隱含著一種焦慮的轉移。”[8]生活為路遙關閉了從政之門,卻為他打開了文學之窗,路遙利用自己的手中之筆,記錄著社會的變遷,“以一種精神的方式介入于社會實踐”。[9]
很多回憶路遙的文章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路遙是一個政治情結濃厚的作家,十分關心政治,關心國家大事,如果路遙從政,他會成為一個政治家。他喜歡看報紙,了解國家大事,始終堅持并踐行“要用歷史和藝術的眼光觀察在這種社會大背景(或者說條件)下人們的生存與生活狀態”[10]。在《平凡的世界》正式寫作前,他翻閱了十年間中央和地方的報紙,一些場景和地點,包括物產、氣候等信息,他都要像記者般地親身考察,他的小說也就成為描寫社會進程的史詩般的作品。路遙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一個個點,然而,在這些小點的背后,是整個中國農村的現實背景,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后真實的社會寫照,是社會發展留下的深刻記憶。“作者哪怕寫農村生活極微小的一隅,也力求寫出跟這一隅有普遍聯系的中國與世界的某個宏觀圖景,并見微知著,從微小的一隅感知和預測整個國家和社會某些根本性的問題與趨向?!?span id="vfy9ljw" class="super" id="ref13">[11]這些社會背景,可能不經意地出現在人物的對話中,比如田曉霞去銅城煤礦看望孫少平后,他的同事高朗(高朗此時對曉霞有意)前往機場迎接,同為記者的兩人談到了英阿之間的馬島戰爭和世界杯足球賽;也會作為故事素材參與到普通人的敘事中,如毛主席逝世、周總理逝世、天安門詩抄;還會作為故事發展的背景滲透到人物的日常生活,如生產責任制、人民公社體制廢除等。

照片1-2 路遙革職返鄉后執教的馬家店小學場景模擬,拍攝于清澗路遙紀念館
“文化大革命”的經歷不僅使路遙的文學創作帶有濃厚的政治背景,還帶有英雄崇拜的色彩。高加林在洪水中冒著生命危險去一線采訪;孫少平勇救落水的跛女子侯玉英,為偷手帕的郝紅梅解圍,解救被包工頭胡永州踐踏的小翠,在煤礦事故中搭救工友臉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疤;田曉霞主動到受災前線去采訪,為搶救群眾而光榮犧牲。楊啟迪在洪水中勇救被困的張民(《夏》),馬建強在饑餓中仍然拾金不昧,碰到要飯的陌生人把自己的土豆和玉米棒子讓給了同樣饑餓的母子倆(《在困難的日子里》)。這些男女主人公,不僅有堅強的毅力和高尚的精神,還具有英雄般的品格,在危難的關鍵時候勇于擔當、助人為樂。
三 第三次精神創傷:感情離異
路遙注定要與北京知青結緣。這既是特殊時代的人生境遇,也是路遙帶有功利色彩的主動選擇?!罢翘照O立哲等這些在特殊年代中被迫輾轉至陜北的北京知青,以遠遠迥異于本地人的見識與思考,打開了路遙等鄉村文學青年的心靈視窗,強化了他們本就葆有的自我奮斗意識,并使他們從狹小的生活空間中果斷掙脫出來,漸漸具有了走出陜西,面向全國的勇氣?!?span id="8prpta9" class="super" id="ref14">[12]
路遙與妻子林達相識前,有過一段影響至深的初戀。戀人是被曉雷稱為“林瓊”(有著作稱為“林虹”“林紅”或L,本書在各處的不同表述是為了遵從原文獻中的稱呼)的北京知青,與路遙相識在“文化大革命”的歲月中。路遙這段戀情的基本事實是:第一,林瓊曾與路遙相愛;第二,路遙把銅川招工的名額讓給了自己的初戀情人;第三,林瓊當上工人以后與路遙分手;第四,這段戀情讓路遙終生難忘,它一直存活在路遙隱秘的內心世界,在作品中屢有情感失敗的焦慮表達。路遙放棄了自己珍貴的招工名額,也就犧牲了自己的遠大前程,這個情感創傷有戀愛失敗的傷痛,也有他人背叛的屈辱。從曉雷的記敘來看,林瓊當了工人是在路遙被革去延川縣革委會副主任之前[13];曹谷溪卻說是職務被免后,組織才給了路遙這個招工名額,那么林瓊當工人肯定是在路遙被革職之后[14]。厚夫、張艷茜各自的《路遙傳》對路遙的這段經歷有詳細的記述,對于“革職”“招工”“分手”三件事情的前后順序記述不一致。近年來,程光煒老師對路遙的感情經歷有較為詳細的梳理[15],林瓊的招工名額是否是路遙讓給她的,在什么時間讓的?路遙是完全讓給她了,還是只幫助林瓊活動了關系,做了一些外圍的輔助工作?根據現有文獻,這段史實具體的來龍去脈還存在一些爭議。作者將在《路遙生平的細節考證和史料辨析》一節有更為深入的探討。
《人生》在全國引起轟動后,路遙生活中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路遙的親弟弟、文學道路上的知己王天樂這樣表述:
就在這個時候,路遙生活中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這個事件差點要了他的命,一直到他生命終點時,這件事還使他揪心萬分。請讀者原諒,這篇文章里關于路遙很多重大的災難我暫時還不能寫,因為當事人都活著,我不想讓這些殘酷的經歷再折磨活著的人。[16]
對于這個“重大事件”,筆者推測了兩種可能,一是感情糾葛;二是路遙受到了“文化大革命”對立派的告發。筆者曾推斷這個“重大事件”有可能指的是路遙與弟弟王天樂的矛盾。但是2019年8月《中華讀書報》發表的李建軍的《路遙有沒有說過那句話?路遙兄弟失和的原委》一文顯示,路遙兄弟失和應發生在路遙去世前的一段時間里,這段引文所述的時間段是在《人生》獲獎后不久,“重大事件”指兄弟失和的可能性不大。這個時期,路遙剛剛成名,事業順利,親人健在,很有可能是感情世界出了問題。另一種可能是,路遙成名后有些人重提路遙“造反”的經歷,路遙對此一直諱莫如深不愿提及。高建群先生曾提及:路遙自述《驚心動魄的一幕》獲獎后,“穿著一件紅風衣”的女人來找過他,路遙還說“她后來嫁給了一個海軍軍官”。[17]這是否是原來的女友林瓊?曾經承諾“會在今后的日子里把這些風暴一定展示給讀者”的王天樂也離開了人世,只有等待時間逝去,讓知情人講述給路遙的讀者和研究者吧。
“他是延川青年第一個與北京知青談戀愛的”[18]。與林瓊分手后,路遙在曹谷溪的幫助下,與同在縣委宣傳部通訊組的林達相戀。曹谷溪是路遙文學道路上的領路人、愛情婚姻的見證人、文學生涯的支持者,他本人也是著名的“老镢頭詩人”,歷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山花》文學報和《延安文學》主編。
這時路遙是編外干部,身份是一位農民,林達是北京知青。路遙上大學期間,生活上全靠林達的幫助和支持。邢儀回憶:
大家分析這路遙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本事和魅力,兩個優秀的北京女知青都對他一見傾心,而達更是我們在清華附中時的班長和才女呢。
印象中初戀時的路遙對達的指示言聽計從。
路遙漸漸融入了北京知青的圈子。
她節省每月三十幾元的工資資助路遙的學業。[19]
1976年,路遙大學畢業分配至陜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延河》編輯部工作。1978年1月25日,路遙與林達在延川縣舉行了婚禮,不久林達調至西安電影制片廠主辦的《西部電影》編輯部。兩人的結合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的,當兩人終于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在感情上卻越走越遠。“這個時候的路遙一方面在享受讀者和社會對他的鐘愛,另一方面又深陷于不能自拔的夫妻感情破裂的深谷之中”[20]。就在兩人談好協議離婚之際,路遙重病不起。

照片1-3 路遙生前衣物,拍攝于路遙文學館
對于兩人的感情不和,有很多說法,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兩人成長背景不同,因而生活習慣、處世方式不同。身為知識女性的林達,性格比較自立自強,不愿生活在路遙夫人這樣的陰影里。第二是成家后的路遙潛心于文學創作,對于家庭瑣事無暇顧及。常年奔波在外忙于寫作,每天的生活都是早晨從中午開始,這是好的作家,卻不是好的丈夫?!皟蓮娤嘤?,日??目呐雠龅氖伦匀浑y免。其實早在路遙去世的前十年,兩人的矛盾就鬧得很厲害,甚至考慮過是否分手——這實在是他們性格的悲劇”[21]。也就是說,伴隨著路遙文學事業的日益興盛,路遙的感情生活卻走向了另外一極。路遙弟弟王天樂對此采取了十分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天下女子就是找一個農民也不要找作家為丈夫。當作家的夫人同樣要經受普通女人無法容忍的各種心靈災難。在這一點上我不恨林達,也不恨路遙?!?span id="2rjqmtv" class="super" id="ref24">[22]第三是精神世界的差異。路遙與夫人林達的感情離異,表面看是二人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的差異。從深層來說,一個是成長于黃土地的農民的兒子,代表傳統與保守,另一個是成長于清華附中的高才生,代表現代與開放,都市的精致浪漫與鄉土的樸實沉重在他們的家庭中無法調和。愛情、時間、子女都不能使他們完全融合,最終成為令人遺憾的愛情悲劇。
路遙病重在西安西京醫院住院期間,曾對照顧他的航宇談起自己的初戀:“經歷過戀愛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戀愛有多美好。我可以這樣告訴你,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到死也忘不了?!?span id="lz42vl9" class="super" id="ref25">[23]感情的缺失使得《平凡的世界》在宏大敘事中,少了早期清新、雅致、詩意的情感基調,多了憂傷、沉郁、凄美的敘述,顯現出憂郁哀婉的美。這固然與路遙年齡增長、人生閱歷增加有關,但也是路遙感情世界的折射,從中可讀出青年路遙在走向中年過程中的心境變化。
四 第四次精神創傷:身患絕癥
美國兒科醫生納丁·伯克·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的研究發現,童年期的精神創傷,不僅影響個人性格,還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兒童期遭遇物質依賴、父母離異、重大災難、受虐待、缺乏情感關懷等精神創傷后,大腦發育、免疫系統會受到影響,不良情緒會使身體長期處于應激反應中,各種疾病發生的概率和死亡風險比正常人高,預期壽命甚至會縮短20年(TED演講,2020年3月13日)。路遙在過繼后依然得到了奶奶和養父母的關懷,鄰里鄉親也給予路遙各種溫暖。賈平凹先生在《懷念路遙》一文中認為:扼殺路遙的是遺傳基因。
有人說路遙是累死的,證據是他寫過《早晨從中午開始》的書。但路遙不是累死的,他晝伏夜出,是職業的習慣,也是一頭猛獸的秉性。有人說路遙是窮死的,因為他死時還欠人萬元,但那個年代都窮呀,而路遙在陜西作家里一直抽高檔煙,喝咖啡,為給女兒吃西餐曾滿城跑遍。
扼殺他的是遺傳基因。在他死后,他的四個弟弟都患上了與他同樣的肝硬化腹水病,而且又在幾乎相同的年齡段,已去世了兩個,另兩個現正病得厲害。這是一個悲苦的家族!一個瓷杯和一個木杯在一做出來就決定了它的壽命長短,但也就在這種基因的命運下,路遙短暫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長壽的。

照片1-4 安葬路遙的延安大學文匯山
路遙的生父母都患有肝病,他在創作《平凡的世界》中發現身體不適,后來診斷為肝硬化腹水。“路遙在寫到第二部完稿時,忽然吐了一口血”“結果是十分可怕的。路遙必須停止工作,才能延續生命?!?span id="ism8m2r" class="super" id="ref26">[24]“此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陜西的一位作家就要走向生命的終點了。”《早晨從中午開始》第三十九節也說:“第二部完全結束,我也完全倒下了。……抄改稿子時,像個垂危病人半躺在桌面上”“第一次嚴肅地想到了死亡”。路遙自述在三伏天用電爐子熬中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文后記錄的時間為:“第一稿:一九八六年秋天至冬天,第二稿:一九八七年春天至夏天”,據此推算,作家在1987年已經明確知道自己身患重病?;疾『蟮穆愤b采取了向社會隱瞞的做法,獨自承受身患重病的痛苦,很多懷念的文章都提及當時的路遙具有了明顯的癥狀:朱砂掌、體力不支、長時間腹瀉等,給大學生作報告,聽眾可以明顯地感到他身體的虛弱。許多朋友的回憶文字也說明路遙對自身的病癥是清楚的,比如他在與好朋友海波出行時堅決不讓海波喝他的飲品,吃飯時他也不和眾人一起用餐。
路遙對待疾病的態度充分體現了他的性格特點:固執、要強、自尊。他在給學生作演講時很輕松地講到自己在創作期間曾經北上榆林看病,并開玩笑地告知聽眾:“最好到火車站三天不吃飯,扛上三天麻袋,你就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在西安礦業學院的演講》)。患病使路遙對人生和創作的態度產生了很大的不同,他做了一些旁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在去世當年的三伏天裝修房子,住院前急切地回到延安,等等。
患病體驗對路遙的創作產生了促進作用,反過來,疾病中的創作又加重了作家的病情,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路遙曾目睹精神導師柳青在病榻前堅持寫作,最終作品卻未能完成,給自己和讀者留下了永遠的遺憾。他擔心自己像曹雪芹、柳青那樣,留下不完整的作品,因此更加努力地創作。路遙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平凡的世界》,并且在構思下一部小說《祖國紀事》。在《平凡的世界》創作后期,死亡的陰影也投射在了小說中?!镀椒驳氖澜纭返谌俊坝嘘P人物的死亡故事涉及達七人之多,分別是:李向前、郝紅梅、王世才、武惠良、田曉霞、孫少平和秀蓮;其出現比例遠遠超出了前面兩部死亡人數的總和(五人)”,并且“在小說卷六的第三十六章當中,路遙還首次專門、長篇幅地正面談論到了死亡這個話題”。[25]這反映出路遙已經超越了患病引發的生理病痛和心靈煎熬,開始理性地在更高層面思考生命、死亡這些無法回避的人生課題,并且影響到了他對于人物命運的選擇。比如,孫少平負了工傷,此時孫蘭香希望通過她的戀人吳仲平的關系(吳仲平的父親是省委常務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把少平的工作安排到省城,但是少平拒絕了,依然回到了艱苦的大牙灣煤礦?!镀椒驳氖澜纭纷畛醯念}名是《黃土》《黑金》《大世界》,看來最初路遙是想讓主人公走向“大世界”,這里的“大世界”應該就是農村出身的路遙們所向往的繁華的都市。筆者據此推斷路遙對孫少平的結局作了調整,這與他患病后嚴肅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可能有很大的關聯。
路遙于1992年春完成了《早晨從中午開始》。其中詳細地記述了作家的患病經歷,只是當時路遙沒有說破,一般讀者沒有想到,作家是有意地將這些文字作為他的絕筆,要將自己的創作經歷展示給世人,使讀者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家的內心世界。在去世前,作家完成了《路遙文集》的編選工作,借此告別自己的青年時代,也有總結一生的潛在動機。就在《路遙文集》即將與讀者見面之際,路遙離開了這個世界,給他的讀者留下諸多遺憾與感傷。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精神創傷使作家一生都沉浸在憂傷、感奮的人生中,很少享受過生活的甘甜,苦難成為他永恒的伴侶。也正因為此,作家留下了數量不多但卻足以使后人永遠銘記的作品,還留下了他不畏人生艱苦、勇于挑戰自我的可貴精神,這些都是路遙的讀者們享用不盡的精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