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1]
(唐)杜甫[2]
崆峒小麥熟[3],且愿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4]。
饑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5]。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并兒[6]。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7]。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答云一書記,所愧國士知[8]。人實不易知,更須慎其儀。
十年出幕府[9],自可持旌麾[10]。此行既特達,足以慰所思。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常恨結歡淺,各在天一涯。
又如參與商[11],慘慘中腸悲。驚風吹鴻鵠,不得相追隨。
黃塵翳沙漠[12],念子何當歸[13]。邊城有馀力,早寄從軍詩。
【注釋】
[1]高三十五書記:即高適。適,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早歲家貧,客游梁、宋,后薦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參加河西節度使幕府,官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安史之亂,拜侍御史,遷諫議大夫,出為淮南節度使。歷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度使,官終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十卷。
[2]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寄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父為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早年應進士不第。天寶中,客游長安,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世稱杜少陵。肅宗朝任左拾遺,因直言極諫,改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經西川節度使嚴武表薦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漂泊西南,病死于湘江舟中。是我國古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對后世影響很大。有《杜少陵集》二十五卷。
[3]《資治通鑒》:“積石軍每歲麥熟,吐蕃輒獲之,邊人呼為吐蕃麥莊。天寶六載,哥舒翰先伏兵于其側,寇至,斷其后,夾擊之,無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復來。”此詩正指其事。
[4]此句意為不必窮兵于荒外。
[5]此二句典故出自《三國志·魏志》:陳登喻呂布曰:“登見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虎,當飽食其肉,否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則為用,飽則揚去。'”
[6]幽并兒:梁簡文帝詩:“少解孫吳法,家本幽并兒。”幽并二州,現河北、山西和陜西部分地方,多游俠,善騎射。
[7]簿尉:指高適原職封丘縣尉。捶楚:《說文》:“捶,以杖擊也。”捶與箠同,皆木名。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被箠楚受辱。”謂鞭撲有罪者。
[8]國士:國內所推重的人才。
[9]幕府:將帥在外的營帳。軍旅無固定住所,以帳幕為府署,故稱幕府。
[10]旌麾:帥旗。
[11]參與商:即參宿與商宿,此二星一出一沒,永不相見。
[12]翳:遮蔽。
[13]何當:何時。
【解析】
這首詩寫于天寶十三載(754),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表奏高適為其掌書記,杜甫贈詩以表離別之意。開頭四句希望高適作為掌書記當獻言主將應以休兵息民為務,轉而又寫高適素負鞍馬之才,豈可羈身一尉。繼而寫得知高適做掌書記,表達朋友規箴之義,希望其將來有所建樹。最后表達送別之意。方聚而散,故恨結歡之淺。別難復聚,又有參商之感。希望分別之后能以書信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