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西邊疆評論(第六輯)
- 孫勇主編
- 841字
- 2025-04-25 18:29:48
特稿
本欄目主持人:汪洪亮,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
主持人語:構筑中國邊疆學,既是承載著千年傳統、百年積累的中國邊疆研究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邊疆建設的現實要求。早在民國時期,學術界就有過構筑“邊疆學”“邊政學”的學科化努力,推動了中國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探索。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兩次邊疆研究高潮,恰好處于中國邊疆研究從傳統的邊疆史地研究向跨學科綜合性邊疆研究的近代轉型期。但因國家時局變遷,這一轉型尚未成熟便遽然終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近代以來中國第三次邊疆研究高潮中,以馬大正為代表的大批學人除了對中國邊疆的歷史與現實問題作了深入研究之外,還對如何構建中國邊疆學這樣一門發展中的邊緣學科,或者一門兼采多種學科理論滋養的綜合學科作出了艱辛的探索。本期重刊馬大正先生撰寫的《略論中國邊疆學的構筑》,是馬先生在倡議構筑中國邊疆學之后,20多年間孜孜不倦求索其間若干成果的一個總提煉,集中呈現了馬先生對此問題的重要觀點,可謂經典重刊,對我們在新時代中國邊疆研究的新起點上,繼續推動中國邊疆學建設有著很重要的啟迪作用。
在中國邊疆研究的發展歷程中,華西壩邊疆學人是個不可忽視的存在。華西協合大學自成立以來,即開展以西部邊疆和博物為主體的人類學研究。在1919年就建成中國西南地區最早的博物館,1922年就成立中國最早的邊疆研究學術團體——華西邊疆研究學會,其邊疆研究與開展人類學/民族學的活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值得注意的是,其早期以來華的外國學者為主體,如莫里斯、葛維漢、陶然士、布禮士等傳教士學者,都曾在華西邊疆研究中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但在國內邊疆學術史的表述中,尚處于相對缺位和失語的境地。朱婭玲借助相關中英文文獻,基于布禮士發表在《教務雜志》《華西教會新聞》《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等英文刊物上的學術文章,對布禮士在華西地區的邊疆研究及其實踐活動作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和敘述,對我們理解中國邊疆研究近代轉型歷程中外國學者的參與和推動,具有典型個案的旁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