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鄭和出使非洲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鄭和七下西洋的時代背景

(一)明初綜合國力的增強為鄭和下西洋奠定了物質基礎

綜觀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興衰,一代盛世多出現于新王朝建立的初期,明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一個重要的朝代,在建立之初,也曾一度有過輝煌的時期。1368年正月,原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宣告了明帝國的建立。然而,朱元璋從蒙古貴族手中奪來的江山,呈現出的卻是一片不幸與苦難的景象。元朝末年,由于封建統治極其腐敗,加上連年災荒,社會經濟已陷入全面崩潰的境地。廣大農村田園荒蕪,城鄉百業凋敝,流民如潮,少則數十萬,多則數百十萬,大江南北,哀鴻遍野,餓殍滿路。到朱元璋即位之時,在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戰亂之后,廣大農村更是一片荒榛,人煙斷絕。能否改變這種極為嚴重的社會殘破局面,關系著新創國家的存亡。以朱元璋為首的明朝統治者,為了鞏固新建立的政權,果斷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扶植工商業的措施,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復蘇。

經過元末農民戰爭以后,土地兼并趨勢得到緩和,一方面,明朝廷下令把農奴和奴婢解放為自由民,限制官私奴婢的數目,招撫流民,讓他們返鄉務農,于是自耕農的數量大大增加了,為恢復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又下令減省徭役,使廣大農民安心于男耕女織,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對那些“不事生產而游惰”和私自藏匿外地的“莠民”,“皆遷之遠方”,以示懲戒。如此一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迅速增多,以致已耕田地不敷使用。在這種情勢下,朱元璋又實行了積極的墾荒政策,大力開墾荒地,移民屯田,規定凡是荒蕪田地,一律不承認舊有的地權,凡墾荒成熟即歸墾荒者所有,墾荒多者得地也多,少者得地則少。同時,在墾荒過程中,進一步限制土地兼并。尤其是規定對新墾荒地免征稅糧,這是一種更為優惠的政策。在一系列鼓勵墾荒政策的推動下,廣大耕農大力墾荒,洪武元年(1368)全國墾荒之數為180多萬頃,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就翻了幾番,激增至850余萬頃,遼闊的農村出現了“骎骎無棄土”的興旺景象。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發展農業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屢下明詔,規定地方官凡遇百姓提出興建水利,都必須即時報告。洪武二十七年(1394),又分遣國子監生及水利技術人才巡行天下,督修水利。洪武二十八年(1395),據地方報告,各處共新開塘堰40987處,新挖河渠40162處、河道4162條、陂渠堤岸5048處。明初水利建設的顯著特點是:大、中、小各項工程應有盡有,遍布全國各地,不僅是農村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包括廣西、寧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落后邊遠地區都在興修水利。明初大力發展水利建設,對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增加糧食生產的同時,明初統治者還大力提倡改良土壤和革新農具,積極培植和發展農村副業,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早在洪武建國前兩年,即在所轄之地下令凡農民有田5畝至10畝者,必須種植桑、麻、木棉各半畝,10畝以上的按比例加倍,不種桑者罰絹1匹,不種棉麻者罰棉麻各1匹。洪武元年(1368)更在全國實行這一政策。洪武二十四年(1391)令天下衛所屯軍士兵,隨地所宜,每人種植桑樹、棗樹100株,并兼種柿、栗、胡桃之類。洪武二十五年(1392),令鳳陽、滁州、瀘州、和州等地農民,每戶種桑200株、棗200株、柿200株。洪武二十七年(1394),下令民間如有空閑之地,鼓勵種植桑、麻、木棉,并一律免征賦稅。由于實行這些政策,在盛產桑棉的地區,絲織和棉紡成為農民主要的副業,每年生產大量的絲織品和棉織品以供國內外的需要。洪武時期,曾連年向各地駐軍賞賜大量棉布、棉花、戰襖等,各地每次賞賜之數,都以數十萬計,可見當時棉花生產和棉織業的興盛。

手工業在明初的經濟發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朱元璋曾明令各行“工技專于藝業”,規定諸工匠在應役之外,允許個人自由從事商品生產,鼓舞了手工業者的生產熱情,也刺激著他們發揮各自的智慧和創造性,努力提高產品的工藝水平和推出新產品。隨著手工業產品花色品種的增多和質量的提高,手工業產品的銷路逐漸擴大,手工業生產的門路也就越來越廣,于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手工業者的隊伍。據洪武年間的統計,全國共有匠戶232089名,為明初手工業按部門進行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準備了雄厚的技術力量。在明朝廷努力經營之下,具有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礦冶、紡織、陶瓷、造船、造紙和印刷等工業部門,當時都有較大的發展。官方在全國各鐵、銅產地設立冶煉所,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同時鼓勵民間開采冶煉,每30分僅抽稅2分,民間開辦的冶鐵、煉銅等小礦業,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紛紛興起。在原料充裕的情況下,全國一些大城市,特別是在經濟較發達的東南各城鎮,建立起很多絲織廠,廣招工人,使用提花機等進行生產。明初規定蘇、松、杭、嘉、湖五府織造,都有常額。為適應生產上的需要,這些地方傳統的“男耕女織”式的家庭紡織業,逐步向具有一定規模的紡織工場發展。當時,杭州經濟實力較強的工場主一般都有四五臺杼機,雇工十數人。陶瓷業發展尤為迅速,形成了大規模的手工工場,出現了像景德鎮這樣舉世聞名的瓷器生產中心——擁有官窯、民窯三千余所,年產品種繁多的精美瓷器數以百萬計。造船業繼續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廣,乃至東北吉林、黑龍江等地都設有造船廠,而以位于南京龍灣的龍江船場規模最大,能制造載重千噸以上性能良好的遠洋巨舶。

明初對發展商業相當重視,對經商實行了一系列保護性的措施。針對元代的弊政,洪武十三年(1380)裁撤了全國的稅課司局354所,改由各府州縣直接征稅,稅率很低,規定“凡商稅三十取一”。農具以及軍民嫁娶喪葬之物、舟車絲布之類全部免稅。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有豐富的商品供應市場,更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繁榮。明初,不僅一些大城市商貿相當發達,就是一些中小城鎮也都呈現一派商賈云集、買賣興旺的景象。

洪武時期農、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明初社會經濟的繁榮,一個昌盛的明帝國開始在東方崛起。雖然,朱元璋侈行分封,導致建文帝執政時,中央與各地諸王的矛盾激化,爆發了一場“靖難之役”,但經過此役,朱棣奪取政權,從而使朱元璋開創的大業得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明成祖朱棣同明太祖朱元璋一樣,都把振興經濟、令家給人足,視為治國根本大計。朱棣曾頗為感慨地說,若“使四海皆給足”,自己進餐時,即或沒有豐盛的美食,沒有樂隊來助興,也會感到快樂。如果說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元末農民戰爭所造成的累累創傷的基礎上,力求國家臻于富強,那么,明成祖朱棣所面臨的,則是在國家經歷了“靖難之役”的浩劫之后,去恢復和發展各項生產事業,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朱棣即位以后,繼續執行洪武時期一系列的“安養生息”的政策。長達近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給洪武時期以來初步繁榮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也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尤其在戰區,所遭受的破壞更是慘重。為了使百姓能夠安養生息,朱棣所實行的一些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比朱元璋更注意到“寬猛適中”。針對一些皇親國戚、文武群臣和地方官吏不顧朝廷三令五申,任意加重百姓負擔的行為,朱棣以身作則,努力給予糾正。朱棣在頒布施政方針時,再三強調文武群臣不要有負于明太祖朱元璋“創業之艱”,要繼續執行明太祖“安養生息”的治國方針。朱棣曾鄭重聲明:“朕當守成之日,正安養生息之時?!蓖ㄟ^一些事例,說明他是言行一致的。朱棣剛來南京親政時,居處之后宮被建文帝于敗亡時焚毀,東宮也全被拆掉,卻沒有大興土木、建造新宮。所以,當楚王楨要求資助興造私邸時,朱棣不答應,要他對王府中宮室損壞之處,姑且讓護衛之人隨時修葺,等到豐年之時,然后量力調撥軍民為之。朱棣還告誡楚王楨說:“天下初定,眾心未安,勞困未蘇,兼旱蝗相仍,民苦寒餒。安養休息,方在此時?!彼煤?,當他聞知代王桂勞民傷財,擅自大興土木,立即予以制止,同時以此為例,下令“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許擅役一軍一民,及斂一錢一物,不聽從者有罰。”此外,朱棣一再嚴令各地方官“毋橫斂一錢,毋妄興一役”。他經常派遣御史視察民間疾苦,考核各郡縣長吏賢否,懲辦那些肆意加重百姓負擔的官吏。與此同時,對受戰爭影響較大的地區,蠲免賦稅。像北平順天、永平、保定三府,因戰爭期間供給軍需特別勞民,得免田租二年。至于賑濟災荒,鼓勵農民墾田,令官給耕牛農具種子并免賦稅等措施,洪武時行之有效,朱棣依然一一遵行。

明太祖朱元璋曾實行屯田制,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長,到永樂時期,民屯、軍屯都有了新的發展,收效更為顯著。除了移民屯田和招募屯田兩種形式外,永樂初年還多次遷徙罪囚屯田。朱棣更重視的是發展軍屯,戰事一結束,即命五軍都府移文各都司,令衛所屯田如舊制,年終以其交糧的多少,分別給予獎勵或懲罰。永樂初年,又進一步制定了賞罰制度,還在各屯田處所設置紅牌,把賞罰條例逐一書寫在上面,敦促屯田軍士恪守。這種賞罰制度,是因地制宜而實行的,隨耕地的土質肥瘠不同,定出不同標準的歲收之數,肥田多收,薄田少收,較為合理,更有利于發揮屯田軍士的生產積極性。為了增加軍屯的員數,對于那些調離原衛所從事其他工作,以及犯法被罰到邊疆充軍的軍士,都命令他們復回原衛所屯田。為了加強對軍屯的管理工作,朱棣多次派遣官吏分赴各地妥善安置屯田軍民,整理屯種事務,改善經營方式,更定軍士屯守的數目等。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永樂時期的軍屯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軍屯制度的完善,又極大地推動了軍屯事業的發展。當時,從大江南北,到邊陲地區,乃至沿海衛所,都有屯田。大力發展屯田事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永樂時期,軍屯所獲,不僅很大程度上節省了軍費開支,減輕了人民負擔,而且軍屯稅糧又成為明朝財產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水利建設事業,在永樂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洪武時期大力興修水利,對發展農業生產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朱棣極力要盡快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自然十分重視興修水利,搞了不少重大的水利工程。如修治疏導吳淞江,就是其中之一。永樂元年(1403),浙西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剛登帝位的朱棣,深以吳淞江水患為憂,即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前往治理。夏原吉日夜籌劃,疏浚吳淞江下游,上接太湖,度地為閘,以時蓄泄,使蘇淞一帶農田得以旱澇保收,當地百姓獲益匪淺。此外,一些地方官吏還主持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當時,山東東阿縣西南有一大片積水,使當地飽受澇害,知縣貝秉彝根據地勢高低,鑿渠將積水引入大清河,使水洼干涸,得沃壤數百頃,地方百姓大獲其利。明初的農業生產,在永樂時期有了更大的發展,這與當時舉國上下重視興辦水利有很大的關系。

永樂時期的工商業也發展得很快。洪武時期獲得一定發展的礦冶、紡織、陶瓷、造船、造紙等各項生產事業,由于鄭和下西洋,以及遣使四方各國發展對外交往所產生的客觀需要,不僅經營規模擴大了許多,并且在各地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工場。商業的發展繼續得到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照舊實行洪武以來“三十稅一”的輕稅政策?!熬鸽y之役”結束后,一些遭受戰亂禍害,百姓流徙,商販罕至的地方,朱棣下令免征兩年商稅,以利商業復蘇。在遷都北京以后,于皇城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稱為“廊房”,招商引資,鼓勵各地商販來京城營業。遷都北京以后,為便于南糧北運,重新開通濟寧至臨清的會通河,又引汶水、泗水入運河,從此南北通航,行商往來大為便利。這有力地促進了運河沿岸淮安、濟寧、東昌、臨清、德州、直沽等地商業的發展,一時之間,商販聚集,四方百貨交易量成倍增長。工商業的振興,促成了中小城鎮向大城市的轉化,作為全國商業集散中心的33個大城市,在永樂年間開始形成,全國各地商業貿易日趨繁榮。

由于明成祖朱棣進一步執行了明太祖的治國方針,全力促進農、工、商業的發展,迅速醫治好了戰爭的創傷,使明代在洪武時期社會經濟初步繁榮昌盛的局面,至永樂朝趨向鼎盛。“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儲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span id="wssujgv" class="super" id="ref2">[1]在永樂一朝,全國人口、稅糧征收、絲棉布帛等征收的數字,都創下了明朝近三百年中的最高紀錄。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漢朝有過“文景之治”,是為封建社會初期的盛世;唐朝曾出現“貞觀之治”,素稱封建社會中期的盛世;明成祖朱棣在位的22年間,社會經濟高度繁榮,內政外交成績卓犖,成為明代的極盛時期,也不愧為封建社會后期的盛世。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政治上繼續實行中央集權,消除諸王的割據勢力,使封建皇權進一步強化,并從各個方面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經營管理。明成祖朱棣執政以后,自始至終,為國家的統一、邊疆的鞏固,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南方,派遣沐晟、張輔等率軍反擊安南的入侵,進而討平安南,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命顧成等率部平息了貴州地區的叛亂,設置貴州布政使司。在西方,則封諸西僧為法王、國師、西天佛子等,以羈縻西藏,并分遣使者去宣慰撫喻西域諸國。沿海一帶,命總兵劉江大破倭寇,緣海設防。遼東方面,則創置建州、海西諸衛,以控制女真諸部,并建立奴兒干都司,陸續增設衛所,進一步加強了東北邊防。在北方,從永樂八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10—1424),明成祖朱棣親自率軍出征,大舉討伐蒙元遺族韃靼瓦剌,迫使韃靼瓦剌向西北退卻,北邊由是奠安。明成祖朱棣在維護祖國統一,開拓、經營和鞏固邊疆方面的功績,是遠在其父朱元璋之上的。在文教方面,明成祖朱棣辦學校,興教育,闡揚傳統文化,不遺余力,在歷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主要標志,就是卷帙浩繁的《永樂大典》的纂修。所有這些,充分說明明成祖朱棣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比較英明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大業的當然繼承者。正因為如此,在洪武以來國內搞得較好的基礎上,憑借著明帝國的強大實力,明成祖朱棣高瞻遠矚,有心于追溯歷代盛世中帝王的業績,進而向往在海外樹立威望,享有盛名,在臨御之年,中國出現為歷代所未有的“萬邦來朝”的太平盛世。

(二)鄭和下西洋適應了時代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

永樂十四年(1416)四月初六,為紀念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歸來,明成祖朱棣為剛落成的南京天妃宮之紀念碑撰寫了碑文,開宗明義,向世人道出了有志于發展與海外諸國關系的宏愿:“仰維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員之廣,際天所覆,極地所載,咸入版章。中外懷柔,幽明循職,各得其序。朕丕承鴻基,勉紹先志,罔敢或怠,撫輯內外,悉俾生遂,夙夜兢惕,唯恐弗逮。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span id="n44pnca" class="super" id="ref3">[2]在15世紀初期,中國是世界上社會文明程度較高,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永樂盛世的出現,在世界范圍內,把東方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心。在當時的中國,成熟、發達的禮儀,是中華文明發展程度較高的一個重要標志。海外諸小國,當時還處于相當落后的社會發展階段,越是遠離亞歐大陸的海外小國,其文明發展的程度相對越低,不少地方還處于未開化的原始部落狀態。處于這種社會形態,是沒有什么禮儀可言的。在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中,禮儀是文明與野蠻的分界標志,在中國古代有關“禮”或“禮儀”的文獻中,有許多這方面的論述。如《曲禮》中講:“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span id="8odqixm" class="super" id="ref4">[3]《冠義》中講:“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span id="cldpe9f" class="super" id="ref5">[4]這里講的人與禽獸的分界線,實際就是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作為一代雄主的永樂大帝,高瞻遠矚,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先進大國,對還很落后的“海外諸番國”,應負有“教化”的責任,應以中國先進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影響他們,走到他們中去教導他們,使之懂得禮儀,改變其野蠻落后的“夷習”,以與中國共享太平之福,從而令海內外都得益于這千載難逢的盛世。在中國歷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中,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都沒有誰能像明成祖這樣,強烈地意識到中國應對海外落后國家進行教化,以促使其由野蠻向文明轉變,并不斷提高其文明的程度,促進其社會的進步。明太祖朱棣能夠這樣去想、這樣去做,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和時代背景的。

在明成祖朱棣執政的15世紀初,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近兩千年的發展,社會母體內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當時,世界歷史也處于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前夜。時代要求人們逐漸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日益具有世界性。明成祖朱棣致力于加強和擴大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正是符合了時代的要求,與稍后西方早期殖民者不同的是,明太祖朱棣加強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聯系,不是奉行殖民掠奪的方針,而是傳承文明,發揚中華民族熱愛和平、歷來就愿與外界友好交往的優良傳統,對海外諸國實行了睦鄰友好的方針。加之在明朝永樂年間,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進入封建社會后期的鼎盛時期,更重要的是,明成祖時期中國對外還算是開放的。當具備了這種精神條件和物質條件,又充分利用了中國和海外諸國間長期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的成果,在中國造船業、航海技術高度發達和具有悠久航海傳統的基礎上,當明成祖朱棣將自己在海外謀求發展的宏圖全權委托鄭和去實施之際,鄭和作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就應運而生。鄭和“上荷圣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之厚,統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弗逮”,“竭忠于國事”[5];以其卓越的才能、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領導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鄭和下西洋不僅在航?;顒由线_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比歐洲航海家要領先許多年,而且在忠實地執行明成祖朱棣賦予的使命的過程中,為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系,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15世紀初期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自進入階級社會以來,中國歷代統治者為防御外族入侵,都很重視邊防。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就是為防御匈奴而修建的。明代以前,外族大規模入侵,幾乎都是從內陸西北、東北邊境而來。中國的海岸線雖然很長,海岸以內的腹地卻極其廣闊;中國的北、東、南三面,都有海洋像屏障一樣包圍環繞著中原。歷代以來,中國周邊沿海國家均比中國落后,綜合國力較中國相差甚遠,又為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所限,無力從海上對中國進行大規模和持久的侵略。大海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所以明代以前,歷代有海而無防,導致歷代統治者“重陸輕?!?,從不擔憂海外國家會對國家和封建統治造成什么威脅。況且與中國為鄰的沿海國家太少,僅朝鮮、日本、越南而已。東南亞各國與中國之間隔著浩瀚的南海,就顯得遠了一些。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興盛時期,不乏熱衷于開疆拓土的帝王,但他們都致力于在內陸開拓疆域;在他們看來,中國周邊沿海國家和海外民族,得其地不能創造什么財富,得其民也成不了什么大事,不值得為之耗費財力人力去經略。從這一立場出發,歷代帝王在關注海外貿易之外,再沒有興趣去考慮國家在海洋上還有其他什么利害關系。

中國在海洋上平安無事的局面,在元朝時開始受到沖擊,來自日本的倭寇,當時不斷地騷擾中國沿海。倭寇即日本以掠海為生的武士。倭寇很早以來就有搶掠中國沿海的劣跡,到了元朝時期,與中國的沖突升級,開始成為中國沿海的邊患。這與元朝初期曾一度用兵于日本有一定關系。在元世祖忽必烈執政期間,曾連續六次派使臣去日本,想通過“詔諭”來達到使日本“臣服”“朝貢”的目的,但都未能奏效。忽必烈并不就此終止,在至元十一年(1274)和至元十八年(1281)兩次出動大軍東征日本,結果遭到日方的頑強抵抗,又遇上暴風雨,使元軍大部分葬身海底。兩次東征的失敗,迫使元朝統治者放棄以武力征服日本的方略,轉而禁止日商來華貿易,或對來華日商提高抽分比率,作為對日本的懲罰手段。元朝對日商采取遏制政策,自然引起日商的不滿,從而不斷與元朝官方發生沖突,同時不可避免地要禍及百姓。1307年、1309年日商連續兩次在寧波與地方官吏發生沖突,制造了燒毀官衙、燒掠民居的惡性事件。日商一旦對元朝官方采取這種極端的泄憤和報復手段,便一發不可收,逐漸形成對中國沿海長期的擄掠,其危害程度雖不及明代的倭患,但已擾亂了中國海疆的安寧,成為明代倭寇問題的發端。

在元代,中國沿海個別地方雖然發生日商侵擾的事件,但總的來說,沿海地區還算是安寧的,沒有出現讓元朝廷感到震驚的嚴重局面。中國在海洋上基本平安無事的局面,到明朝初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初洪武、建文時期及永樂初年,中國沿海地區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多事之秋”,中國與周邊海外國家的關系一度相當緊張。在西南沿海,由于安南黎氏政權對占城和中國西南邊疆肆無忌憚地進行侵略擴張,攻城略地,殺戮百姓,造成了中南半島以及中國西南沿海地區嚴重的緊張局勢。安南自宋朝以來,陳氏為王,世代稱藩于中國。明朝建國之初,洪武二年(1369)六月,安南國王陳日煃即遣大臣來朝貢,并請封爵。明太祖朱元璋于是封陳日煃為安南國王,要他忠于職責,維護陳氏政權。同年十二月,朱元璋對建國三年以來,在海外諸國中安南最先來中國朝貢表示贊賞。直到洪武末年,陳氏各王都能恪守祖訓,與中國友好相處,中國西南沿海倒也平安無事。當然,在數十年間,中國與安南之間沒有任何摩擦也是不可能的,即或偶爾有安南侵擾中國西南邊境的事件發生,明朝廷也不愿事態擴大,興師問罪,僅限于發一紙文書詰責,同時不接納安南的朝貢,以示警誡。

洪武十四年(1381)六月,朱元璋以安南出兵攻掠廣西思明府永平等寨為由,拒受安南的貢品,并致書安南國王陳煒,對安南入侵廣西之事進行譴責,同時詔令廣西布政司不得接納安南入貢。在明朝廷表明了這種態度之后,安南就有所收斂,事態也就沒有繼續擴大。在洪武時期,安南與鄰國占城之間時有兵爭,明朝嚴守中立,對任何一方要求給予軍事援助都嚴加拒絕,同時勸告雙方罷兵,息事寧人。在明朝的勸告之下,兩國都有所收斂,雙方沖突沒有進一步激化,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洪武時期西南邊境相對平靜的局面,到建文時期就全被破壞。建文二年(1400),安南國相黎季犛父子篡奪王位,改國號曰大虞,在國內橫征暴斂,實行殘酷統治,對外大肆侵略擴張,不僅攻劫占城,殺人掠畜,欲滅其國,而且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相繼侵占廣西思明府祿州、西平州、永平寨及云南寧遠州猛慢等七寨。直至永樂初年,由于安南黎氏政權肆無忌憚地對外侵略擴張,造成了中南半島以及中國西南邊疆嚴重的緊張局勢,直接破壞了南海地區的安寧。在東南沿海及南海諸島嶼,當時各種反明勢力活動十分猖獗。從洪武元年(1368)開始,浙江昌國縣蘭秀山反明武裝集團屢次叛亂,攻入象山縣,生擒縣官,當地居民也被劫掠一空;叛亂失敗后,余黨逃往高麗等海外國家,成為明朝新政權的心腹之患。更有方國珍、張士誠的余黨及與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豪強地主這一部分反明勢力,人數不太多,能量卻很大,經常以沿海島嶼為據點,渡海攻城劫掠,在沿海地區騷擾搗亂;或與其他反明團伙串通一氣,聯絡海外國家,共同與明朝廷相抗衡。

為了解除種種來自海上的威脅,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些對策。洪武三年(1370),明朝刑部遵照朱元璋的旨意審決了自高麗引渡回來的蘭秀山叛民陳君祥等,給予逃往海外的反明勢力一定的打擊。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七日,朱元璋又命令將方國珍舊部和蘭秀山無田糧而充船戶的居民共111730人分隸各衛為軍,加以羈束,并借以加強明朝海軍的力量。與此同時,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十八日,為防止沿海奸民私通倭寇,朱元璋又對一些易遭到倭寇侵襲的沿海城寨下令,禁止沿海居民在各城寨間私自往來,并在當地增設衛所,加強對倭寇的防御。同時進一步厲行海禁,甚至不許出海捕魚。唐宋以來,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以及部分當地守軍,紛紛靠販海經商贏得厚利,有的從中牟取暴利成為一方富豪霸主,而海外諸國商賈與他們進行貿易,盈利也很可觀。在元末紛亂時期,沿海商賈及居民販海經商更不受官方的拘束管制,盈利較從前更為豐厚。

一旦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唯恐異己勢力通過海路在“外邦”找到避難之所,進而與海外國家相勾結,來危害明朝的建國大業。朱元璋為此實行海禁政策,對中外的海上民間貿易加以各種限制,遂斷海民衣食之源,又絕豪富海商發財之機,自然要激起海商和海民們強烈的反明情緒。尤其是浙江舟山群島蘭秀山居民,因其位處東南沿海與海外交通的沖要之地,歷來活躍于海上,從海外經商中獲得厚利,更是不能忍受明朝廷的海禁政策。在蘭秀山居民數次頗有規模的叛亂失敗以后,雖有明朝廷的嚴厲鎮壓和三令五申,但蘭秀山居民仍違禁出海,一直難以禁遏。明朝廷無計可施,只得采取清野之策,在洪武二十年(1387)干脆廢除在舟山群島所設的昌國縣,將島上居民全部遷往內地。明朝洪武時期實行的遷海政策,不僅針對舟山群島,而且施于東南沿海浙江、福建、廣東各省有人居住的海島。洪武中期開始實行的遷海政策,前代未曾搞過,沒有歷史經驗可供借鑒,加之這是一種御敵之策,其開創者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又是以為政嚴苛令屬下不敢怠慢,所以地方當局在實施遷海政策時就過于偏激,反而造成不良后果。

乾隆時編纂的《乾隆通志》中,對當時的一些情形作了記載。在洪武中期,福建右衛指揮李彝在當地大肆索賄,貪得無厭,老百姓甚為怨恨。當時有福清人林揚,一向崇尚氣節,不畏權勢,于是便率領鄉親們起來抗爭。李彝大為惱怒,利用朱元璋唯恐沿海奸民以海島為據點與海外國家相勾結的心理,在隱瞞當地民眾“鬧事”的事實真相的同時,將當地海島位置分布形勢繪制成圖,上奏朝廷,并別有用心地說:“海壇山本來是一座孤島,向海外只需一晝夜便可到達琉球,而到內地最近的城鎮東城卻要航行三晝夜”云云。朱元璋聽罷先是一驚,再細看所上海圖,就更不放心了,于是下旨道:“各省孤島,對人民的生計既然沒有什么用處,又被其他人用來為非作歹,可以將當地居民盡行遷往連山城附近居住,由官府給官田讓他們耕種,給宅舍居住?!本用襁w徙,如果官府能夠妥善安排,應該不會有什么大問題,問題就在于當時官府在執行遷海政策時,過于嚴苛,對島民來說,簡直是禍從天降。在接到朱元璋關于遷海的命令后,福建、廣東省官府即命令沿海各島及澎湖三十六嶼居民,限在三天之內遷往內地,遲到者處死。舉家渡海遷徙,又不給渡船,只給三天時間,過時就要處死,這對那些倉促之間找不到渡船的人來說,簡直就是要他們的命。為了活命,那些沒有船的居民,只得把家里的房梁、門板、床板等都拆下來,編成木筏渡海,木筏經不起風浪,無數島民因為木筏傾覆而被大海吞噬。

浙江強行遷海的做法也相當苛刻霸道。浙江寧波、臺州、溫州濱海都有一些較大的島嶼,明朝初期,位于這些島嶼上的城鎮,其規模有的相當于內地城市的一半,有的相當于內地城市的3/10,都是一些大姓在此聚居。當時,湯信國奉朱元璋之命巡視海疆,怕這些島嶼會引來倭寇,于是強令當地居民遷往內地城市,中午以前遷走,原有身份不變,中午以后才遷,就要去充軍。朱元璋實行遷海政策,本是為了防御倭寇,如果在遷徙過程中能妥善安置諸島民,應該不會激起島民們的反抗,可是地方當局反其道而行之,在執行遷海政策時,采取了一些極端嚴厲苛刻的措施,就不能不激起諸島民們對朝廷強烈的不滿。其中有些人不惜鋌而走險,勾結海外國家,尤其是與倭寇相勾結,或聯合武裝走私,或混跡于倭寇及海盜之中參與劫掠,不僅為患浙、閩、粵沿海地區,而且干擾了中國與海外諸國傳統的交通往來。

在明朝初年,一些犯事亡命之徒逃往海外,糾眾滋事,嚴重損害了明帝國在海外的利益,使明朝廷深切地感受到來自海上的挑戰。在東南沿海海盜猖獗的同時,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發生。胡惟庸及其黨徒為了顛覆朱明政權,不僅與蒙元遺族私通,而且與倭寇相勾結,企圖借助他們的兵力,發動一場里應外合的政變。明朝廷內部發生的這一內外勾結、旨在顛覆中央政權的重大事件,因為與海外島國日本直接有關,所以在海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以致波及東南亞地區。當時,受胡惟庸事件的影響,三佛齊(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其都城在今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對中國頓生異心,哄騙明朝的信使,肆行敲詐。此事雖然讓明朝廷感到憤怒,但由于當時朱元璋還無意于向海洋上發展,又為海上實力所限,所以對三佛齊也未曾興師問罪。明朝廷在海外的威望由此進一步下降,加以海路不暢,中國與海外各國的關系從此更疏遠了。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也始終沒有通過積極的外交努力來改善中國與海外諸國的關系,這樣一來,到洪武末年時,中國與東南亞及南亞沿海30國之間,商旅為之受阻,信息也不能相通,商貿和外交關系處于癱瘓狀態。面對著國門冷落的狀況,當時的官員們,對好久不見海外諸國來朝貢都頗有一種失落之感。

明朝建國以來在與海外諸國的關系上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難,以及所面臨的來自海上的挑戰,到明成祖朱棣執政之時,仍是有增無減。建文四年(1402)九月,朱棣登基稱帝才三個月,就有從東南沿海國家返回的使臣向他報告:海外諸國多數分居在海島之上,中國軍民中的一些無賴之徒暗中與他們相勾結,成了地地道道的???。朱棣在得到這一情報的同時,社會上又紛紛揚揚地傳言建文帝已逃亡到海外,這不能不使朱棣慮及若建文帝果真在海外,有可能會借助這幫??艿牧α?,聯絡建文帝的余黨,并利用建文帝在一部分人心目中的正統影響和號召力,進一步擴張,在海外建立復辟基地。在明朝建國之前,與海外國家交通往來,從事海上貿易,曾是朱元璋的宿敵張士誠、方國珍能與朱元璋爭雄的財政基礎;明朝建立以后,張士誠、方國珍的余黨,以及其他一些與朱明政權作對的集團和團伙,仍以交結海外國家,或在海外建立據點與明朝廷相抗衡。因此,建文一派勢力如在海外建立復辟基地,完全可能聯絡海外與朱棣政權相敵對的各種勢力,并可像當年張士誠、方國珍那樣從販海經商中獲得財力支持,進而與國內擁護建文帝的社會力量重新組合,形成卷土重來之勢。

明成祖朱棣執政之初,在海洋上面臨這樣嚴峻的形勢,是歷代帝王所不曾遇到的。這種形勢迫使朱棣不能不把視線轉向海洋,為穩固自己的皇權統治計,朱棣既不能允許一切異己勢力在海外有立足之地,也不能聽任海外貿易的巨大經濟利益落入敵對分子之手,同時還要使明王朝在海外享有較高的聲望。事實已經證明,像其父朱元璋只是消極地實行“海禁”政策無濟于事,朱棣只有另圖良策。唯一可行的,就是像在國內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那樣,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軍事各個方面都在海外有所作為,全方位地迎接來自海上的各種挑戰,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

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鄭和奉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就實施了海陸一體化的海洋發展方略。由于實行這一方略,鄭和在下西洋近30年時間里,抓住歷史發展帶來的這一機遇,努力迎接來自海上的各種挑戰,在亞非沿岸各國中廣泛開展了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動,在軍事上也進行了3次大的戰役,同時在海洋探險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不僅為明王朝解除了來自海上的威脅,而且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講,政治上主要是建立了亞非國家間的和平友好局勢,樹立了中國在海外的威望;經濟上發展了亞非諸國間的國際貿易,帶來了海上絲綢之路最為繁榮的歷史時期;外交上使中國與海外各國的關系得到空前的發展,在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軍事上的勝利使海路暢通,海外各族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文化方面主要向亞非各國敷宣了中國的教化,傳播了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醫療技術,并增進了中國人民對亞非國家的認識和了解。所有這些,在使中國的國際威望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時,也對國家的統一大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鄭和七下西洋,勇敢地迎接來自海洋上的挑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浦区| 桑日县| 开封县| 怀集县| 手机| 莲花县| 汉中市| 买车| 闽清县| 阜新| 汉沽区| 安化县| 南开区| 砀山县| 遂昌县| 七台河市| 禄劝| 三门峡市| 安塞县| 黑山县| 曲周县| 兴城市| 巴东县| 阜宁县| 闽清县| 夏津县| 松桃| 德阳市| 马公市| 凤阳县| 凤阳县| 盐城市| 阳新县| 彰武县| 澎湖县| 隆安县| 绥德县| 秦皇岛市| 稻城县| 高雄市|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