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政烺(1912—2005)先生,字苑峰,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版本目錄學家。他學問極其淵博,年輕時就得到學術大家郭沫若、胡適、傅斯年的賞識和夸獎,譽之為“小王國維”。他讀書極多,記憶力極好,有“活字典”和“精密的計算機”之稱。他治史不分斷代,能對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史做貫通研究,尤長于先秦史,是名副其實的“先秦史泰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他努力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著作,指導歷史研究。他從不寫不符合中國歷史實際的文章,不說違心的假話,“真誠求實是為文為人之本”是他的座右銘。幾十年來,在育人和學術苑地,他辛勤耕耘,碩果累累,培養了大批高質量的優秀人才。他對商周史、考古和古文字,尤其有精深的研究。他以弘揚中華學術為己任,甘當人梯和鋪路石,對求教者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因而影響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淡泊名利,堪稱楷模。他學風嚴謹扎實,待人謙和寬厚,誨人不倦。其道德文章,有口皆碑。他曾語重心長地指出:“讀史書使我們了解世世代代祖先的經歷,從中辨識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認識我們的長處與短處,認識過去的得失及其因果,認識到應如何團結奮進、自強不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科學技術,以面對世界。”[1]為國為民的一腔熱情溢于言表。
本書以較為豐富翔實的史料為依據,結合認真的調查訪問和反復的考證研究,準確地記述了張政烺先生的生平、思想和業績,再現了他的學術道路和治學風格,反映了他樂于助人、提攜后學的無私奉獻精神,展現了一代國學大師的學問和為人師表的風范。
[1] 張政烺:《關于古籍今注今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