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談《荔鏡記》與《繡像荔枝記陳三歌》的傳承與異同

施炳華[13]

前言

陳三五娘故事在閩南語地區膾炙人口。幾百年來,它以不同的形式——戲劇、說唱、電影、小說——呈現并影響廣大的民眾,使民眾得到娛樂,獲得啟示。

附圖一 《荔鏡記》首頁[14]

陳三五娘故事最原始的劇本是出版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以下簡稱《荔鏡記》,見附圖一),是一本以泉州話為主、夾雜潮州話的閩南南戲白話戲文。它在學術上及對社會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戲劇、音樂、語言、文學各方面。

“念歌”(或稱“歌仔”)是閩南、臺灣特有的屬于曲藝性質的說唱藝術。把“念歌”文字化,印成小書,就是歌仔冊(或稱歌仔簿),也就是說唱表演所用的唱本。歌仔冊的故事來源有多種,早期歌仔冊往往是先有故事劇本,再發展為歌仔冊,如陳三五娘、梁山伯祝英臺等故事。

本文以陳三五娘故事為主題,以明代南戲劇本《荔鏡記》及清代(1849)歌仔冊《繡像荔枝記陳三歌》為研究對象,探討從劇本到歌仔冊的演變過程及歌仔冊初期形成的取材來源、形式。

一 陳三五娘故事的有關版本

(一)《荔鏡記》及有關版本

目前所能見到的《荔鏡記》的版本有二:一是倫敦牛津大學攝影藏本,二是日本天理大學攝影藏本,共105頁,55出。二者應屬同一版本。經吳守禮教授花費數十年工夫,先后完成《荔鏡記》系列書的整理——荔鏡記戲文校勘篇、韻字篇[15]、三種《荔枝記校理》(1581年明萬歷本、1651年清順治本、1884年清光緒本)的研究。使我們看到一部比較完備可讀的《荔鏡記戲文》,施炳華有詳細注解的《荔鏡記匯釋》。[16]

(二)歌仔冊《繡像荔枝記陳三歌》

清代所產生的有關陳三五娘故事的歌仔冊,可分為四類,列敘如下:

1.全歌系:一冊,以《荔鏡記》故事為基礎,包含整個故事。由自報身世展開,經歷投荔、磨鏡、私奔之后,雖被公差擒捕發配,但在兄長協助下,終能娶妻回泉,圓滿收場。

(1)《繡像荔枝記陳三歌》:福建泉州的乾隆己亥年(1779)刊本(附圖二)。

附圖二 乾隆己亥年(1779)刊本封面

(2)牛津大學藏《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清刊木刻本,廈門會文堂,共21面(每面分陰陽,實為42頁),各面均為上圖下文(附圖三)。

附圖三 吳守禮收藏天理本《繡像荔枝記陳三歌》封面及內頁

(3)臺灣“中央圖書館”藏《臺灣俗曲集》中的《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清刊木刻本,廈門會文堂,1849年。只有首頁是上圖下文,其他頁無圖(附圖四)。簡稱“俗曲本”。[17]

附圖四 “中央圖書館”藏《臺灣俗曲集》中《繡像荔枝記陳三歌》封面及內頁

(4)《增廣最新陳三歌全集》,石印,廈門文德堂,1914年。

(5)《最新陳三歌》(上)(下),上海開文書局。

2.四部系:四冊,石印。1994年,廈門會文堂書局書目云:“石印最新《陳三全歌》:《五娘掞荔枝》《五娘送寒衣歌》《五娘跳古井歌》。”稍后文德堂鉛印又添了一冊《益春告御狀》,故稱四部系。[18]

3.不完全系:全套四集,據陳健銘所述,梁松林編有《陳三五娘歌集》八本[19],但不知是否全部出版。竹林書局出版的《陳三五娘》四集歌仔冊大概是抄襲梁編,其情節只到陳三打破五娘家寶鏡為止。

4.手抄本:多是民間藝人為學習或演出需要的記錄。內容大體不出全歌、四部兩系統,而更接近四部系。臺灣現有十二種抄本。[20]

一般認為歌仔冊的出版是從道光年間開始[21],陳三五娘故事的歌仔冊較早的版本是1849年的木刻本《繡像荔枝記陳三歌》;其實還有更早的版本,薛汕《陳三五娘之箋》[22]11頁有《繡像荔枝記陳三歌》的封面,左刻“乾隆己亥(以下模糊不清)”(附圖二),薛氏書明:“福建泉州的乾隆己亥年刊本”,己亥年是1779年。12頁有該書第五頁的圖文(上圖下文),每行二句十四字。(參見附圖四)

以上十六行與1849年會文堂本核對的結果,內容幾乎完全一樣,只有個別字不同,但意義不變,如下表所示:

可知會文堂版是有所本,而《繡像荔枝記陳三歌》的出版年代可向上推至1779年。牛津本與俗曲本文字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本來有一個祖本(如乾隆本),后代各自抄寫或印刻,所以才有字句的些微差異。至于《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施炳華有詳細的注音注解。[23]

二 《荔鏡記》與《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故事內容比較

《荔鏡記》是描寫陳三五娘的戀愛、幾經波折終于團圓的戲文。總共55出。《繡像荔枝記陳三歌》總共有130聯半聯(每聯四句),3654字。

《荔鏡記》與《繡像荔枝記陳三歌》的情節內容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二者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戲劇劇本,表演時有時一連幾天才演完[24]。后者是即席演唱,完全靠聲音表現,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半小時或一小時多)唱完。二者性質雖然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借著比較看出它們的不同。《繡像荔枝記陳三歌》屬全歌系——全本,與劇本《荔鏡記》系列(數字代表出次)不同之處如下表所示:

續表

二書不同之處,大抵有以下幾點。

1.情節的繁簡。上表標明《荔鏡記》出次者,其情節歌仔冊皆無。

2.人物的增減:歌仔冊少了“小七”“老卓”(林大之友,因為沒有“邀朋賞燈”的情節)插科打諢之人物;多五娘之妹“六娘”;又為強調陳三之好色,多了其兄嫂之妹。

3.愛情的沖突與高潮:歌仔冊中,男女主角之見面與歡合很直接,也沒有如“紅娘”般的益春從中撮合的情節。《荔鏡記》轉折甚多:陳三先在元宵時與五娘相遇,再于六月時特地回潮州,而有樓下拾荔枝之高潮。陳三打破寶鏡,賣身入黃家后,五娘因不知其底細,內心雖中意,但表面上并不理會陳三。陳三因而相思成病,賴五娘之女婢益春之勸解并傳遞情書,五娘才答應幽會,但又悔約,幾經煎熬,才下定決心赴約。

4.描寫的細膩與粗略:戲劇重視眼看、身歷其境,故要營造氣氛,讓觀眾感受,所以《荔鏡記》有花園游賞(第3出)、元宵賞燈(第5、6、7、8出)、憶情自嘆(第48出)等情節,重在少女的思春(第3出)、場面的烘托(第5、6、7、8出)、內心感情的描述第48出)。以上歌仔冊都沒有,只能用口說,一語帶過,甚至是盡量避免抽象的描述,無法詳細表述細膩的、內心的感情。

5.人物的個性:歌仔冊反派角色只提到“林郎”,做人如何,長得怎樣都沒有交代;五娘只是一個漂亮的富家小姐;陳三只是有“虛名”、好女色的人;益春完全沒有引起情節變化的作用。而《荔鏡記》中,叫林大鼻——貌丑可知;五娘是一個爭取婚姻自由、寧死不屈的女孩;陳三是滿腹詩文的瀟灑公子;益春是個善解人意,穿針引線的重要人物。

6.現場娛樂性與可聽性:《荔鏡記》是戲劇,目可視,耳可聽,表現較具體;歌仔(冊)只能借著念歌藝人的聲音念唱傳達給聽眾。為引起聽眾的興趣,故有陳三無品行,欲調戲嫂嫂的妹妹,“強調陳三風流性情,頗有煽情之意。蓋歌仔藝人徒為吸引聽眾,臨場即興增飾而已”[25]。并用鋪陳的方式以引起聽眾具體的印象。如介紹陳三家世、住屋:“第一門前好石獅,第二后頭好花臺,第三門樓好石鼓,第四門前水潮來。第五門庭出富貴,賽過泉州一城人。”五娘陳三幽會的情形,使用類似“五更調”的唱法:“一更月色照后床,五娘翻覆不成眠,莫是爹娘句未困,莫是三哥未記來。二更月色正中天,三哥進入眠床前,陳三就力五娘攬,是恁人情莫著驚。……二更過了三更時,恰是鴛鴦做一池。……三更過了四更催,耳邊聽見雞聲啼,阮厝爹媽句未醒,雙人相抱莫放離。四更過了五更在,五娘邀君落床來,娘今共君相斷約,今冥記心莫失期。”

三 《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承襲《荔鏡記》文句的線索

《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是根據故事劇本再發展為歌仔冊,因此在寫作上,故事情節自然會以《荔鏡記》及《荔枝記》為底本,文句、形式也有所因襲。以下分三方面比較敘述。

(一)《荔鏡記》中的七言詩體

《荔鏡記》全名是《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所謂 「增入詩詞」 是指什么?此書的中欄部分,每頁是一幅圖畫,每頁圖畫的兩邊各有兩句七言詩,且開始的頭四首各冠 「詩曰」二字(附圖五),乍看起來,極似圖畫詩,從第一頁至最后一頁,計二百零九幅畫,共八百三十六行詩,用潮泉方言書寫。整個看來,內容是敘述陳三五娘的故事,大致皆符合《荔鏡記》每一出的情節。

附圖五 《荔鏡記》十九出第429、420頁[26]

這些七言四句的圖畫詩,固與傳統七言詩體有關,也與整個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風氣有關,王士儀謂:

這個中欄的詩的部分,無以名之,姑稱“七言詩體陳三五娘”。這種七言詩體與后來所稱的竹枝詩或竹枝詞,與今日俗稱歌仔體相同。看來是詩贊體系。……這本嘉靖七言詩陳三五娘,不僅是泉州南戲的另一種技藝形式,也是隨宋或元人抄本的《銷釋真空寶卷》、元末明初的金碧抄本的《目連救母離地獄升天寶卷》等之后,是與連接明清七言體鼓詞、彈詞、寶卷、子弟為等唱本之間的一件講唱文學作品,也是彌補這段時間所缺少作品一個實例。它不僅是潮泉地方文學的一大發展,也是我國俗文學上未被學者提及的一部分。[27]

詩贊系的韻文部分是以七字或十字的詞格出現,其音樂結構則以上下對偶句為一個基本單位。樂曲系以長短句為基本句格,用不同的詞調或曲調組成自己的音樂結構。詩贊系雖和詩體的絕、律、歌、行相似;但因為用韻較寬,平仄不嚴,接近口語,究竟和正式的詩不同。……它是講唱文學中應用最廣、源流最長的一種形式。[28]

歌仔冊的結構,大多是一句七言,一聯四句,連綴成篇。與詩贊系說唱藝術的兩個根本標志符合:“以齊言對偶句的文學結構”“上下兩個七言句子為一個音樂單位,不斷反復連續的一種唱”。[29]

《繡像荔枝記陳三歌》參考或直接承襲《荔鏡記》圖畫詩者如下(阿拉伯數字是歌仔冊的先后順序,以四句為一聯。仿宋字體文段顯示二者之關系。括號中字是原文,多為借音字或錯字):

42.打破我家照身鏡,你今何時賠(倍)得成,陳三拜伏黃九郎,鏡今破了我擔(耽)當。

《荔鏡記》19出中欄圖畫詩“陳三拜覆黃九郎,鏡今破了我身當。果然無物通賠你,情愿將身掃下廊。”歌仔冊全抄圖畫詩前兩句,只差二字——覆易為伏,身易為耽。覆音hok4,伏音hok8,以覆為正。拜覆謂拜揖回復,表示陳三之有禮。覆寫成伏,是因為伏字筆畫較少,易于書寫,這是民間文學筆畫趨向簡易的特色。

55.今日勸君且忍耐(奈),千萬寬心莫遲疑,九郎騎馬去收租,陳三攑傘隨后行。

《荔鏡記》32出中欄圖畫詩:“九郎騎馬去收莊,陳三背后隨九郎。”

59.九郎回家說言伊,陳三原是好人兒。

《荔鏡記》36出中欄圖畫詩“陳三也是好人仔”。可能為了押韻(伊兒押i韻),仔(kann2/kiann2)易為兒。

95.早間起來天漸光,不見五娘來梳妝。

96.不見陳三來掃厝,不見益春煎茶湯,必定三人相走,目滓流落連腹吞。

《荔鏡記》35出中欄圖畫詩“清晨早起日易東,不見五娘起梳妝。陳三緣何不掃厝?益春懶惰點茶湯。”

99.慌忙借問撐船哥,清早有見三人無?

《荔鏡記》40出中欄圖畫詩“借問渡干梯舡兄,曾見三人此路行?”

干是乾的簡寫,乾是墘的錯寫,墘(kī5)是岸邊的意思。梯是撐(the)的同音字。舡是船的俗字。

110.三人押上知州廳,知州升堂問因由,因何通奸相走,從頭一一說分明。

《荔鏡記》44出中欄圖畫詩:“三人押到知州廳。”

114.五娘不問押一邊,就召(吊)益春來問伊,想來無針不引線,偷來暗去你知機。

《荔鏡記》44出中欄圖畫詩:“且力益春問一場。無針做侢得引線?”

117.伊郎假意來磨鏡,打破寶鏡做長年。

《荔鏡記》22出中欄圖畫詩:“聲聲說你身富貴,緣何磨鏡做長年?”

119.陳三訴乞知州聽,帶著運使是我兄。

《荔鏡記》44出中欄圖畫詩:“陳三思量心著驚,便力官蔭說分明。四川知州是我叔,廣南運使是我兄。”

由上述諸列,可看出圖畫詩與歌仔冊的傳承關系。

(二)《繡像荔枝記陳三歌》與嘉靖本《荔鏡記》、萬歷本《荔枝記》文句的關系

歌仔冊有特殊的文體——七字一句,或二韻,或三韻,或四韻,因此在承襲戲劇劇本時,必須將文句改換或重組。《繡像荔枝記陳三歌》與其他從官話文體的戲劇劇本改為閩南語文體的歌仔冊(如《孟姜女歌》)不同,而是直接承襲,即《繡像荔枝記陳三歌》與《荔鏡記》、1581年出版的潮州話劇本《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以下簡稱《荔枝記》)都是閩南語白話文;除上舉詩贊體外,承襲《荔鏡記》《荔枝記》只改動其中一二字之例很多,舉例如下:

17.只去路上須仔細,除花戒酒莫貪心。聞說潮州好景致,亦愛潮州走一場。

《荔鏡記》2出:“只去路上著細膩。”萬歷本《荔枝記》15出:“潮州滿城好景致。”“須仔細”(共通語)與“著細膩”同義。

55.九郎騎馬去收租,陳三攑傘隨后行。

《荔枝記》31出:“我今騎驢到赤水,陳三揭傘在后隨。”

“揭”是本字,《廣韻》:“揭,高舉也。”《集韻》渠列切,古音kiah8,南音張鴻明老師(閩南同安人)說“揭(kiah8)雨傘”。「攑」 是俗字,泉州古音kah8,今音giah8

59.九郎回家說言伊,陳三原是好人兒。

《荔鏡記》32出:“陳三厝住泉州,也是好人仔兒。”

87.益春見說就動心,收拾金銀在籠箱,七月十五三更時,月光如水無人疑。

《荔鏡記》33出:“七月十四三更時,三人同走出只鄉里。…十四冥月光……”南音有《七月十四》之散曲。

89.三人走到大溪邊,舵子借問值路來。

《荔鏡記》39出:“三人走到赤水溪。”

95.早間起來天漸光,不見五娘來梳妝。

96.不見陳三來掃厝,不見益春煎茶湯,必定三人相走,目滓流落連腹吞。

《荔鏡記》35出:“日上東廊照西廊。不見五娘起梳妝。不見陳三起掃厝,不見益春點茶湯。……陳三五娘益春都不見,必想只三人相走了!”

100.卜去泉州探親戚,問我此去幾日路。

《荔鏡記》39出:“卜去泉州探親情。”親情:指親戚朋友。

116.伊人騎馬樓前過,勝是潘安郎君才。

《荔鏡記》44出:“陳三騎馬樓下過。”

119.陳三訴乞知州聽,帶著運使是我兄。

《荔鏡記》44出:“我兄廣南做運使。”

121.送你金釵當酒錢。

《荔鏡記》46出:“金釵一雙,送你做茶錢。”

124.夢里共君同床困,翻身一醒摸無人。

《荔鏡記》48出:“三更鼓,翻身一返,鴛鴦枕上,目滓淚千行。”

130.即時打簥黃厝去,九郎著驚送親來,滿城文武來迎送,拜辭知州回泉城。

《荔鏡記》54出下場詩:“[等接軍]民沿路排。百官迎送滿[城知]。”[30]

(三)《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承襲《荔鏡記》、萬歷本《荔枝記》的特殊音詞

《荔鏡記》的語言是大部分泉州話、小部分潮州話,萬歷本《荔枝記》是完全潮州話。由于閩南語所包含的語言層是多重的,有地域的區別(如泉州、漳州、潮州)和古今的不同(泉州話約形成于4世紀,漳州話約形成于7至10世紀,潮州話的形成又受到泉漳移民的影響)。筆者推測《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有一些是屬于泉州話中的晉江腔[31]。《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既是由《荔鏡記》、萬歷本《荔枝記》改編而來,不只承襲其文句,也承襲其語法。其字音,則用其字而易其音,如“侢”字,泉州音tsai6,廈門音tsainn2。列舉如下:

(1)6.嫂今罵叔是何因,問著姨娘做再年?

(2)27.伊今許配林厝了,侢呢一馬掛二鞍。

再(侢)年(呢):怎么樣?《荔鏡記》6出:“障般好景過了,侢得到新年。”

17出:“未知伊人是侢年?”今泉音tsainn2,字作“怎”(《泉州方言志》[32])。

(3)17.只去路上須仔細。

只去:這一去。只,泉州音字,即“這”。《荔鏡記》2出:“只去路上著細二。”

(4)21.五娘講乞益春聽;23.等伊舉頭樓上看,將只荔枝掞乞伊。

乞:音khit,送給,引申用作助動詞或介詞,“給”之意;表被動,意為“被”。《荔鏡記》2出:“做官須著辨忠義,留卜名聲乞人上史記。”亦有“求”之意,如“乞親情”。這是古閩南語語法。

(5)45.陳三見說拙因依,心內好笑又好啼。

拙因依:這些緣由。拙音 tsuah,這些。因依,緣由。南音散曲【空誤阮】:“對嫦娥問因由,對嫦娥阮今問拙因依。”“因由”與“因依”意同。“拙”字據牛津本。《荔鏡記》18出:“官人聽我說因依,伊人是長者人仔兒。”《荔鏡記》25出:“煩小妹你說拙來因。”

(6)48.若還爭得此田來,盡付五娘做嫁妝,林大提筆來做狀,一筆寫起二三行。

本葩二、三、四句尾韻字押ng韻,行:白話音是hng5。古例如:①《荔鏡記》曲牌押韻:30出“扛卷郎行”、45出“飯當遠酸腸瞈行”押同一韻腳-ng,即《妙悟》毛韻。②南音此字亦有hng5音,如散曲〈三更鼓〉:“三更鼓,阮今翻身一返(tng2),鴛鴦枕上,阮目滓淚千行(hng5)。誰思疑阮會行到只機頓(tng3)。”

“付”字不知是否為借義字?泉州音thoo7(度),廈門音hoo7

(7)62.那愛五娘對得我,就將六娘換林郎。

閩南古語“那”有作“只”之義,如《荔鏡記》19出:“阮厝是有一鏡卜磨,那是阮鏡有主客。”對:配對,婚對也。《荔鏡記》17出:“許人物生得甚憐悧。來來去去游賞街市。恁乜路即來對著伊。”

(8)64.五娘一時心頭渴,陳三近前奉茶湯,娘今問伊障伶俐,為何落薄只行儀。

障(tsiunn3)伶俐:如此聰明。障,如此。《荔鏡記》17出:“見一官人游過只樓邊,身騎寶馬穿羅衣,堂堂相貌,眉分八字。許人物生得甚憐悧。”行儀(kiann5gi5):或作“行宜”,儀態、模樣也。“儀”字據牛津本。《荔鏡記》51出:“急吉得我心頭火起。不長進做障行儀。”

(9)74.娘今共君相斷約,今冥記心莫失期。

斷約:約定。《荔鏡記》33出:“古人說:‘話說卜斷(tng6),路行卜遠(hng6)。'”此義今猶存,泉州白話古典文學楊介人《暢所欲言》(1922年刊):“三百六元贖身,共伊明斷。”[33]

(10)84.雙人斷約有主張,就叫益春來商量,你今共君一齊去,強企灶前煎茶湯。

強企:勉強、盡力。音kiunn5ni7。《匯音妙悟》音亦同。《荔鏡記》22出:“娘仔強企捍(hu?7)身命。”

(11)89.當初不是來磨鏡,侢得阮身只路行,三人走到大溪邊,舵子借問值路來。

值路:從那一條路。泉州話“值”音ti6,何也。《荔鏡記》2出:“今旦仔兒卜起里,未知值日返鄉里?”

(12)95.早間起來天漸光,不見五娘來梳妝。

早間:早上。古閩南習用語,今已不用。明刊本《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1604年出版)上欄南音散曲“小姐聽起”:“早間遇見在咱書院內。”吳明輝本南音散曲“早間起來”:“早間起來,日上半晡。”

(13)104.五娘既見然奴走,就將六娘配林郎。

《荔鏡記》2出:“見是便了,請爹媽出來相辭,因世起身。”“見是”即“既是”,“見然”即“既然”。《荔鏡記》“見”“既”常混用。

(14)112.侢通失除三從禮,力只官法佐平常。

失除:失去。除,語末助詞。《荔鏡記》6出:“許街上滿街花、許多寶貝。那不去看,也可惜除!”吳守禮光緒本《荔枝記校理》頁487:“‘除’用為句末助詞外,疑用如‘掉’,有時可以‘著’代入讀之。”又吳氏《同窗琴書記》校理頁185:“‘除’用如‘著’或‘了’。疑是‘著’之表音字。”“也可惜除!”之‘除’為句末助詞。另文“那不看我,就死除我!”之“除”可用如“著”。

(15)潮州音 23.生得神仙無二樣,共阮清醒正成雙。

親醒:或作“親淺”,《妙悟》青韻有醒、淺二字,音tshinn2。意謂漂亮,大多用以稱贊女人,此處是五娘夸自己漂亮。《荔鏡記》6出:“好諸娘是親淺。”24出:“我不謀伊親醒,肯受障般惡氣。”泉州話收-in的韻,潮州話收-ing韻,故作“清”。疑此本夾雜有潮州音字。

85.益春拜覆娘共君,這般事際再議論,途中恐怕人拏到,百般刑罰做年當。

109.風流大際值人無?

125.保庇三哥無事際,返來鴛鴦做一池。

《俗曲集》本作“事志”“大事”,牛津本作“大際”“事際”。

“大際”“事際”音tai7tsi3。際字屬蟹攝開口三等,中古音tsiεi3,近代音tsi3[34],漳州音、潮州音tsi3[35]

四 歌仔冊形式的演變

今日所發現最早的歌仔冊是清乾隆己亥年(1779)的《繡像荔枝記陳三歌》,出版于福建泉州[36]。但大量通行的是從道光六年以后出版的歌仔冊,以會文堂出版刊本為多。早期的歌仔冊有雜言、三言、四言、五言等形式,演變到后來,它的標準形式,根據廈門會文堂1921年石印《王昭君冷宮歌唱法》10b頁云:

歌中四句謂一。每或三土韻或四韻,或半兩韻。凡遇每三韻,第三句緊連四句,以接第一、二之韻。[37]

”音pha,一聯四句叫“一pha”,今多作“葩”。《繡像荔枝記陳三歌》已都是七字一句的形式,但押韻并不整齊。后代較成熟的作品,其一般形式是一行四句,大多四句句尾字押韻,或第三句句尾字不押韻。

《繡像荔枝記陳三歌》雖都是一句七字,可以說是在歌仔冊演進中較早期的句子整齊的作品;但在押韻方面還不成熟,多的是“半葩兩韻”。

該書并不是一行四句,而是首頁陽面因上欄有圖的關系,是一行兩句;首頁陰面以下直至末頁,都是一行三句(參見附圖二)。該書總共130聯,加上最后兩句收尾。全部不押韻者有31聯,占23.8%。分析其韻腳字押韻的情形要點如下:

1.押韻使說唱和諧悅耳,但不一定是以四句為一葩。

2.其形式不太固定,有二句押、三句押、四句押,最多的是二句押。

3.有交錯韻,或一、三句,或二、四句,或一、四句押韻。

總之,《繡像荔枝記陳三歌》不是如后代歌仔冊押韻那么整齊——四句一葩,押一韻;可斷定《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是早期的作品。說唱者隨口而出,求其唇吻協適,只求達到流暢好聽的目的。

結語

本文以《荔鏡記》劇本和與之有關的第一本歌仔冊《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探究其間的關系:從劇情的繁復到簡單,從文體(詩贊體)的沿襲到創新,以及字詞的承襲,詳列其演變過程,借以了解歌仔冊是如何形成的。

就歌仔冊的形式而言,七字句固與傳統七言詩體有關,也與整個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風氣有關,但從《荔鏡記》中欄的圖畫詩(即詩贊體),也給演唱或創作歌仔(冊)者有所承襲或靈感。雖然是七字句,但在押韻方面尚屬草創階段,并未如后世歌仔冊“以四句為一葩”的形式那么整齊。言其字詞,則多所因襲。

就劇情內容而言,由于《荔鏡記》是舞臺表演的劇本,《繡像荔枝記陳三歌》是說唱本,二者性質不同,表演場地、時間不同,故二者有很大的差異:后者簡單疏略,前者繁復精彩。但后來陸續出版的陳三五娘歌仔冊在內容上逐漸趨向于豐富細膩,如臺灣竹林版的《陳三五娘》四集只寫到打破寶鏡而已。其間的語言、文學等的變化是值得再深入探討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乌鲁木齐市| 荔浦县| 长阳| 科尔| 松阳县| 博兴县| 渑池县| 崇仁县| 汉川市| 建水县| 板桥市| 阜康市| 临夏市| 义乌市| 岱山县| 温泉县| 涿州市| 诸城市| 巧家县| 冷水江市| 富宁县| 吴旗县| 古丈县| 平原县| 静海县| 万宁市| 永泰县| 平凉市| 信阳市| 白银市| 靖西县| 繁峙县| 溆浦县| 白沙| 广西| 清原| 张家川| 松江区| 临安市|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