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本書結構

本書以中國儒學道德修養功夫論為導向,以緘默維度為主旨,以典型個案為中心,分三部分論述:第一部分,引言,引出要旨,闡釋書名,指出研究現狀及選題依據;第二部分,個案研究,通過典型個案,分十三章展開論述,以中國儒學發展史為線索;第三部分,結語,總結一般規律,得出研究結論。

第二部分具體內容有:

第一章:“孔子、南容、顏回與言偃:知言、謹言、罕言與雅言”。追溯先秦儒學緘默維度之源。孔子觀周,以金人慎言立宗,顏回傳承,并與言偃之學對照。

第二章:“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先秦緘默維度的展開”。孔顏之后,分四個流派(包括屈原《遠游》),簡述緘默維度傳統在先秦的展開。

第三章:“揚雄:藏心于淵,美厥靈根”。漢代儒學緘默維度的道體論及功夫論詮釋,復活孔顏授受傳統。

第四章:“周敦頤:中養澄靜源”。宋明理學之導源,學顏回之學,復活孔顏道統,并將孟子的寡欲發展成無欲主靜。

第五章:“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曄敷”。朱熹對于道南指訣的繼承及偏離,內在的精神追求,實證孟子的知言與養氣,向往《遠游》與《周易參同契》的精神境界。

第六章:“文天祥:浩然正氣塞天地”。文天祥復活孟子學,實證浩然之氣,乃南宋理學的高峰及終結。

第七章:“王陽明:九聲四氣宣天機”。明代心學樂教的實踐及元聲透關,兼論言偃、陳獻章、王艮、羅汝芳、林兆恩、劉宗周、方以智。

第八章:“慈湖學在明代心學發展的五條進路”。慈湖學在明代的展開與分化,與陽明學的交融發展,“精”“神”“精神”“意”的展開及抵制。

第九章:“胡直:圣關淵詣,心印獨握”。以江右王門胡直為中心,兼論程顥。

第十章:“萬廷言:一泓青玉涵秋月”。以江右王門萬廷言為中心,兼論程頤及道南指訣。

第十一章:“劉宗周:靜氣如山”。以劉宗周為中心,兼論《易傳》。

第十二章:“王夫之:沉靜徹乎踵”。以王夫之為中心,兼論《遠游》與莊子。

第十三章:“方以智:容寂顙頯與太極丸春”。以方以智為中心,將先秦儒學緘默維度展開的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四個流派歸宗為一,總結前文。

由此,本書的歷史跨度是從先秦至明末,重點是宋明。儒學緘默維度成于孔顏,方以智、王夫之后,能夠進入緘默維度的儒者鳳毛麟角,實無必要贅論。因此,本書研究的時間跨度可以代表整個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發展史,換言之,本書可視作以“緘默維度”為主旨的“簡明中國儒學史”。本書遵循歷史發展主線,亦有非線性的交叉滲透,具體表現為:

第一,第一章是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發展之源;第二章是小展開,分出四個流派;第三章至第十二章為從漢代至明末儒學的九個大展開;第十三章是前十一章的小總結,既是總結九個大展開,亦是總結四個流派,歸于第一章孔顏之學。本書總體呈現出一分為四、四分為九、九合為四、四合為一的架構。

第二,在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發展史的大架構下嵌套小架構。第四章論述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奠基宋明道學,功夫論以無欲、主靜為特色,此是宋明道學之源,導出第五章至第十章;第十一章論述宋明理學殿軍劉宗周,以慎獨總結宋明道學,涵攝本書第四章至第十章:宋明道學的發展形態呈現總、分、總的結構。

第三,第三章論述揚雄的緘默維度。向前承接第一章孔顏之學、第二章《易傳》流派;向后開啟第四章周敦頤的太極、第五章朱熹的“木晦于根”、第九章胡直的“圣關淵詣”、第十章萬廷言的“一泓青玉”、第十三章方以智的“余”“均”。

第四,第四章論周敦頤。周敦頤門下有程顥與程頤,為學風格不同,“明道喜龜山,伊川喜上蔡,蓋其氣象相似也。龜山獨邀耆壽,遂為南渡洛學大宗,晦翁、南軒、東萊,皆其所自出”[34]。程顥喜楊時,由楊時至朱熹,則轉向程頤之學。程頤喜謝良佐,謝良佐“以覺言仁”,張九成紹續其學,乃至張九成開出陸九淵、楊簡,發展出心學的進路。朱熹與張九成學說宗旨不同,成為論敵。文天祥綜合楊簡與朱熹之學,這在本書第五、第六章有所展現。

第五,周敦頤晚年歸隱廬山,潤沃江右學風。陽明學盛行江右,以收攝保聚為主流學旨,這可視為延續了周敦頤的無欲、主靜的功夫論,是陽明學與濂溪學的結合。如同周敦頤門下有程顥與程頤,羅洪先的兩大弟子胡直與萬廷言的為學路徑亦有不同:胡直總體上繼承了程顥與謝良佐,重視以覺言仁;萬廷言則是發揚程頤之學與道南指訣。因此,第九、第十章仍是第四、第五章的延續。

第六,北宋、南宋與明代儒學緘默維度的密切聯系。周敦頤的無欲、朱熹的養氣知言與文天祥的養浩然正氣可視為孟子功夫論的展開,從道體而言,文天祥的不息之體承接周敦頤的誠體,由此可見北宋與南宋道學的密切關聯,以及本書第四、第五、第六章內在發展的一致性。第六章論述楊簡“心之精神”“不起意”的功夫論,由楊簡的“云間月澄”氣象啟迪文天祥的大光明,而楊簡之學的真正展開在明代,第八章承接第六章。

第七,宋明兩代的開源與返源。儒學緘默維度在宋代周敦頤主靜為起點,以文天祥養浩然之氣為結尾,第四章與第六章呼應;明代以陳獻章“靜中養出端倪”為開端,以方以智“容寂”為結尾,引言與第十三章呼應。陳獻章可視為明代的周敦頤,方以智如明代的文天祥,由此引言、第四、第六、第十三章相互貫通。

第八,以儒學的樂教元聲為中心。第一章引出孔子的樂論,而在第七章展開,有關劉宗周、方以智的元聲樂教移至第七章。由此,第七章可視為孔子至言偃的學統從先秦以至明末的思想發展史。與第七章相對,其他章節可視為孔子至顏回的學統。

第九,孔門弟子顏回與言偃之學昭示了主靜與持敬的分化,二者在宋明理學中更迭互潤、動態平衡。第四章是周敦頤主靜,其中又有“定之以中正仁義”持敬的限定;第五章是朱熹持敬,又有“木晦于根”主靜;第六章歐陽守道持敬,文天祥主靜;第九章胡直主靜,亦有恭、忠、敬;第十章萬廷言艮背主靜,亦滲透著程頤之學的持敬;第十一章論劉宗周深度體證主靜與持敬的平衡,既有圣學吃緊三關之敬肆關,亦有主靜而得四種春境。另外的師徒授受傳承如吳與弼持敬、陳獻章主靜、湛若水傾向于持敬等,這在引言及第八章有論述。

第十,第十章論述萬廷言之學。承接第二章孟子與《易傳》流派、第四章周敦頤無欲主靜,與第八章慈湖學在明代展開有交叉,與第九章論胡直相對照,并影響到第十一章劉宗周“平視心柔”、第十二章王夫之“踵息”以及第十三章方以智“藏密”。

第十一,第十一章論述劉宗周之靜。以慎獨為中心,源于《中庸》,以此彌合孔顏之學與孟子之學。劉宗周“慎獨”聯結第一章孔子慎言、第二章《易傳》顯仁藏用、第四章周敦頤“定之以中正仁義”、第五章朱熹偏離道南指訣、第十章萬廷言以退為功、第十三章方以智論“閑居”等。

第十二,王夫之與方以智。本書第十二章論王夫之,第十三章論方以智。無論從出生還是從思想成熟,方以智均早于王夫之。之所以將方以智置后,主要是有鑒于方以智對于全書整體內容的總結:不僅體現在宋明理學,而且還包括揚雄的太玄之學、先秦緘默維度的四個流派,以及回歸孔顏之學,鑒于本書第一章將方以智“罕雅藏用”用于闡釋孔門之學,由此形成首中含尾、尾中有首,跗萼相銜、首尾成環。

第十三,第二章闡釋先秦的四個流派:孟子、《易傳》、莊子、屈原(《遠游》)。此后,孟子是宋明儒學緘默維度的主流,《遠游》時隱時顯,隱約呈現在本書第五、第六、第十章論朱熹、文天祥、萬廷言,至第十二、第十三章集中論述。莊子的緘默維度思想至明末爆發,第十二章論深深踵息,第十三章論容寂顙頯:二者呈現“烏喙赤足”的證道氣象,并與《遠游》相印證。《易傳》傳統貫徹全書,并以《周易》歸結四個流派。

綜上可知,本書每章集中論述個案,在各章間建立起多種聯系的通道:有明渠,有暗流;有主流,有支派,可謂是九渠相通、四流朝宗、流派錯陳、明暗相襯。總體呈現首尾呼應、相互兼帶、多元融合、渾然一體。在此略微交代作為本書暗流的道家:第一章孔子觀周,孔子與老子對話;第二章莊子、《遠游》;第三章揚雄師從嚴遵;第四章內丹南宗始祖張伯端;第五章《周易參同契》;第六章南宗二祖石泰以及全真教靈陽子、尹志平等。本書并未梳理暗流傳承,僅論述對于相關儒者的影響,作為儒學緘默維度研究參照。


[1]《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22頁。

[2]陸德明:《系辭下第八》,《經典釋文第二》,《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頁。

[3]班固撰,顏師古注:《揚雄傳第五十七上》,《漢書》卷八十七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538頁。

[4]李道平:《系辭上第八》,《周易集解纂疏》卷八,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610頁。

[5]張載:《太和篇第一》,《正蒙》,《張子全書》,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

[6]方學漸:《陳白沙》,《心學宗》卷四,清刻本,第16頁。

[7]方學漸:《陳白沙》,《心學宗》卷四,清刻本,第15頁。

[8]萬廷言:《學易齋約語》卷二,《萬廷言集》,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84頁。

[9]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頁。

[10]蕭子顯:《豫章文獻王》,《列傳第三》,《南齊書》卷二十二,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370頁。

[11]楊簡:《先圣大訓》卷二,《楊簡全集》第5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496頁。

[12]〔瑞士〕榮格、〔德〕衛禮賢:《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張卜天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2—33頁。

[13]方以智:《三子記》,《易余》,《易余(外一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

[14]萬廷言:《學易齋約語》卷一,《萬廷言集》,第462頁。

[15]杜維明:《儒家“體知”傳統的現代詮釋》,《杜維明文集》第5卷,武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頁。

[16]Abraham H.Maslow,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Penguin Group,1993,p.328.原文為:They are worth living and dying for.Contemplating or fusing with them gives the greatest joy that a human being is capable of.

[17]江永:《近思錄集注》卷十四,《近思錄專輯》第9 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64頁。

[18]江永:《近思錄集注》卷十四,《近思錄專輯》第9冊,第265頁。

[19]江永:《近思錄集注》卷十四,《近思錄專輯》第9冊,第264頁。

[20]郁振華:《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21]Michael Polanyi,The Tacit Dimens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pp.23-24.

[22]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聯經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頁。

[23]宋明理學研究者通常將“功夫”寫作“工夫”,以區別于作為中國武術的功夫,這容易導致功夫哲學語義中“力道”的缺失。“工”是“巧”義,如“能工巧匠”;“功”從“力”,由此還兼帶“能”的含義,如物理學的“機械功”。中國武術重視功力的訓練,“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力深厚,可以彌補拳術不精,甚至可以駕馭拳術;反之,如果只追求拳術,沒有功力作為支撐,很可能導致花拳繡腿,結果是一場空。拳術與功力可對應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的力與巧,緘默維度重在力的積聚,它是通向“內圣”的功夫;關注重點不在具體的形式、煩瑣的知識,甚至不必去訓詁考證作為經學的圣人之言。當然,功夫需力與巧兼備,如同武術功力深厚者,再匹配精湛的拳術,可練成真功夫。從孟子的圣與智而言,如同射箭,要中靶心,技巧與力道缺一不可。初學者可從巧而入,如追求形式、學習知識,乃至考訂圣人之言,但這僅限于起點,最終還要回歸力,這是儒家道德功夫論的最終指向:巧是始條理,力是終條理。鑒于“力”在緘默維度的重要性,本書仍使用“功夫”。有關力與巧的問題將在本書第一章繼續討論。

[24]〔美〕瑪莎·努斯鮑姆:《欲望的治療:希臘化時期的倫理理論與實踐》,徐向東、陳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頁。

[25]杜維明:《杜維明文集》第5卷,第329—336頁。

[26]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384頁。

[27]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主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ix、57—58頁。

[28]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620—624頁。

[29]錢鍾書吸收西方神秘詩學的研究,對于中國神秘主義在文學中的體現有評論,如:“藝之極致,必歸道原,上訴真宰,而與造物者游;聲詩也而通于宗教矣。”荷爾德林誨后生作詩所云“惟美斯靜”(Bald zur Stille der Sch?nheit),歌德名篇發端云:“萬峰之巔,群動皆息。”(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詩·鄴風》不云乎:“靜女其姝”,復可斷章矣。(錢鍾書:《談藝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666—670頁。)

[30]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主編:《東亞的靜坐傳統》,第xv頁。

[31]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主編:《東亞的靜坐傳統》,第viii頁。

[32]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139頁。

[33]從發展的質變特征來看,潛意識心理學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洛伊德、榮格為代表的學說創建及心理治療實踐階段。如同海面下的冰川,潛意識影響人的行為、性格等諸多方面。在此階段,人們利用潛意識,主要是通過催眠的外在干預,治療有心理障礙的精神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催眠師掌握主導性,患者則處于被動的狀態。第二階段,以艾瑞克森(Milton H.Erickson)、羅西(Ernest Lawrence Rossi)為代表的共同參與心理治療實踐階段。在第一階段的被動催眠實踐中,潛意識在深度催眠中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而且催眠的負面性、風險性不斷呈現。為避免這些弊端,艾瑞克森開始利用潛意識的正向作用,注重發揮患者的能動作用,患者與催眠師共同參與。上一階段的療法表現為通用型,追求共性,治療手段是強制性的、武斷的;而新階段的療法傾向于特殊型、個性化,手段則是互動性的、尊重個性的。在這一階段中,羅西的學說將心理與生理關聯,尤其是深度放松導致基因表達的化學變化,這表現出潛意識對于身體朝向健康狀態發展的促進作用,這有助于從生命科學深度理解身心關系。第三階段,個體主動參與并完成的心理治療階段。在第二階段中,受試者(或患者)的主動性逐漸顯現,受試者潛意識中的“自愈”功能逐漸強化,受試者表現出正向的生理化學變化。隨著學科的逐步發展與完善,我們可以期待個體主動參與,甚至獨自完成催眠,用儒學的話語表述,即個體能夠通過主靜等儒學修養功夫,直接進入潛意識,讓潛意識的“自愈”功能、正向作用顯現出來。傳統儒學在這方面具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在主靜的方法步驟等方面積淀了深厚的基礎,通過與心理學、生理學的對接,將極大促進儒學融入生活中,發揮其實用性,潤沃生命,促進身心健康。

[34]黃宗羲、全祖望:《龜山學案》,《宋元學案》卷二十五,《黃宗羲全集》第4 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頁。引文為全祖望按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溪县| 五峰| 招远市| 冷水江市| 土默特右旗| 屏边| 浦东新区| 扶风县| 怀安县| 德惠市| 平原县| 信宜市| 东港市| 抚顺县| 浮梁县| 日照市| 灵武市| 中西区| 玛多县| 油尖旺区| 台南县| 内江市| 平邑县| 贞丰县| 阳山县| 宜昌市| 喀喇沁旗| 陆丰市| 竹溪县| 高碑店市| 榆社县| 富民县| 晋江市| 前郭尔| 绥棱县| 镇平县| 噶尔县| 收藏| 库车县| 科技|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