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廣東海防指揮體系時空演變研究
- 韓虎泰
- 2199字
- 2025-04-25 19:28:21
第二節(jié) 季風氣候與臺風災害
明代廣東地區(qū)位于亞歐大陸的東南邊緣,地跨熱帶、亞熱帶,東部、南部為浩瀚的南海,瀕臨廣闊的太平洋。居著名的東亞季風區(qū),季風氣候顯著,具有十分豐富的光、熱、水資源。本地區(qū)處于東、西風交替影響的地區(qū),溫帶、熱帶各種天氣系統頻繁活動。
一 瀕海地域的季風氣候與熱帶氣旋
廣東地區(qū)主要氣候特征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南部地處熱帶,長夏無冬。兩廣有兩個多雨期,4—6月為前汛期,由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挺進廣東帶來的降水;7—9月為后汛期,在臺風等低緯度熱帶天氣系統的影響下,形成第二個多雨季節(jié)。本區(qū)既是我國氣候資源優(yōu)越的地區(qū),也是氣象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尤其以臺風和旱澇最為突出。這是大氣環(huán)流和季風強弱影響的結果。
今日廣東地處低緯度,又面向海洋,既有冬季冷空氣南下造成的災害,又有夏季臺風等來自海洋上的災害,相較而言,臺風等海洋災害對廣東影響更為嚴重。臺風即是發(fā)生在熱帶洋面上的激烈旋渦,又稱之為熱帶氣旋。侵襲廣東的熱帶氣旋來自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影響和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以廣東最多,時間最長,為害最大。臺風災害主要是由大風、暴雨和海潮造成,登陸廣東的臺風一般都會帶來大風和暴雨,有時還會形成風暴潮,尤其在天文高潮時,每當臺風登陸常出現狂風、暴雨和大海潮,其特點是發(fā)生頻率高、突發(fā)性強、影響范圍廣和成災強度大?,F代人據1949—1988年的資料統計,這期間共發(fā)生熱帶氣旋近400個,其中52%來自西北太平洋,48%生成于南海,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發(fā)生5個,其中臺風占28%,以8、9月居多[13]。這只是現代的情況,那么我們將要討論的明代是否也同現代一樣呢。
二 明代廣東洋面上的臺風及其災害
臺風在中國古代被稱為颶風,關于颶風的記載,最早見于南朝沈懷遠《南越志》:“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未至時,三日雞犬為之不鳴,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國以為黑風。”[14]宋人史浩《尚書講義》稱:“東南濱海也,于卦為巽風之所聚,多颶風焉,是無作,作則大木斯拔?!?a id="w15">[15]可見古人對臺風便有著深刻的認識。關于明代以廣東為核心環(huán)南海地區(qū)洋面上臺風的發(fā)生狀況,筆者藉以黃燕華所編的《明清廣東臺風災害年表》[16]分析認為明代廣東臺風有如下特點:
首先,發(fā)生頻率高,明代從洪武元年(1368)至崇禎末年(1644)共276年,據統計這期間廣東發(fā)生臺風160次,平均每年發(fā)生0.58次。需要說明的是,鑒于臺風災害的特殊性,即臺風災害影響范圍較廣,臺風不可能只發(fā)生在一地,而且出現一歲數作的情況。其次,發(fā)生季節(jié)較為集中,據黃燕華統計,明清時期有明確月份記載的發(fā)生次數共609次,其中六月140次,七月116次,八月175次,占總數的54%,也就是明清兩代廣東臺風主要集中在這三個月。此外,臺風的影響范圍較廣,基本廣東沿海地區(qū)皆受臺風影響。
臺風災害的影響十分重大,就史料所及,明代臺風對廣東影響有如下幾點,首先是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明代的臺風災害一次就能傷斃男女數百、數千,甚至數萬。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遂溪“颶風大作,咸潮泛漲,南北二洋居民漂沒千余家,淹死數千人”[17]。萬歷四十六年(1618)八月,潮州府“火雷、海颶交作,淹死男婦一萬二千五百三十名口”[18]。這充分說明臺風災害對廣東人民生命造成的危害相當觸目驚心。另外,臺風對財產的破壞也相當嚴重,史志中有大量關于“傷斃人畜”“毀房屋、城墻、署廟”“壞舟楫、決提岸”等的記載。其次是對糧食作物的損壞,永樂九年(1411)九月,雷州府諸縣“颶風暴雨,淹遂溪、海康,壞田禾八百余頃”[19]。宣德九年(1434),雷州府“颶風大作,秋田被涌潮淹沒,禾稼無收”[20]。弘治五年(1492),“南海大風颶,水失潮,基圍振潰,禾稼蕩失”[21]。通過以上史料可見,臺風災害對糧食作物生產的破壞主要有“颶風害稼”“大雨損稼”“大水淹稼”“咸潮傷稼”,即吹、濕、浸、鹵4種。同時對農作物危害的面積也非常大,動輒“萬頃”。尤需關注的是,臺風還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臺風侵襲,往往會伴隨著大量的難民、饑民出現,由此也潛伏著社會不安定因素。災民為饑餓所迫,就極有可能越軌犯禁,或為盜匪,或揭竿而起。臺風過后,災民家園盡毀,食不果腹,為此鋌而走險便成自然。如萬歷四十五(1617)年八月吳川、石城“颶風大作,禾稼盡毀……居民搶劫財物,既而追贓論罪,上下五十余里逃逸殆盡”[22]。這就使得本已動蕩不安的社會雪上加霜。當然除了災民因生存而被迫鋌而走險外,還有一些沿海盜賊乘機作亂。當然,臺風災害對沿海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毀壞林木,臺風登陸時往往對林木造成極大損壞。如萬歷四十四年(1616)七月,瓊州“颶風,會同、樂會尤甚,拔樹殆盡”[23]。崇禎九年(1636)六月,廉州府“颶風大作,風聲所過,勢如雷吼,大樹拔者不計其數”[24]。第二,引發(fā)洪水。臺風登陸往往帶來暴雨,引起洪澇等次生災害。如萬歷四十六年(1618)八月普寧“颶風大雨,水騰涌之上高尋丈,漲溢城門,水色赤,五日乃退”。[25]第三,引起海水倒灌。臺風登陸時極有可能引起海水倒灌,形成內澇。如正德十年(1515)七月,潮州府“颶風大作,海潮滔天,凡沿海之田厄于咸水,越年不種”[26]。臺風暴潮引起的海水倒灌,極有可能形成內澇,導致土地鹽堿化、鹽漬化等問題。
綜上,頻繁的臺風災害不僅給廣大人民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也造成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此外,在明代臺風還影響著倭寇、海盜入侵的時空特點,亦牽動著沿海海防軍事部署。
- 大清團練
- 橫掃歐非戰(zhàn)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叢書)
- 戰(zhàn)爭事典048:拿破侖呂岑會戰(zhàn)·萬歷朝鮮戰(zhàn)爭·清緬戰(zhàn)爭
- 503重裝甲營戰(zhàn)史(全集)
- 戰(zhàn)爭事典009:孫臏的奇謀決斷
- 常規(guī)武器(世界軍事百科叢書)
- 真實的謊言:戰(zhàn)爭的借口
- 遙遠的橋:1944市場花園行動
- 秘密戰(zhàn)3000年(第1部)
- 揭露騙局黑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叢書)
- 戰(zhàn)爭事典042
- 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全二冊)
- 現代海戰(zhàn)(世界軍事百科叢書)
- 戰(zhàn)爭事典020:大變革時代
- 現代空戰(zhàn)(世界軍事百科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