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世界現代地理學時期

一 基本背景

現代地理科學繼承近代地理學的精髓,以全人類社會亟待解決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區域人地關系沖突和區域關系緊張為社會背景,以系統論和系統科學以及其他學科思想理論和方法的滲透為科學背景,以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和遙感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地理科學考察裝備的改善等為技術背景,誕生在美國。在現代地理科學時代,古代和近代地理學的傳統得到繼承和發展,形成諸多學派。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社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集中表現為區域人地關系沖突和區域之間關系沖突的社會背景,渴望實現區域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區域之間關系的協調。這樣的地理環境和社會需求,成為地理科學現代階段的發展的地理環境動力和社會需求動力。同時,以一般系統論為代表的系統科學的思想和理論有了很大發展,已被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地理學家成功地引入到始終富有地理環境整體性觀念的地理學中,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遙感技術等技術手段也已逐漸成為地理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這樣的科學思想理論和技術方法,也成為地理科學現代階段的發展的科學技術動力。它們共同構成了現代地理科學產生和發展的背景條件。除此而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地理科學中的自由滲透和地理學家的自覺接受,大地理學家的領袖作用和地理學會、地理學系等科學共同體的完善和發展,均成為現代地理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動力。

(一)現代地理科學的社會背景

科學產生與發展的動力之一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動力也正來自于現代社會需要。這時的社會需求最主要的是要盡快解決區域人地關系沖突問題和區域之間沖突問題的系統解決。而這些問題的系統解決,成為地理學理論研究和創新的動力,孕育著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及其共生思想。

1.區域人地關系沖突及其亟待解決

地理學特別是20世紀初葉以來,始終主要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關注區域的發展及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以及綜合地理環境——基礎等方面的問題,對區域人地關系沖突及其亟待解決是現代地理學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之一。區域人地關系沖突是地理科學發展動力中的地理環境,人地沖突的科學解決是地理科學發展動力中的區域發展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各國經過了一段休養生息、恢復重建階段。到了20世紀60年代,生產力普遍有了高度發展,隨之就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首先就是因人的不合理活動而導致的環境問題。其中,除了以工業“三廢”為核心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外,最突出者就是以人類生產和生活對原有環境秩序的破壞為核心的“環境退化”問題,比如植被土壤的破壞,沙漠化的加劇,人口的激增與資源短缺、糧食生產的矛盾,等等。這些問題在19世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基本還只限于教授們課堂上書齋里坐而論道的范圍,如今卻迫在眉睫,不止一個國家遇到這方面的麻煩,弄得不好,簡直是展現了一條人類自取滅亡的道路,難怪許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發出“停止增長”“零增長”“只有一個地球”的呼吁。同時,一些工業化較早較強的國家也面臨著發展工業的資源短缺等問題。解決人與地理環境——不僅自然地理環境而且人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向來是地理學的主題。60年代以后的地理學,絕大部分是圍繞這個問題而發展起來的,它為地理學的新領域的開辟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2.區域之間關系沖突及其亟待解決

區域發展的偉大實踐或經驗事實,促使地理學不斷豐富著區域的科學事實,完善和優化著區域的科學觀念。20世紀初葉以來,地理學的區域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孤立的區域觀念轉變為“區域是區域系統中的區域”的區域觀念。對區域之間關系沖突及其亟待解決,成為現代地理學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之一。區域之間關系沖突是地理科學發展動力中的地理環境,區域沖突的科學解決是地理科學發展動力中的區域發展需求。

除了環境問題還出現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即空間問題。從地理大發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所面臨的主要是爭奪政治空間的問題。為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相互爭奪殖民地,搞領土擴張。因為從那個時候的技術條件看,誰占有的資源多、人口多,誰就有實力,不太注意空間本身的結構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和世界各國彼此信息溝通、門戶開放,人們多數不愿意再打仗。企圖靠戰爭謀私利的統治集團也難于再用民族主義的口號煽動人們去彼此廝斗。二是核武器的相對均勢發展,更增加了戰爭的可怕性,從一定意義上說“可怕的武器制造了可怕的戰爭”。從全世界角度講人類渡過了50多年的和平發展時期。在這種形勢下,空間的有限性就更突出了。一些發達的國家必須首先在本國的空間打算盤,合理利用本國空間,挖掘內部潛力。另外,由于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的擴大,空間的意義并不全在于資源,比如,日本基本上是資源窮盡的國家,但仍然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因此空間的位置意義、結構意義就更重要了。所以戰后有關空間布局和合理利用的研究與實踐獲得迅速發展,諸如土地利用、國土整治等。這些都是地理學直接為社會實踐服務的重要形式,它要求地理學必須產生有關地表空間系統一系列理論和方法,從而刺激現代地理學的發展。與此同時,沒有國界的國際經濟空間的爭奪仍在繼續,國際間經濟空間的機能結構研究也構成了現代地理學的重要方面。由于經濟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相繼進入工業化社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口比例發生了倒置現象,城市化趨勢越來越突出;社會文化事業的比重越來越大,關于社會文化空間規律性的研究也越來越突出。由于情報科學的發展,各國文化彼此接觸、影響越來越深,外部世界已不再是少數人,而是大多數人渴望了解甚至希望親自置身于外部世界、理解異國文化的局面。社會文化地理的發展,特別是旅游地理的發展,正反映了這個客觀需要。

由于區域人地關系沖突、區域之間關系沖突的雙重激化,已成為密切關聯的問題,無法就某一個區域內的人地沖突而提出解決對策,而區域之間沖突的解決勢必使人地沖突的區域的人地沖突轉嫁到原本尚人地協調的區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顯然,社會的這種需求為地理科學現代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

(二)現代地理科學的科技背景

由于地理學是科學系統中的子系統,而科學又是“科學—社會—經濟—教育—技術”復合系統的子系統,所以,地理學的常規性發展和革命性發展深受科學、技術、經濟和教育等的綜合影響。

任何科學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以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為基礎的,現代地理學也是現代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產物。

1.現代地理科學的科學背景

一向重視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地理學,長期以來,由于缺少科學理論支持而只能將地理環境整體性當作地理環境的基本性質和進行地理研究時的一種思想和觀念。要使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質得到全面認識和將地理環境整體性思想觀念轉化為科學理論和方法,其必要條件之一是有一種比地理環境整體性更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理論作為研究地理環境整體性質和構建地理環境整體性理論,以及形成地理環境整體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和方法。這種更具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理論在哪里呢?20世紀中葉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般系統論等系統理論就是這樣的理論。這些系統論或系統理論在地理學中的滲入或地理學家的自覺引入,是現代地理科學的最重要的科學背景。很多優秀的或杰出的地理學家的地理學思想都深受系統論或系統理論的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無論是西方世界還是東方世界,科學只劃分為兩大家,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雖然有研究統一的物質世界的哲學,但其論題也只是高度概括,即討論世界本源、精神和物質關系等世界觀方面的問題,關于認識統一的物質世界的方法論問題卻極不深。“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橫斷科學的出現,深化了科學的世界觀,也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的方法論問題。它們向人們表明:無論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都是一種系統組織的表現,都有一些共同規律可循,就像生物的生長曲線、數學上的坐標曲線、經濟發展曲線、人口增長曲線,都具有極為相似的“同型性”(S形曲線)一樣。用系統論的觀點可以預報排水系統、生態系統、經濟系統以及其他許多系統的運動。地理學長期以來就有綜合的傳統,“三論”的出現給它以新的武裝,使它揚棄了繁瑣枝節,擺脫了各種現象羅列堆砌的機械的表面聯系,抓住地球表層及組成部分的結構、功能、演變的主線,并配合相應的數學方法,更清晰地揭示了它的規律。科學觀和科學哲學的發展,還表現在認識世界的決定論上。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葉,以物理學為中心的自然科學的新科學觀出現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展使古典物理學的世界觀為之一變,從古典物理學的決定論的唯一認識世界發展為非決定論、概率論的思想;從絕對空間發展為相對空間的概念;從個體一對一的實證思想發展到群體事物的概率決定論的新思想。這就為現代地理學辟開蹊徑,使困惑的傳統地理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長期以來,地理學在研究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環境因素間關系時,總是陷入這類無窮的爭論中:一些學者提出一些例證證明地理環境的某種因果關系,另一些學者同樣可以舉出其他一些例證否定它。多少人試圖像伽利略發現重力加速度那樣,企圖用實驗科學那樣找出精確的地理規律,可是總是像哈特向說的那樣,拿了方塞去插入圓孔,不能如愿以償,原因是用實驗科學的方法研究復雜的群體事物是不行的。新的決定論思想得以應用統計的方法、概率的方法、灰色系統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基本規律,而不為細枝末節的個別例外所困擾。

2.現代地理科學的技術背景

技術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遵循客觀規律實現輸入集和目標集之間有向轉換進而實現從認識到實踐的轉化,將理論應用于解決特殊或個別問題的可操作程序。其主要任務是為改造、利用、控制客觀世界提供方法,著重解決應當做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它對于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0世紀以來,地理科學數據資料激增,對它們進行定量分析和“從定性到定量的集成分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地理學家們這樣的海量計算,只有借助性價比較高、使用標準化程序的電子計算機才能實現。同時,地理科學研究需要大量的、系統的區域地理實際資料。而地理學家又無法完全通過進行實地考察而獲得,他們需要一種可以使大部分“直接的實地考察”轉化為大部分“間接的實地考察”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地理學家的這兩種渴求,在20世紀中葉以后逐漸得到了滿足。電子計算機的性價比的普遍提高、標準操作系統和規范操作語言使用,航空遙感和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使地理學家海量數據的采集能力和計算能力得到提高。它們是現代地理科學產生和發展的技術背景。

二 總體特征

現代地理學時期具有鮮明的特點——地理學家自覺地從哲學和科學角度思考地理學問題和地理問題,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創新與傳統之間更加密切。

(一)地理學的哲學觀念

現代地理學主要與科技社會或信息社會相應。地理學對地球陸地表層空間系統的研究途徑發生轉變:從重在“分析”和“綜合”轉向“系統”。系統論思想、系統科學方法論和邏輯實證主義等各種哲學對地理學發展影響更加深入,尤其表現在地理學對這些思想和方法論的自覺學習、吸收和運用上。同時,交通和信息交流條件的改善,促進了地理知識和地理學知識的傳播與融合。地理學的學術態勢呈現出“全球化”和“個性化”——地理學整體上的區域差別逐漸縮小和地理學局部上的區域差別逐漸加大。地理學家群體科學理性意識和能力、人文理性意識和能力的提高,逐漸在地理學學科、地理學哲學、理論和方法論等方面有諸多探討和闡述。美國成為現代地理學最重要的中心,并向世界其他地方擴散傳播,直接影響英國和北歐,然后滲入蘇聯、東歐、日本、西歐和中國。

(二)地理學的科學觀念

這一時期的地理學對地球表層空間系統特別是地球陸地表層空間系統的認識、研究和表達基本屬于系統空間認識。地理學的若干內在邏輯主要展示或凸顯為地理學元問題。明確提出和系統闡述了地理學研究對象、地理學研究核心、地理學學科位置和學科體系、地理研究范式思想內涵等問題。在研究范式的科學研究維度上,主要從分布規律和未來分布格局層面認識、研究和表達地理客體空間秩序;從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層面認識、研究和表達地理客體的歷史時期的時間序列;按歸納—演繹、演繹—歸納和演繹—歸納—類比的邏輯路徑,從系統角度認識、研究和表達地理客體動因機制。在研究范式的價值維度和倫理問題上,開始自覺重視和系統研究地理客體及其變化對于人們的利弊和今后應該怎么辦等方面的價值意義和倫理意義。在地理知識和地理學知識上,形成了地理(學)知識的系統概念化、地理(學)知識的系統化和層次化、地理(學)知識的學科化、地理學知識和學科的交叉化和集成化、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化和整合化、地理學研究邊界的適度擴大化等態勢。在學科意識上,地理學家和地理學組織更加地理學的學科地位,通過服務國家發展強化地理學學科地位。在地理學學科建制和制度上,許多國家科學院設置學術權力較大和相對獨立的地理學機構,在許多高等學校設置地理學系院或以地理學為主要支撐學科的系院。以多種途徑和形式培養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及訪問學者等地理專門人才。政府以國家科學基金等多種形式支持地理學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研究。

三 發展階段

現代地理學的理論化、系統化、規范化、數量化、綜合化和應用化等重要態勢,與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地理學數量運動和地理空間識別與劃分、70年代以來的地理學行為研究、八九十年代以來的地理學綜合研究和新千年以來的地理學“大科學”研究等密切關聯。

(一)20世紀60年代以來

地理學數量運動、地理空間識別劃分和地理學自身能力提升研究。1.在西方,F.K. 舍費爾在20世紀50年代對區域學派的方法論進行批評,在一定程度上對地理學數量化和理論化有促進作用,出現了地理學的理論化和數量化的三個學術團體:(1)以W.L.加里森為組織者、有美國著名經濟地理學者E.L.厄爾曼協助,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舉辦的研究生班——華盛頓小組,是美國許多數量地理中心的影響最大者,從推廣中心地方論、交通網絡理論和其他統計方法開始,培養了W.W.邦奇、B.J.L.貝里等名家。(2)以R.J.喬利、P.哈格特和D.W.哈維為代表人物,形成于英國劍橋大學的劍橋派,繼華盛頓小組而興起,以理論造詣高深而著稱。(3)以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在瑞典隆德大學興起的隆德派,40年代已開始空間擴散的探討,60年代后又開展了時—空地理學工作,均卓有成效。2.中國地理學大規模、系統地研究中國地理空間識別與劃分,并促進理論和方法論提升。服務于包括農業、工業、交通和生態等在內的國家發展,諸如黃秉維、鄭度、趙松喬和傅伯杰等作為領軍科學家的中國自然地理和生態區劃,周立三、吳傳鈞和侯學煜等作為領軍科學家的中國農業地理區劃,陸大道等作為領軍科學家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空間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等。在服務國家目標完成國家任務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探討和提升,例如,建立自然地域分異理論、點軸空間理論,等等。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地理學發展問題,發布《地理學的科學》研究報告。中國地理學整體上有序施行《地理學學科規劃(1956—1967)》。

(二)20世紀70年代以來

地理學行為研究和地理學基礎研究。(1)在西方,地理學中的行為研究是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帶動起來的,至70年代大為風行。在自然、技術、經濟和社會等客觀條件之外,再估計到地理事物形成與演變的人的主觀因素,即各式各樣的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知覺(感應)和相應采取的行為,從而能使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正確的行為研究應探索人們主觀因素的客觀規律,例如美國地理學者A.R.普雷德就提出“行為矩陣”。(2)在中國,李旭旦、吳傳鈞和陳傳康等在發展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和地理學研究核心等方面有諸多建樹。吳傳鈞提出地理學研究核心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在20世紀60年代科考工作基礎上,孫鴻烈等繼續組織開展對青藏高原和有關地區的系統的科學考察與科學研究、區域開發前期考察與開發前期研究。

(三)20世紀80、90年代以來

地理學高度重視綜合研究和地理學元問題等研究。1.各國地理學者廣泛地參與了三大規劃(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和環境規劃)的工作,在有些方面起了主導作用。從實踐中產生了對城市、區域和環境的綜合研究,在理論、模式和決策方面大有進展,發揮了地理學固有的綜合特點。2.區域實踐促進地理學學科發展,萌發出一系列的新分支:(1)地理學哲學或元地理學,主要研究包括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知識論在內的地理學哲學基礎,以及包括地理學研究對象、研究核心、基本價值和研究范式等在內的元地理學問題,是地理學自身科學能力提高的自覺準備;(2)理論地理學,包括人地關系、區位論和區域研究三個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對其他分支有指導作用;(2)應用地理學,是地理學通向實踐的應用分支,早在近代地理學后期開始形成,在現代地理學階段具有了計劃規劃、勘測設計和文化教育三個方向;(4)地理學方法論和新方法、新技術學科,包括系統理論深入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廣泛運用、數學工具不斷提升的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室內模擬實驗、大規模和網絡化地理定位研究。3.中國在地理學研究對象、研究核心和研究范式等地理學元問題方面,錢學森、黃秉維、吳傳鈞、陸大道等闡述地球表層空間特別是陸地表層空間是地理學研究對象、地球系統科學和地球表層學、系統科學方法特別是“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地理學研究核心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等重要觀念和思想。4.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國家科學研究會《重新發現地理學——與科學和社會的新關聯》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地理科學》,是地理學提高自身科學能力的自覺行為。

(四)新千年以來

地理學“大科學”研究和地理學自身科學能力提升研究。1.新千年以來,地理學繼續參加“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計劃”“生物多樣性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和“新一輪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等一系列“大科學”研究計劃,與一系列有關學科一起研究綜合性科學問題。2.在參加大科學計劃進行綜合研究過程中,提升自身學科能力,形成“系統綜合”科學觀念。中國科技部重點專項資助“地理學方法研究”,支持地理學思想與方法純理論研究。該項目以“挖掘、梳理、凝練與集成古今中外地理學思想和方法之大成,促進地理學科技成果創新、科技教育創新、科技管理創新”為總目標,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地理學著作和譯著。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組織開展“未來10年地理科學戰略方向”委員會,對地理學提升自身能力特別是在今后緊迫的大科學問題的研究能力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形成和發布研究報告《理解正在變化的星球:地理科學的戰略方向》。3.地理學更加廣泛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例如,中國地理學家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精準扶貧和“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湛江市| 盐城市| 长岛县| 烟台市| 搜索| 巫溪县| 盘锦市| 佛教| 宽甸| 宁乡县| 水富县| 镇赉县| 鹿邑县| 伊金霍洛旗| 普格县| 盐源县| 九龙县| 溧水县| SHOW| 唐山市| 广安市| 馆陶县| 肇庆市| 镇康县| 东丰县| 乐至县| 亳州市| 洪湖市| 视频| 长寿区| 青浦区| 巴南区| 沙湾县| 吉木乃县| 峡江县| 屯留县| 松原市| 汉中市| 靖远县|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