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語言釋考
- 高玉婷
- 2122字
- 2025-04-25 19:37:39
前言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農、林、牧、副、漁各行各業的綜合性農業著作,“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作者賈思勰,史書無傳,我們只能根據他在《齊民要術》中的署名知其為“后魏高陽太守”,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人。
《齊民要術》凡九十二篇,束為十卷,共計一萬五千余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該書文筆平實流暢,通俗易懂,保存了很多南北朝時期的俚俗口語,對漢魏六朝的語言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書的通俗性和口語化決定了全書語言的基本面貌,還有大量的新詞新義,既可以補充現有辭書的不足,也可以反映出漢魏六朝的語言面貌。這些都說明了《齊民要術》在漢語詞匯史研究上的重要語料價值。
歷來學術界對《齊民要術》的研究僅限于農業、工業、畜牧業甚至醫藥業等方面,或者是文字版本校訂,而把它當作語言學資料,從語言學角度來研究利用的很少。語言學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但迄今為止,也只有數篇論文和幾部專著,研究深度與廣度還相對不足。
語言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是《齊民要術》的詞匯部分。最早從語言學角度對《齊民要術》予以關注的是柳士鎮,他在1989年寫過《從語言學角度看齊民要術卷前雜說非賈氏所作》,從語法角度推斷卷前雜說不可能為賈氏所作。此后,學者們對《齊民要術》予以更多的關注,例如汪維輝的《試論〈齊民要術〉的語料價值》,從詞匯角度對《齊民要術》的語料價值作些具體的揭示,以期能夠引起學者對此書語言研究的興趣。其他近十一篇論文都是從詞匯角度對《要術》加以論述的。于建華在《〈齊民要術〉的助動詞》一文中分析了《齊民要術》中的助動詞。他認為,與先秦兩漢相比,這些助動詞或者有新的用法,或者比較獨特。程志兵對《齊民要術》研究較多,他于1999年、2004年、2005年分別發表《〈齊民要術〉中所見詞源舉隅》《〈齊民要術〉與漢語詞匯史研究》《〈齊民要術〉新詞新義簡論》三篇文章,主要是側重于提取《齊民要術》中的新詞新語,為《漢語大詞典》提供詞匯上的佐證。史光輝的《〈齊民要術〉偏正式復音詞初探》、郭象相的《〈齊民要術〉復音詞研究》、彭奇偉的《〈齊民要術〉復音詞的構詞法研究》等文章對《齊民要術》中的復音詞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賀芳芳的《〈齊民要術〉量詞研究》與李小平的《〈齊民要術〉中的量詞及其特點》對《齊民要術》中的量詞進行了全面探討。尹蘭蘭的《〈齊民要術〉副詞研究》與劉光明的《〈齊民要術〉總括范圍副詞研究》探討了書中的副詞。黃啟素在《〈齊民要術〉述補結構研究》一文中,把《齊民要術》中的述補結構分為三類:動結式述補結構、動趨式述補結構與其他類述補結構,并對書中的述補結構進行了分析研究;車志亮在《〈齊民要術〉句法研究》一文中指出,書中有大量的無主句、動詞與量詞,并對書中出現的動補式進行了詳細描述。
對《齊民要術》進行專書研究的是南京大學的汪維輝。在《〈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一書中,他主要對繆啟愉的《〈齊民要術〉校釋》提出了質疑,并對一些新興虛詞、量詞、動補結構、判斷句進行了定性分析,同時對一些新詞新義進行了解釋說明。
《齊民要術》是一部農書,專業化程度相當高,但其語言十分口語化,通俗易懂,真實反映了賈氏生活時代的語言特色,也體現了魏晉時期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特點。書中詳細記載了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并大量收集和記錄了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它們都是當時勞動人民生產經驗和生活經歷的概括與總結,即使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些內容仍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葛能全的《〈齊民要術〉諺語民瑤成語典故淺釋》是一部對《齊民要術》俗語作系統研究的專著,是對南北朝漢語俗語研究的一部總結性著作,對我們全面了解、掌握南北朝時期的俗語使用面貌有極大裨益。
由以上可以看出,對《齊民要術》中的詞匯、語法,句法、農諺的研究,學界已有大量的探討,但都是分散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壽光是農圣故里,作為一個壽光人,我對《齊民要術》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各家所長,對《齊民要術》中的語法、句法、詞匯、農諺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形成了二十余萬字的關于《齊民要術》的語法、句法、詞匯、農諺研究的綜合性專著。本專著從結構上共分四章,分別從《齊民要術》的語言、詞匯、語法、諺語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齊民要術》語言的專業性、口語性和地域性的三大特點及其語料價值。
第二章,主要是對《齊民要術》的詞匯研究。包括《齊民要術》的常用詞研究,同義詞研究,新詞和新義研究,以及疑難詞語考辨研究等。
第三章,是對《齊民要術》語法、句法的研究。分別以《齊民要術》中的量詞、連詞、介詞、副詞為例,分析了中古時期漢語語法的特點,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認識到了漢語語法的發展變化規律。
第四章,《齊民要術》的諺語研究。根據整理共列出了《齊民要術》中的農諺、民謠123條,依其所述內容分為五類,即時令類、農耕類、飼養類、栽培類、雜說類。對所有諺語逐條注解,采用了先解字,再翻譯,后解義,力求使每條諺語和民謠通俗易懂。
總之,筆者對《齊民要術》的研究,都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農圣賈思勰的偉大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崇拜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