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正是基于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的開拓性工作和優秀研究成果,教育部才委托聊城大學選派援薩教師。身為該研究中心的一員,臨行之際,我便下決心完成一部有關薩摩亞人文方面的書稿。在薩三年的時間里,我利用一切機會與薩摩亞接觸,盡最大努力深入到這個國家內部,去感受他們的風土人情、喜怒哀樂。我走訪薩摩亞家庭,參加薩方朋友的婚禮、葬禮和家庭聚會,參加薩摩亞獨立日、教師節、國花節等系列活動,觀看民俗表演、太平洋小姐選美比賽以及法阿法菲尼(Fa’afafini)選美比賽,與在薩華人華僑共同探討當地的民風民俗。期間,我兩次獨自祭拜華人公墓,瞻仰每一塊石碑上的斑駁字跡;對二代、三代華人后裔作了大量訪談;對在薩中資企業進行調研,對中國援建項目進行了資料查尋、相關人員回訪……
此書稿主要完成于第一年期間,內容也只是涉及薩摩亞的一些浮于表面的現象,與我國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的迥異激起我記錄下在此工作生活的感悟。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我從薩摩亞社會管理、宗教信仰、教育教學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先后形成了5篇文章予以刊發,向教育部提交了薩摩亞教育現狀的咨詢報告,接待國內同行來訪,為新華社、《大眾日報》、《聊城晚報》等新聞媒體了解報道薩摩亞提供了大量視頻和個人感悟。同時申請了公眾號“薩摩亞的故事”,定期推送有關薩摩亞風土人情、華人華僑、中國援助等方面的短文,內容均出自本書的相關章節。

掃一掃打開《薩摩亞的故事》
為了讓國內同行和廣大民眾更加直觀地了解薩摩亞,本書在撰寫風格上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具體來講,凡涉及薩摩亞政治歷史、社會管理、教育教學、中國援助、華人華僑等方面的內容以學術研究形式出現,凡涉及薩摩亞人的日常生活、風土人情、美食美景等內容以隨筆漫談形式出現。
由于薩摩亞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近來年,其在時間設置、交通法規方面均做了調整,這既讓外界知曉了南太平洋中心的薩摩亞,也無形中增加了其自身的神秘感,本書第一章以薩摩亞地理位置、時區和交通法規的改變為切入點,對薩摩亞進行了概括性介紹,希望揭開其神秘面紗,讓讀者近距離地了解這顆南太平洋上的明珠。
在薩摩亞長達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其經歷了湯加入侵、英國傳教士的到來、德國占領、新西蘭托管、民族獨立斗爭等重大歷史事件和拐點,透過其歷史脈絡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今日薩摩亞對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美麗家園如此珍視的原因。本書第二章即重點介紹薩摩亞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以期讀者對于這個國家有更加深切的了解。
薩摩亞的國家權力機關分為基層酋長制和國家議會制兩個層面。酋長是薩摩亞行之有效的基層管理者,他們管理維持著整個家庭和村落的運轉,靠著千余年來的祖宗宗法和經驗累積治理一方;國家權力機關是法律賦予的最高權力機關,也是富有西方特色的國家機關,它與基層酋長管理形成默契的上下級關系。宗教和牧師是游走于這兩層權力機關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它對于民眾精神世界的駕馭無形中有力地輔助了權力運行,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秩序,強化了基層權力組織,三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薩摩亞獨特的政治體制和文化生活。本書第三章即就薩摩亞三位一體的社會管理體系進行系統論述,以期讓太平洋之外的人們對于這一管理特質有所了解。
由于長期接受新西蘭托管,薩摩亞在1962年獨立前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西蘭學制。獨立后,盡管薩摩亞在教育管理、學制設立等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革,但其基本運行體制依然延用新西蘭學制。隨著國際社會教育改革的呼聲持續升溫,進入21世紀以來,薩摩亞教育體育文化部在諸多教育改革、教育策略等指導性文件中,提出了如公平教育、全民教育、教育質量、教育可持續發展等現代教育理念,但卻遲遲未能落地,薩摩亞中小學教育現狀依然令人堪憂。本書第四章即分析論述薩摩亞教育理念與現實的錯位問題,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薩摩亞人的生活單純而節奏緩慢,海水里泡大的童年,開放自由的戀愛方式,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大家庭生活,周而復始的宗教儀式和教會生活、獨特的墓葬安放等構成了這個遠在大洋中心的波利尼西亞人群的日常生活。薩摩亞的民風民俗與中國迥異,自主設計印染、圖案活潑、色彩濃烈的服裝,飄著濃濃椰香的食物,有頂無墻的南太平洋獨特建筑法雷,以及右舵左行、禮讓行人的交通等等無不讓每一位初來薩摩亞的國人瞠目、贊嘆。本書第五章將從薩摩亞人的童年開始為你講述他們簡單快樂、怡然恬靜的日常生活。
薩摩亞最負盛名的應該是她那通透艷麗的風景名勝。無論是他們用心經營的民俗文化村、各類博物館,還是渾然天成的自然風光,均有著一份特別的美,原始、天然、純凈,并略帶一絲傳奇和浪漫。本書第六章將帶你一同感受薩摩亞別樣的美。
中國人最早來薩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僅有12人以個人名義赴薩。1900年德國占領薩摩亞后,開始了從中國向薩輸入華工的歷史。自1900—1934年間,共有大約7000人以契約華工身份在薩從事種植業,被視為“付費奴隸”和“廉價商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薩摩亞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華工在薩身份也得到官方認可,并且擁有了公民身份和選舉權。改革開放后,華人赴薩群體主要是中國公派人員、承攬中國對薩援助的建筑工人和個體經商者。他們的辛勤付出受到了薩摩亞民眾的認可和贊賞。本書第七章則從華人華僑在薩奮斗史、中國援助方面介紹和論述華人華僑在薩公共形象和社會地位的變遷。
為了更加清晰地認識中薩兩國關系,了解薩摩亞人眼中的中國,為政府和民間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便更加有利于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開展外交和經貿往來,本書第八章以故事的形式撰寫了三位對中國有特別感情的薩摩亞普通民眾,并詳細介紹了薩摩亞總理圖伊拉埃帕的生平,以及他執政20年來的中薩關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涉及一些有關薩摩亞傳統和民俗方面的專有名詞時,本書根據上下文的邏輯關系,使用了符合語言環境的特定表達。例如:薩語Matai,英語翻譯為酋長,有些學者直接意譯為頭人。本書在涉及薩摩亞歷史時使用了頭人一詞,在涉及薩摩亞社會管理時使用了音譯馬他伊一詞,在論述行政職務或者部門管理時則使用了酋長一詞。另外,本書所有圖片除了注明網址和署名攝影者外,其余均為本書作者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