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贊普到土司:唃廝啰家族研究
- 齊德舜
- 2968字
- 2025-04-25 19:33:26
序
讀書之要,先應破題。別的書倒也罷了,本書則是必需的。
書名中的關鍵詞,就是“唃廝啰”,第一個字就叫大多數讀者張不開口。這三個字音念“古司羅”,一聽,就知道是譯音漢字。確切地講,是河湟地區古藏語之音,“唃”是佛的意思,“廝啰”是兒子的意思,“唃廝啰”就是“佛子”。在篤信佛教的吐蕃人心目中,這個詞好生了得!
“唃廝啰”是什么?首先,這是一個人名。唃廝啰(997—1065年),清人譯作嘉勒斯賚,原名欺南凌溫篯逋。他是唐代吐蕃王朝贊普(藏王)朗達瑪的后裔,北宋藏族先民青唐羌,即位于青唐(今青海西寧)的吐蕃首領。他所建立的強盛一時的政權,史書中稱為“唃廝啰”(也稱為“宗喀國”),則這又是一個部族、政權名。傳到唃廝啰長孫木征,被宋神宗賜予皇家同姓,名趙思忠。從此一直到現代,后裔均姓趙。
唃廝啰是甘肅、青海藏族部落中頗具影響力的一個權貴家族。宋朝初年,唃廝啰家族來到河湟地區,建立起青唐吐蕃政權并雄居西北一隅,為開發西北地區做出了卓越貢獻,不僅繁榮發展了經濟文化,軍事上還成為宋朝在西北地區與西夏的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支倚靠力量。元、明、清時期,唃廝啰歷代后裔仍舊積極開拓進取,最終演變成為“五土之首”的趙土司。1925年唃廝啰家族末代土司趙天乙被取消土司職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先后擔任過甘肅臨洮縣官堡鎮保安隊隊長和會川縣參議長等職務。解放前夕,趙天乙成功說服卓尼楊土司起義,立下功勛。在宋以后漫長的家族發展史上,唃廝啰家族曾創立過元朝時趙汝礪被封“開國公”、明朝時趙安被封“會川伯”這樣的輝煌,也經歷過明朝初年趙琦因“藍玉之案”被滿門抄斬的傷痛。整體上看,從吐蕃王朝時期的贊普朗達瑪,到現在定居于臨洮的后人趙法祖及其家人,唃廝啰家族人才輩出,為一方柱石,驅馳疆場,在宋、金、元、明、清的國史中都有記載。九百多年間世代相襲,從未斷線,在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中,締造者的后人在王朝解體之后仍然能夠有史可據地上下追溯,極為罕見。藏族民間史詩《格薩爾王傳》即據唃廝啰的事跡改編創作的。至今,這個具有超強生命力的家族,仍保存著世代相傳的“免死鐵券”。
唃廝啰家族史,可謂中國西北歷史長河中的一條支流,中國民族史的一線血緣,中國少數民族家族史中一個碩大完整的標本。宛如青藏高原上淌下的雪水,義無反顧地向東方奔去,流進湟水,流進洮河,最終匯入母親河黃河,把一股青藏高原的新鮮血液注入了中華文明。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地位,不言而喻。
唃廝啰家族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其研究的意義所在。首先,唃廝啰家族長期占據隴右地區,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縮影。對唃廝啰家族進行研究,可以轉換研究的視角、開拓研究的視野,最終能夠從更微觀的角度,做到多層次且全方位地透視西北波瀾壯闊的歷史。其次,對唃廝啰家族發展嬗變進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對宋元明清時期西北民族關系、宗教文化、政治軍事、歷史地理、經濟社會變遷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唃廝啰家族長期生活在民族雜居區,這一地區因唃廝啰家族的存在而打上了深深的藏文化烙印,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一部唃廝啰家族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歷史。該家族發展嬗變的歷程,可以為我國的民族融合提供一個典型的個案,從而加深對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和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解,為更好地制定民族宗教政策提供歷史借鑒和參考。
20世紀80年代是學術界的春天,也出現了對唃廝啰家族研究的熱潮。以湯開建先生、祝啟源先生、顧吉辰先生等一批專家學者為代表,圍繞唃廝啰家族相關的課題發表了近百篇文章,出版了十幾本專著,其中不乏精品和拓荒之作,如祝啟源先生的《唃廝啰——宋代藏族政權》,至今仍然是唃廝啰研究的權威之作。進入21世紀,隨著湯開建先生南下暨南大學、祝啟源先生不幸去世,學術界普遍認為唃廝啰家族的研究可以拓展的空間已十分有限,唃廝啰家族研究漸漸沉寂下來。
唃廝啰家族研究取得的巨大成果,只能是初級階段的一個輝煌。正是這一輝煌,在人們的意識中形成了一個“已經很好了、難以突破”的瓶頸。
其實,學無止境乃亙古不變的道理,學術研究哪里有終結?何況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學術研究,理念、條件、方法、手段的不同與改善,在任何成果基礎上,不僅可以錦上添花,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另起爐灶,甚至能從頭開始!
先是在金城蘭州,在蘭州大學,繼之在中原地區、在宋都開封、在河南大學,齊博士德舜君站了出來,鉆了進去,破了天花板,更上了一層樓。從2007年開始,他重新撿起唃廝啰家族研究這個“舊題”,孜孜矻矻,至今已耕耘了十年有余。在不斷挖掘歷史史料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圍繞唃廝啰家族先后在《中國藏學》《中國邊疆史地研究》《西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19篇,在民族出版社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唃廝啰家族世系史》(34萬字)和《〈宋史·吐蕃傳〉箋證》(27萬字)兩部著作。2012年以唃廝啰家族為選題所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青年基金,均成功獲批并于2016年順利結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鑒定結果為良好,本書就是國家社科基金的最終成果。2017年又獲批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宋代吐蕃部族:個案與綜合之研究”,研究的核心仍然是唃廝啰家族研究。正如鄭板橋詩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唯有如此堅持不懈,才有成就,成果才有生命力。
在研究唃廝啰家族的十余年間,德舜君另辟蹊徑,打破了以往家族研究以時間為軸線、以人物為核心的研究思路,將唃廝啰家族作為一個整體分專題進行研究。從單純的唃廝啰政權研究拓展到唃廝啰家族后裔史籍稽考、唃廝啰家族文化發展嬗變、唃廝啰家族宗教發展嬗變、漢藏家族對比等七大專題研究,這七大專題正是本書的七個框架。第一個專題,是對唃廝啰家族世系進行詳細梳理,這是整本書的研究基礎。第二、三四個專題,分別是政治、文化、宗教專題,分別研究唃廝啰家族從贊普一步步轉變為明清土司的艱難歷程,唃廝啰家族從典型的藏文化轉化為多元文化,從苯教到藏傳佛教再到多元宗教的嬗變過程。第五個專題,探討唃廝啰家族與歷代民族宗教政策的互動,唃廝啰家族的興衰存亡與歷代民族政策息息相關,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歷代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第六個專題,是對西北少數民族家族的個案與綜合之研究,從中揭示唃廝啰家族從贊普到土司發展路徑的共性和個性,以及整個西北少數民族家族的共同發展路徑。第七個專題,是藏漢家族對比研究,分別對幾乎同時興起于宋代的唃廝啰家族和真定曹氏家族進行對比,從中揭示藏族家族綿延千年和漢族家族大多五世而斬的深層次原因,使得有關研究拓展深化,具有民族學的意義,歷史文化含金量提高。
至此,可以說起碼在成果數量與分量方面,德舜君已成為第二代唃廝啰家族研究的第一人或領軍人物,是藏族史、民族史研究的新星。
五年前的2014年,民生曾為其《〈宋史·吐蕃傳〉箋證》一書作過序。可喜的是,宋史學界第一部年鑒《中國宋史研究年鑒(201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將該序收錄,似乎說明了宋史學界對其著作的重視。有此前緣,所以,盡管很是忙碌,盡管已經是第二次了,在本書付梓之際,還是毫不猶豫地放下其他,高高興興地寫這篇序言。為新成果吶喊點贊,哪有累?只有樂;為年輕人助力站臺,哪有苦?只有甜。既已再一再二,更望其再三再四的成就,無論誰作序都高興啊!
程民生
2019年5月于河南大學